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靈茜
摘要:隨著新課程進程的不斷推進,教育各方要求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尋找更好的學習方式,由此實現教學成效與學習成效的逐步提升。與此同時,改變教學主體地位,推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也是新課改的重要要求。國家發展,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使用英語,因此,中職英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與實踐意義。教師制定教學策略,必須依據教學現狀,否則缺乏針對性,為此,教師應大力推進新課改背景下中職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及教學策略探究進程。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中職英語;教學現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048
中職階段,學生的能力發展到了高階水平,其在之后學習與生活中運用英語的機會越來越多、頻次越來越高,因此,教師應注重中職階段的英語教學。新課改政策落地,互聯網時代發展,教育信息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由此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工具,教師應結合社會及國家對青少年培養的要求,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合理運用新型工具。與此同時,學生后續深層次學習需要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技能,教師為學生的長期發展考慮,應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技巧與能力。為此,教師應注重運用新型教學工具以及強調學生主體地位。
一、中職英語教學現狀
在中職英語教學進程中,教師應注重知識講解的知識性以及實用性,由此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為其后續學習與生活奠定良好基礎。目前,教師可充分認知到英語教學的必要性,但是中職階段教學任務重,教學時間緊張,因此教師無暇兼顧課程的創新與改革進程。在中職英語教學中,仍舊存在一些因素阻礙教學有效性的充分發揮,首先,教師為保證知識講解的全面性,注重課堂知識傳授過程,從而擠壓學生的自主思考時間,進而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吸收時間較少,無法在其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課堂形式較為單一,主要是依據課本或試卷講解知識點,雖然此種方式具有高效性,但是長此以往,學生無法從其中感知到課程的趣味性,從而學習興趣逐漸下降,并且其注意力無法集中在課堂中,進而導致其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度較低。由此可見,在目前的中職英語教學中,仍有較多阻礙因素影響教學成效,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二、新課改背景下中職英語教學策略
(一)推進小組合作,強調學生主體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強調學生主體,從而促使學生最大程度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由此既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推進學生自主學習技能的提升。為此,教師推進學生的獨立學習進程,但是此種方式隨著時間發展,會導致學生思維逐漸顯現單一性與片面性。小組合作形式是基于學生自主思考的群體探究活動,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為此,教師應推進小組合作形式進入中職英語教學,例如,教師在講解“感嘆句”時,首先教師簡單講解課程知識,隨后要求學生自主思考,由此其可形成對知識的自主認知,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自由結組展開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自由發表觀點,并且可借鑒與學習他人的思考角度,以及梳理其遺漏知識點,最后教師要求一個小組推舉一名學生發言,其余組的學生對其觀點進行補充與糾正,在這一過程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程的總結與回顧,由此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由此可見,教師推進小組合作形式,強調學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性,順應新課改要求,從而可有效推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完善。
(二)巧用媒體資源,增強課程展示
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工具,媒體資源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其具有強大的信息展示功能,可以將抽象知識轉變為動態物象,由此幫助觀看者直觀感悟知識。為此,中職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課程內容選擇合適媒體資源,以增強課程展示性,例如,教師在講解從句時,首先教師運用幻燈片展示所有類型的從句,由此幫助學生形成對從句結構的整體認知,其次教師尋找并播放講解從句的視頻,由此減少教師的繁復講解過程,并且避免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從句產生混淆,最后教師結合幻燈片以及視頻,針對講解從句這一語法中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查漏補缺,從而保證其對知識掌握的全面性及完整性。由此可見,教師綜合運用媒體資源,講解較為瑣碎且相似的知識點,一方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幫助其在課程教學中保持專注,另一方面減少學生對知識混淆或理解不到位的現象,從而引導學生有條理性地學習課程知識,進而促進教學成效與學生學習成效的同步提升。
綜上所述,首先新課程改革進程要求教師重視科目的創新,以及推進教學模式不斷完善,其次教學現狀是制定教學策略的基礎,關注教學現狀是提高教學針對性的有效手段,最后中職英語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與戰略意義,對學生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中職英語教師順應新課改要求,深入分析教學現狀,正視英語教學意義,制定針對性教學策略,是推進教學成效持續提升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廖玉龍.新課改下中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分析與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17(11):138-138.
【2】李靜.新課改背景下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探究[J].陜西教育:教育,2015(Z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