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摘要:感性教學與個性教學在實踐教學中具有開展的價值,語言的學習是感性與個性互相交織的過程,一篇文章中語言運用的弦外之音、結構的協調勻稱、作者的匠心獨運,以及對美的審視都值得學生去反復品味?;诖?,本文章對初中語文課堂的感性與個性教學闡述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感性;個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7-207
引言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無疑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傳統的語文教學已經無法滿足語文課堂中的要求以及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成績的提高。由于語文教育所涉及的知識面太寬,很多教師在教學時缺少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考慮。教師需要重視起該問題并探究出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對課堂進行創新,尋找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
一、目前初中語文學習情況
初中語文一直都是中學時期的重要基礎課程,但就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效果一般,且教學過程有著一定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大部分語文教師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并采用“填鴨式”教學幫助學校應付考試。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卻極大降低了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并無法讓學生將知識和生活相結合,無法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另外,部分教師無法緊跟社會的發展腳步,在課堂中沒有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降低了教學質量,最終影響初中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二、初中語文課堂的感性與個性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分析教材內容,激發情感共鳴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環節,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影響,教師通常重視學生的筆紙測試能力,卻對提高學生的情感素養有所忽略,進而形成輕德育、重智育的教學現象,這不利于學生從綜合層面進行語文能力的提升。為突破這一教學現狀,教師可以從分析教材內容入手,尋找一些具有較強情感特征的文章引導學生閱讀,通過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可以將課文的主題內容告訴學生,并以此為依據讓學生開展聯想,想象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內容場景,并讓學生在小組內開展討論,從而在閱讀之前對閱讀的內容產生強烈的共鳴。然后,教師可在此基礎上,將課文內容推薦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使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課文的主題及內容,使學生的情感共鳴得到深度激發。同時,在閱讀課文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就課文的內容寫閱讀體會,達到通過閱讀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同時,通過文字表達,也可以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意識,使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與描寫,能夠從不同維度對課文的內在情感加以體會,提升學生的語文情感及語文核心素養,完善學生的自主閱讀、寫作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通過量的積累,實現質的突破。
(二)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強化教師引導作用
初中語文教材設計的主題包括傳統文化、語文生活和社會現實三個內容,并將這三個主題設計在每一本教材中。如,語文教材關于傳統文化的《有朋自遠方來》《天下國事》《人無信不立》等,關于語文學習生活的《少年正是讀書時》《走進小說天地》等。另外,語文教材更加重視教學質量,而非數量。為滿足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需求,教材中的實踐活動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形式也更為多樣,這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并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例如,七年級的語文教材不僅設計了“文學部落”活動,還有“孝親敬老”活動。除此之外,語文教材還更加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多角度的教學評價,即不僅通過考試評判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還包括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等。這能夠有效幫助教師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學生,并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法。
(三)配樂朗誦,體味情感
對語文課而言,朗誦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在詩歌教學中,朗誦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因而朗誦有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作用。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語感。擁有良好的語感無疑是閱讀文章的最佳利器。那么配樂朗誦則會大大提高朗誦的效率。某教師在教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時,采用的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這與杜甫當時的境況也十分契合。盲藝人阿炳與杜甫的情感是極其相通的。那么在此情景下誦讀本文,自然是效果甚佳。有位教師在教授《琵琶行》一文時,引用了近來頗為流行的同名歌曲《琵琶行》,其是經典古文《琵琶行》的原文改編。歌曲曲調輕快,朗朗上口,易于傳唱,一經在課堂上傳唱,學生很快便能夠背誦全文。
(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興趣是所有課堂教學開展的基礎,教師學會創設有趣的情境是激發學生產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有效方法,且對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與質量起著積極作用。而教師與學生間具有共同語言又是創設語文情境的前提,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將語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教師也可讓學生在課堂中互相進行交流,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使課堂教學更具效率,學生的熱情更易被激發,語文核心素養更快地從課堂中導入。例如,在學習語文九年級上冊的《出師表》“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時,教師可以據此提出一些問題,如諸葛亮為什么會這么講述,也可以提供給學生相關劇本,由學生進行扮演,體會其中的情感。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課文的探索,而且可以引發學生相關的思考,幫助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課本交流與自由討論。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進行對諸葛亮當時所處背景與有關歷史的講解,這樣既創建了趣味的課堂,又有利于學生加強對文本的理解。
結束語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在閱讀、欣賞、感悟中增強對語言工具的把握,增強對文化情感的體驗。初中語文課堂感性教學要注重從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角度出發,深入探究課文的寫作思想及立意,從而讓學生能夠以情緒帶動學習興趣。在如今初中教育環境,追求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法,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歷練,以更好的完成語文課堂教學安排。
參考文獻
[1]屠美紅.初中語文課堂常見問題的診斷[J].新課程,2020(36):113.
[2]唐海燕.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提升語文教學效率[J].新課程,2020(37):169.
[3]王琪.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討[J].新課程,2020(3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