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來西·依布拉音
摘 ?要: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走進校園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引領廣大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提出了七條增進民族團結教育的舉措,希望能以此筑牢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
關鍵詞:新時期;民族團結教育;問題;途徑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024-03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傳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8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1]“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1]青少年關乎國家、民族未來,青少年工作是基礎性、源頭性、戰略性工作。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走進校園開展民族團結意識教育,教育引領廣大青少年樹立民族團結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學校民族團結工作必須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民族理論和國家的民族方針政策,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以廣大少數民族學生為主體,以做好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方向,以促進五十六個民族的學生團結為目標,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地做好青少年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工作。
一、影響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因素
近年來,青少年的民族團結意識弱化。隨著國家少數民族考生特殊政策的出臺與實施,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子進入高校學習,高校學校少數民族學生人數不斷攀升,但相應的教育并沒有跟上節奏甚至嚴重滯后。從國際環境看,西方一些國家利用宗教、民族問題等發動一系列顏色革命,導致各種矛盾更加激化,狹隘的民族思想蔓延,恐怖主義更加猖獗。境外勢力不斷對部分少數民族青少年進行滲透,進行“西化”“分化”,一些少數民族青少年受到影響出現民族觀念異化,對國家、對中華民族的血脈認同感有所淡薄,對民族團結大背景與個人成長發展休戚相關的認識有所淡化,從而影響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堅決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要守住意識形態陣地,積極穩妥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識形態問題,持續肅清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思想流毒。”[1]少數民族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興旺和強盛,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因此,推進新時期民族團結教育迫在眉睫。
二、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民族團結意識教育不到位
學校針對青少年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頻次較少,內容、形式、載體等方面不能滿足青少年成長需求和時代要求。學校對民族團結教育規律研究和總結不足,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意識不強、方式陳舊、手段單一,還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概念灌輸,或者開展階段性的宣講活動。針對青少年的民族團結教育依舊停留在活動開展、領導關注、場面鋪排、宣傳氛圍等層面,對豐富教育載體、創新教育形式、深挖教育內涵等做得不夠。
(二)學校團學組織作用發揮不足
少先隊、共青團、高校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是聯系青少年的橋梁紐帶,肩負著凝聚引導廣大青少年自覺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光榮使命。但在依托學校團隊組織開展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方面還顯不足,尤其是存在將民族團結教育和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結合不夠,將增強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與增強共青團員、少先隊員的光榮感和組織歸屬感結合不夠的現象。
(三)外部不良成長環境的影響
當代青少年獲取信息途徑更加多元,但是青少年不能有效分辨網絡上充斥的放大民族矛盾、宣揚民族仇恨、鼓動國家分裂等不良信息和西方敵對勢力的宣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鼓動和影響,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價值認知和情感認同,甚至影響到民族團結教育的成效。一些社會團體通過對學生進行資助、提供訪學機會、舉辦夏令營等形式,不同程度地向青少年進行滲透、灌輸宗教思想。個別家長自身價值取向偏頗,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還因為不正當教育和影響,導致青少年的民族團結信念先天不足、中華民族認同感深受挑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淡薄。
三、多措并舉,筑牢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推進民族團結意識教育進校園提供堅實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加強基層民族工作機構建設和民族工作力量,確保基層民族工作有效運轉。要加強民族地區基層政權建設,夯實基層基礎,確保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到基層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層有人抓[1]。因此,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與辦法,是每個教育者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各級黨委、政府等要把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推進民族團結意識教育進校園納入青少年事業和基礎教育發展的整體格局進行統籌規劃。學校加強政策宣傳,就培養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方面召開聯席會議,研究突出問題,解決實際困難,推動工作開展。學校要從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育載體、凈化網絡環境、營造良好氛圍等方面做起,推進民族團結意識教育在校園落地生根,在青少年中唱響主旋律,傳播民族團結和創新發展理論。民族團結教育要堅持以十九大報告精神為引領,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1]。
