譚英
摘要: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散文教學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學會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必修環節,尤其散文文體的學習更是要重視閱讀技巧。在學習過程中,散文以獨特的魅力在審美教育上獨具優勢。本文通過對《春》和《散步》的實踐教學經驗,對散文的閱讀審美教育方法進行分析論證,總結經驗。
關鍵詞:散文 閱讀 審美 教育 進階路徑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散文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散文以富有流暢優美的語言、淳樸細膩的感情、深邃哲理的意境,傳達給學生不一樣的閱讀審美感受。然而,針對散文教學,只通過簡單分析文本并要求背誦的教學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而是需要由表及里、由讀到誦地引導學生體會散文意蘊的美。基于此,可以通過感知文章脈絡、品讀散文語言、領悟現實生活,讓學生不僅在課內深刻地體會到散文的魅力,還能在課外熱衷地發揮出審美的張力,從而激發學習散文的興趣,能夠更好地理解散文意蘊,培養閱讀審美能力,讓學生真正“愛語文,愛生活”。
一、整體感知
“閱讀首先是感知。學生面對的并不是客觀物的實體,而是由語言文字——代表一定意義的符號表示出來的客觀物”[1](247)。有效閱讀在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散文教學中,整體感知可以梳理文章脈絡、知曉題文關系,這是教學環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學習散文時,需要迅速通讀全文,抓住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關鍵詞句、材料,基本把握文章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僅對接下來分析文章意蘊起到定向作用,還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知曉題文關系。
散文《春》從題目看,很明顯是一篇寫春景的抒情性散文,通過閱讀全文可知,作者對春天的特點一一進行了具體的描寫,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天特有的景色,呈現出一派生機與活力,文中的每一個字都包含作者對春天的喜愛,恰好呼應開頭“盼望著,盼望著”的殷切心情。因為“一年之計在于春”,“蟄伏”了一整個冬季的人們也出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表現出人們對春天的到來充滿了無限希望。散文《散步》是一篇敘事散文,然而小故事中蘊含著大道理。作者在文中通過大量的對比寫法,引發作者對生命的感慨,抒發出交織在三代人之間濃濃的親情,文章通過一件小事以小見大,賦以豐富的人文意蘊;通過散步過程中的景物描寫,使字里行間充滿詩意;通過三代人的樸實語言,讀來耐人尋味。
2.梳理文章脈絡。
《春》是一篇經典的抒情性的寫景散文,全文共有十個自然段,從第三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逐一對“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人”展開描寫,分別對應每一段第一句關鍵詞,即“小草”“花下”“楊柳風”“雨”“孩子”。通過這些關鍵詞,不難發現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一個概念性的名詞——“春”的獨有的特點具體化。文章開頭用了兩次“盼望著”表明作者對春天的渴望,結尾出現三次比喻,寄托作者對春天美好的期待和對未來生活的向往。《散步》是一篇抒情性的敘事散文。該文章雖然只有八個自然段,但將一家人散步的過程描寫得細致人微。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簡明扼要地交代了人物、事件及地點,通過閱讀全文并找出關鍵詞句“母親”“身體不好”“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但是”“這樣”可得出簡單的文章脈絡,即一家人因為在散步中產生分歧而進行選擇,最終以充滿親情與愛的結局收尾。由此可知,在整體感知時,學生需要從整個文本當中提取出關鍵字句,并補充這些字句的關聯性,幫助梳理文章脈絡。
二、品讀語言
“閱讀就是一個主客體之間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1](246)。散文教學最重要的部分是重視學生的閱讀,通過揣摩和品味語言,除體會修辭手法的運用外,還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語氣和節奏的變化,有利于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散文中處處體現著文學特征,是抒發作者思想的文體,字里行間有著獨特的韻味,每一句話都充斥著個人的經驗和人生體悟。學生在學習散文的過程中,通過探究字詞妙處重新建立新的認知結構,通過品讀語言提高審美能力。
1.在動詞中探妙處。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就要走上修辭學、風格學的道路,也就是文學語言的研究,這是語言學與文學交界處的學科。”[2]一般來說,在閱讀散文過程中,尤其要理解修辭手法和動詞的運用并體會表達效果,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妙處,在朗讀文章時才便于領略文辭之美。在《春》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諸多的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例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趕趟兒”一般用在人身上,但作者在此處用來形容春花爭相開放的場面,那么最關鍵的一點是怎樣能讓學生理解這些花做著本屬于人的動作,當重音落在句中的“你”和“我”時,便能清晰體會到春花擁簇的場面。在《散步》一文中,全文運用了大量對稱寫法,例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里的“她”指的是母親,“我”指的是作者,母親因為身體不好,本不愿出門,但“我”認為外出走走有利于身體,這一場景正如小時候的孩子不愿做某事,然而母親認為這樣做利于孩子成長,便讓孩子做一樣。“聽”字本就有順從的意思,可知母親已老,成了一個“老小孩”,生命的輪回盡在其中。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層含義,將兩個“她”和“我”重讀,使學生理解母親之所以“聽”話是因為對于已經成熟的兒子很信賴,母子倆的關系是互敬互愛的。因此,教師對于散文閱讀的教學需在學生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朗讀技巧,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在學習中知意蘊。
