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加利
摘要:古詩教學向來都是小學語文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現代技術的發展,可以讓古人動起來,讓山山水水活起來,縹緲之思也能穿越時光,讓書前的兒童感同身受。借助現代技術,打通時間的屏障,讓孩子與詩人進行靈魂的交流。
關鍵詞:現代技術 古詩教學 預習工具 吟唱 詩意畫
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自媒體和手機應用程序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獲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徑也變得更加便捷,這為教育的革新和課堂教學的模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的高效學習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工具。
一、巧借預習工具,搶占學習先機
課前預習是古詩教學的第一環,是“古詩四讀”中的第一個要求“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除了常規的“讀詩,圈字,組詞”預習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小工具能夠讓預習事半功倍。
(一)巧借手機應用程序,以《愛上課本》為例。
《愛上課本》致力于情境感知教育,順應兒童天性,突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以三個維度作為內核,構筑了具有獨特優勢的課程范式。《愛上課本》針對教材的每篇課文,設計配套的3D課文動畫,通過圖像、聲音、文字達到視聽并舉的目的,幫助學生理解,朗讀,記憶課文。《愛上課本》單冊教材視頻數量已超過百部,其視頻質量可達到“迪士尼”動畫標準,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
《愛上課本》有著3D高清課文動畫點讀功能,同時包含跟讀模式和課文講解環節,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預習工作變成一件有趣的活動。
(二)合理利用訂閱號,讓預習走的更遠
除了應用程序之外,訂閱號也可以成為預習的好幫手,不僅方便快捷,而且用途廣泛。如二年級上《古詩二首·望廬山瀑布》一詩中,“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生”字的用法十分巧妙,但是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始終難以理解與體會,甚至會覺得“升”比“生”更好。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初感詩意,也許會覺得費解,而這種費解恰恰是他們思考的過程,借助動畫,畫面上草木蔥蔥,山巒疊嶂,香爐峰也被層層煙霧籠罩,云霧不斷升騰,卻又經久不散,在陽光的照耀下,煙霧變成紫色,從而學生便也能夠初步理解“生”字所體現出來的不斷生發、源源不斷、經久不息之意了。學生不僅能夠理解語言文字的表層含義,更能體會到古詩的深層所指與感情色彩。
二、創設多彩環節,夯實課堂教學
(一)朗朗書聲,吟誦經典
古詩,對仗工整,平仄諧韻,讀來朗朗上口,最是適合誦讀與吟唱的。古人讀詩講究抑揚頓挫,通過平仄關系、聲音的長短輕重來表達情感的變化,這種讀詩傳統延續了前年,流傳至今,是古詩課堂中常規的吟誦方式。可以采用教師逐句帶讀,重點指導仄聲字的讀法,也可以通過播放朗誦音頻,讓學生一遍遍跟讀。這種傳統教學,能夠教會學生平長仄短、依字行腔的吟誦方法,讓學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誦中知其法、得其趣、悟其神。
(二)余音裊裊,古詩新唱
詩歌,從其源頭而言,本就是詩、樂、舞一體的,不僅是書面的文字,還是能夠配樂演唱、舞臺表演的綜合體。詩歌有很強的節奏感,節奏是詩歌語言的音樂性所在。[ ]
如今,一些關于中國古代詩歌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也如火如荼,像《經典詠流傳》、《古詩新唱》就為古詩的配樂演唱提供了一種范式,都可以成為課堂教學中可資借鑒的教學資料。如在一年級上《江南》一課的教學中,在分組配樂之后的匯報活動中,有一個小組便采用了邊說邊唱的方式,演繹句式重復的結構特點,很好地表現了采蓮的熱鬧景象。課堂教學變得有滋有味,生動活潑,真正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三)形神兼備,詩境重現
為了讓學生體會古詩的動態美,教師引導學生為古詩的內容配上動作,邊讀邊跳,邊唱邊跳,如《江南》這首詩,句式結構相同,就可以引導學生用手做出小魚兒游來游去的動作,從東游到西,從南游到北,通過手部動作的表達,學生也更能體會魚兒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為了引導學生對于古詩意境美的感悟,教師通過語言情境的創設,再輔助以電教手段,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古詩的情境之中。如《小池》一課,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請一位學生上臺朗讀,并播放滿池荷花和浮萍的畫面,配以兒童的朗朗笑聲,學生便會瞬間被吸引,化身詩中人,一起摘蓮蓬。教師再創設語言情境,臺上的同學配以詩句,其他學生配上舞蹈動作,再現小池故事情境。
在教師的語言情境和電教手段的畫面情境的幫助下,學生通過形神兼備的表演,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對古詩學習產生美好的期待。
三、心馳神往多回味,唇齒留香滋味長
古詩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與拓展的思維空間,那么,教師就可以激發學生進入詩句中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詩意畫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在古詩詩意都已經清晰明了之后,在學生都沉浸在古詩的韻味之中時,正苦于無處表達,詩意化就提供了這么一個有效的途徑。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能夠將這些便捷的電教手段應用到古詩的課堂教學中,那么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古詩理解力與鑒賞力,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故事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形象美,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新課標也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以現代技術為支撐的古詩教學更能夠啟發學生自悟自得,使其在古詩學習中,能力和素質都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江紅.“古詩新唱”——讓詩歌插上音樂的翅膀[J].實踐與反思, 2006(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