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夏玲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出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學生具備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以及綜合思維等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文章基于旅游業發展與地理課程改革的大背景,結合鄉土研學旅行資源,以周寧縣蘇家山為例,設計鄉土研學旅行方案,旨在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關鍵詞]鄉土;研學旅行;地理實踐力;蘇家山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34-0085-03
2016年11月底,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并提出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1]。研學旅行作為實踐教育的新形式,很好地踐行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
地理學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學科,需要學生將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因此實踐活動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有著重大意義。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即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2]。研學旅行作為實踐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有利于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身邊的鄉土地理與實踐活動課程,將教學延伸到課外。
一、鄉土研學旅行的設計原則
(一)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是研學旅行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學校與家長最關心與在意的問題。許多家長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參加研學旅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因此,研學旅行的開展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做好保障師生安全的行前準備。具體而言,可開展安全教育講座,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研學旅行困境自救模擬演練;制作研學安全手冊,要求學生行前仔細閱讀;每個班級配備藥箱與應急安全包;事先對研學路線及目的地進行安全考察。研學旅行活動必須要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二)實踐性原則
地理學本就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而不少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止于書本知識,許多家長和學生認為學習地理知識只是為了應試,忽視了將地理知識運用于實踐中的重要性。因此,研學旅行重在讓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進行思考、討論并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深化已有地理知識,增強地理實踐力。
(三)公益性原則
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新形式,研學旅行是根據國家政策而開展的,應惠及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包括一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因此,研學旅行應具有公益性,學校應提供研學旅行所需資金來支持研學活動的開展,減輕學生與家長的經濟負擔。
(四)教育性原則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研學旅行不是單純外出游玩的活動,重點在于研學,即在地理實踐中學習知識。因此,研學旅行需根據相應的主題開展,教師要根據學情、課程安排,以及當地的鄉土研學資源,制定相應的研學旅行方案,避免“只游不學”。研學內容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教學需要,保證科學性,著力于培養個性化人才。
二、鄉土研學旅行的實施
(一)確定研學內容
鄉土研學旅行結合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鄉土地理,充分發揮鄉土資源在研學旅行中的作用,寓“研”于“學”,打破課堂的束縛,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夠走出課堂,感受地理學的美。
研學旅行內容的選擇應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墩n標》多次提到地理實踐學習活動、野外考察、搜集信息、開展社會調查等內容,要求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研學旅行內容的選擇還要基于鄉土地理。研學旅行與鄉土地理結合有利于學生將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家鄉的建設中,感受理性知識的力量,提升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增強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家國情懷,感悟現實世界中的人地關系。
(二)確定研學旅行的組織方式與活動形式
研學旅行的組織方式是指組織學生安全到達研學地點并完成研學任務的方式,通常是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由地理教師及各班負責教師帶領學生,有組織有計劃地前往目的地[3]。
研學旅行的活動形式指研學過程中學生是如何展開實踐活動的。研學活動開展前,教師在校內先確定好學生的分組情況,分組需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主題,運用地理技能進行調查和探究,挑選一位學生擔任負責人進行組內實踐過程的管理,并挑選兩位學生擔任記錄員對實踐過程進行記錄。研學結束后,各小組請一位或多位學生擔任匯報員進行小組研學主題匯報。小組合作的活動形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并能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過程中,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做好行前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好研學旅行前的準備工作,是研學旅行成功開展的前提。首先,教師應預先前往研學地點了解適合學生的研學資源,科學地規劃研學路線,在研學路線規劃完成后,讓學生搜集關于研學地點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地理實踐經歷、興趣,并將研學內容制作成手冊,發給學生閱讀。最后,做好研學旅行動員工作,邀請研學專家進行行前培訓,準備好醫療應急箱等。除此之外,還需要準備好研學活動所需的器材,例如相機、望遠鏡、pH試紙、卷尺、記錄本等,預先下載與戶外考察有關的APP或小程序,如用于觀星的“StarWalk 2”、用于識別植物的“形色”等,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的發展與研學的樂趣。
本次研學旅行選取的研學地點為福建周寧縣景區蘇家山。研學活動開展前一天,教師通過視頻與圖片,讓學生從時間上縱向了解蘇家山曾是一個山明水秀的革命基點村,但因為地處高山,交通閉塞,導致村民與外界很少往來,而如今的蘇家山開發立體農業,經濟發展迅速。了解研學地點的背景可提高學生的地理探究興趣。
(四)制定具體的研學旅行方案
教師在通過視頻與圖片讓學生了解研學地點的背景后,為學生提供研學手冊,通過研學手冊簡要介紹研學地點的自然與人文概況。事先了解研學地點的基本狀況,有利于學生對研學地點形成基本的認知,再結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選擇研學主題。本次蘇家山研學旅行方案設計如下(見表1)。
三、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研學旅行評價
此次研學旅行活動采取小組合作的活動方式,進行合作探究實踐,發揮了每一位學生的優勢,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地理實踐活動中,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感受到地理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地理學的美。然而,實踐過程固然重要,實踐結束后的評價活動也同樣重要。研學旅行結束后,教師可給予學生一周時間進行本次研學活動的總結,并以不同形式進行匯報。本次蘇家山研學旅行的重點是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從地理實踐力與創新能力兩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價。
(一)評價方法
針對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研學旅行評價,我們可以從定量評價(填寫活動評價量表)與定性評價(研學成果匯報)兩個維度來進行。首先,研學成果的匯報,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取不同于傳統匯報形式的方式來進行,如話劇、主題班會、相聲等。新穎的匯報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引導學生分析研學旅行過程中的收獲和不足,撰寫研學報告,使新舊知識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最后,為了量化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表現,教師還可以制定研學旅行活動評價表(見表2),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對研學旅行中學生的表現進行定量評價。
(二)評價原則
1.堅持客觀性,建立檔案袋
研學旅行結束后,教師應客觀地對學生研學旅行的成果(包括研學報告、記錄素材、研學匯報等)進行綜合評價,將評價整理匯總后與研學旅行活動評價表一并放入檔案袋中。每一位學生都有一份自己的研學旅行活動檔案,這是評價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參考之一。
2.堅持公正性,開展科學評價
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在研學活動過程中的表現與研學旅行結束后的活動匯報。教師要設計科學的活動評價表,從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三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使用活動評價表可以使研學旅行活動評價更具科學性。
四、研學總結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教育的新形式,對于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有著重要意義。在本次與鄉土地理結合的研學旅行活動中,學生不僅提升了地理實踐力,還能夠將書本中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深切感受到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用地理的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在探究蘇家山立體農業的過程中感受到人地關系,因為看到家鄉的快速發展而形成濃濃的家國情懷。在這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時代,讓學生學以致用,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正是教育所希望達到的終極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等11部門.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2-19)[2021-03-13].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任毅.基于地理實踐力的高中研學旅行方案設計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