(二)凸顯組織作用,為推進民族團結意識教育進校園給予有力支持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充分發揮學校共青團、學生會、社團、少先隊團結教育引導青少年的作用,把培養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納入群團改革內容之一。依托高校“石榴籽”“同心圓”等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室,組織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深入調研青少年民族團結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務實、有效對策。積極爭取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支持,推動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培養與加強學校黨建團建和思政工作的有機融合,推動在學校成立民族團結教育專題教研組,在增強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創新民族團結意識教育形式等方面聚才集智。
(三)聚集多方力量,為推進民族團結意識教育進校園聚集強大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通過家長課堂、民族家庭手拉手共成長等方式,讓青少年免于宗教勢力、西方錯誤思潮的侵襲,配合學校和團學組織,做好青少年民族團結意識養成。要優化青少年上網用網環境,凈化網絡環境,提高青少年辨別網上信息和理性表達的能力素質,創新民族團結意識教育工作載體,積極探索新媒體等教育手段,讓民族團結的正能量在網上發出聲音、讓正能量發聲有聲勢。高校還應動員社會力量,立足民族團結,從構建校園周邊良好秩序、創建民族團結意識教育進校園、弘揚社會正能量等方面做起,營造良好校園氛圍。
(四)深化文化育人,為推進民族團結意識教育進校園注入活水源泉
校園文化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學生為服務對象,以育人為主要目的,具有感染力強、覆蓋面廣等特點,能夠對青少年思想觀念、政治信仰、生活方式、價值取向、行為習慣產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隨著當今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大學生作為當今接觸網絡新媒體最多的群體,把握新時代青少年“網絡原住民”的時代特征,把中華傳統文化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因勢而新,構建“互聯網+校園”生態育人體系,引導青少年融入底蘊深厚、創新活躍的校園文化中。高校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將民族文化、民族禮儀、民族風俗、民族英雄等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平等、團結、和諧的校園氛圍,開發一些深受青少年喜歡的民族團結意識教育文化產品和精品課程,在學校推廣使用,利用新媒體手段,多渠道開展線上線下民族團結意識教育,多種形式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開展實踐活動,為推進民族團結意識教育進校園提供落地機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3]學校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民族文化活動,如舉辦校園各民族“結對認親”促融合、“中秋月圓話鄉情,同心共敘民族情”中秋茶話會、冬至包餃子、趣味民族運動會、“同心營”素質拓展、民族文化節、品嘗民族美食、欣賞民族歌舞、體驗民族文化、觀賞民族手工藝品等主題活動,有效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與認同。
(六)發揮朋輩引導,為推進民族團結意識教育進校園形成長效機制
民族團結教育和少數民族人才培養,事關高等教育的使命,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學校在高質量、創造性地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中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高校可堅持“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做好少數民族青年引路人”的工作理念,挖掘、培養、樹立一批高校優秀少數民族學生骨干,走進中小學,通過開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選樹身邊的民族團結榜樣、開展“領航多彩青春,爭做民族驕子”青少年民族團結先進事跡報告會等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發揮朋輩引導作用,切實提高民族團結教育實效。
(七)運用紅色資源,為推進民族團結意識教育進校園鑄牢思想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歷史的特殊時刻,人們更要不忘初心,擔當使命,傳承好紅色基因這筆寶貴財富[4]。
紅色資源作為在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積淀的歷史遺存,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其本身就是實踐的產物,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實踐陣地,高校可為我所用,挖掘其中具有重要價值的各種精神及其物質載體[5]。挖掘運用紅色資源中民族團結生動實例,可以切實提高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實效。
學校可組織青少年赴革命老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實踐調研和現場教學,通過參觀學習,使青少年近距離觸摸黨史,接受紅色教育,親身體會革命先烈為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無畏犧牲的氣概和精神,更好地體驗紅色文化資源的巨大魅力,感受深厚的紅色文化內涵,培養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領會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進一步厚植各民族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凝聚向心力,堅定理想信念,用引導青少年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畫大同心圓[6],在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書寫新時代民族團結和諧、祖國繁榮強盛的人生華章。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李克強主持 栗戰書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 汪洋講話[EB/OL]. (2021-08-30). http://www.zytzb.gov.cn/tzyw/359465.j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 習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 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EB/OL]. (2020-08-29). http://www.gov.cn/xinwen/2020-08/29/content_5538394.htm.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 習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 (2020-09-26).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83.htm.
[4] 何源. 賡續紅色基因,大力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 大學,2021(32):158-160.
[5] 李康平. 論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的價值與路徑[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4):67-70.
[6] 李健蕓. 當代大學生紅色基因傳承探索——基于粵北地區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39(03):101-104.
(薦稿人:王懷民,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