“因為語感與思維訓練具有客觀同步性”[3](33)。通過閱讀學習,學生對散文的感情基調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初步掌握,在接下來的分析文本過程中需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恰好離不開先前培養出的閱讀語感。在《春》中,作者通過對盼望春天的心情和描繪春天的景象的書寫,在文章的結尾表達出對春天最美好的贊歌,他將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說明春天是新鮮的、美麗的、充滿朝氣的。在閱讀中,充滿希望和活力的語氣,同時告知學生們,文章往往和現實生活是相通的,在理解這三處比喻的時候可調動思維,聯想現實中春天的美好景象:初春降臨萬物復蘇猶如襁褓嬰兒,百花齊放猶如漂亮的小姑娘,“一年之計在于春”充滿干勁的人們昭示著春天的活力。因此,《春》以簡樸的語言,將生活中的景象提煉出來,又使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春天形象化,表現出作者優秀的文筆和新穎的創作特點。《散步》中作者從一開始便隱晦地傳達出母親身體不太好:“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用了“又”和“熬”形容母親過冬的不易,“又”字告訴我們母親已經不止一次在“熬”冬了。因此,作者下一自然段通過景物“新綠”“嫩芽”的描寫,不僅象征著新生命的開始,還表達出自己慶幸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的內心活動。在散文教學中,調動學生思維,在反復誦讀揣摩語句的同時,聯系生活融入文本,讓學生的內心擺脫模糊狀態,提高對文字的感受度,對后續教學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審美教育
“在文學類文本中,經由思維的訓練和文化的浸潤,培育出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是語文學習的重心”[4]。散文是一種文學類體裁,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感知散文魅力,培養對字詞句的鑒賞能力,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堂之外將文本知識外化的途徑,審美教育作為培育語文核心素養的任務之一,需要一個潛移默化、各因素相輔相成的過程。
1.社會文化,練創造。
審美教育包含社會美和自然美的成分,通過社會文化實施美育有利于學生將文本知識與社會文化聯系,既增強了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又為學生的審美創造活動提供了有效途徑。美既是藝術表現又是生活創造.培養審美創造能力可從自然界人手,《春》的教學就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通過文本分析可知,作者為了表達出對春天和大自然的熱愛,對春季獨有的特點進行了具體化描寫。對于書本上靜態的文字,教師更應該將其動態化、形象化,可引導學生觀看和分辨自然界的美景,聯系自己在春天的所見所感,對這些特有的景色表達感受和想法,通過讓學生對社會的觀察體驗其中的審美因素而產生創作動力。同時,《春》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一課,本單元主題為:描繪大自然的四季美景,抒發親近自然和熱愛生活的情懷。因此,通過在教學中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傳遞同作者一樣的感情基調,帶領學生走進社會,感受大自然,讓學生內心深處建立起對自然之美的審視態度,學會對生活感受進行語言美化創作。
2.家庭文化,促鑒賞。
家庭教育是每個人社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父母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積極的家庭文化氛圍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散步》一文中,一家三代四口人在一件小事中流露出了濃濃的親情,讀來令人感動不已。同時這篇散文選進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單元主題是親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一感情做到深入透徹的解讀,在家庭中教導孩子做到終身學習。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培養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是學校教育無法代替的,七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開端,家庭文化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鑒賞”顧名思義是鑒定和欣賞,要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樹立正確的非善惡的判斷觀念。正如《散步》中的“我”一樣,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是母親心疼孫子說走小路時,“我”便背起了身體不好的母親,雖然文中并沒有“我”讓妻子背起兒子,但妻子背起了兒子和“我”背起了母親的行為已然對兒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孝文化,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在審美教育中,家庭文化沒有藝術形式,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進行教育,恰恰成為培養孩子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路徑。
四、結語
在散文教學工作中,通過有效閱讀進行整體感知、品讀語言、分析修辭、探究文本意蘊,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審美興趣,通過社會文化的美育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在家庭文化的感染中鍛煉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明確運用恰當合適的教育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審美能力的重要進階路徑之一。因此,在實際散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文本和生活實際,在仔細研讀文本的基礎上設計出適合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進階路徑上開發散文朗讀潛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最終有效提高學生的散文閱讀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松泉,王柏勛,王靜義.語文教學心理學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周來香.例談散文教學中的修辭賞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9(18).
[3]王松泉,錢威.語文課程新理念導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趙憲宇.文學類文本教學中審美鑒賞力的培養[J].中學語文教學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