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秋 許明 徐知萌
[摘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共享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要素資源市場,共用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基礎設施,共享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公共服務,實現文化旅游兩大產業創新協同的產業協調發展戰略。文旅融合帶動的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形成多場域耦合的價值耦合。文旅產業融合要重塑發展平臺,立足膠東半島發展文化旅游融合產業;同時聚焦創新創意,依托新媒體平臺培育濰坊文化旅游融合品牌。
[關鍵詞]文旅融合;價值分析;發展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2
文化資源是旅游重要的載體,從旅游產業誕生文化旅游的形式就一直存在。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成立,11月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成立。首任文化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在2018旅游集團發展論壇上提出“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1]。從機構建制和發展理念上奠定我國“十三五”時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基礎。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實質上是打破原有的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和旅游產業人為的體制機制邊界限制,開放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要素資源市場,共建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基礎設施,共享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公共服務,實現文化旅游兩大產業創新協同的產業協調發展戰略。以文促旅,將文化底蘊融入旅游產品,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將文化品牌塑造成旅游品牌,增加旅游產品的市場份額;將文化演藝活動融入旅游活動,提升游客感知體驗;將文化工藝產品打造旅游產品,填補旅游商品的不足。同時以旅彰文,通過旅游活動帶動文化業態發展,將旅游空間打造成文化空間,凝練文化主題,打造文化品牌,實現文化產品跨界營銷;在旅游過程中提升游客和當地居民的文化體驗和文化游樂感,滿足文化需求,實現文化事業服務人民的目的,同時保護傳承區域文化遺產,塑造文化形象,通過文化旅游涉外活動提升文化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
濰坊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現狀
濰坊市文化旅游部門以高度負責的政治站位開拓進取在全國開創性的實施文化旅游融合“雙十工程”,即在全市范圍內成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主體“十大文化旅游集團”,同時集中力量打造具有超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融合目的地“十大文化旅游景區”。在發展過程中濰坊市文化旅游局遵循“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科學原則,在全市加大對重點文化旅游企業和重點景區的扶持和服務,通過“雙十工程”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的新平臺,樹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樣板,推動濰坊市文化旅游融合產業快速發展。2019年濰坊市文化旅游產業共接待游客總人數8240萬人次,增長8.61%,實現總收入917.6億元,增長12.32%。
“雙十工程”穩步推進加速文化旅游融合產業發展。任何新動能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堅實的載體,文化旅游融合要求把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三大領域的產業載體進行融合再造,整合資源,打破舊的文化和旅游兩個人為分割的產業領域中約束限制,構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載體。這其中當先發展的就是作為產業基礎的文化旅游企業。濰坊市文化旅游融合“雙十工程”中的“十大文化旅游集團”具體包括濰坊濱海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八喜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等十家文旅融合發展型企業。
2.濰坊市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的價值分析
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靈魂和基調,旅游是文化產業和事業進一步前進的載體和基礎。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是典型的“1+1>;2”的產業動能轉換模式,文旅新產業動能發展有利于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由于文旅融合的更為廣闊天地在廣大農村地區,因此文旅產業融合又對于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產業扶貧、生態保護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從價值體系看,文旅融合帶動的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形成多場域耦合的價值耦合。
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的內容耦合。文化振興為產業振興提供了發展新要素,聚焦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六大集群全面推動文化鑄魂和文化惠民產業對接。濰坊青州市年創作農民畫50萬余幅,年交易額達2.5億元。具有中等創作水平以上的青州農民畫畫家,年人均增收2萬多元。 文化旅游融合成為鄉村休閑旅游中最活躍的業態之一。鄉村文化旅游逐漸改變傳統鄉村旅游中農家樂吃住游的單一體驗,鄉村文化美學內涵、地方特色、生活場景開始引導鄉村休閑旅游復合型轉變。鄉村文化元素遍布在山東各地開發的生態農業生產生活示范區、休閑農莊、民宿、鄉村景觀區和田園綜合體等旅游項目中,成為吸引游客和提升游客旅游感知的重要載體。以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為源頭的鄉村文創公社產業,結合文化創意和互聯網技術手段,形成了鄉村文化遺存保護、文化技藝傳承、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農村生活社區重塑,讓生于茲長于茲的農民回歸鄉土生活家園,讓傳統文化接續重生,為更多的受眾分享,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建設。
文旅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的價值耦合。生態振興場域和文化振興場域具有高度的粘性,生態興,離不開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豐富的文化支撐;文化興,離不開生態修復與治理。雙方統一于鄉村文化生態建設,該建設任務是利用鄉村豐富文化資源,在綠水青山的“高顏值”上,拓展鄉村生態的“有內涵”,提升金山銀山的價值。只有在新時代推動農耕文化傳統和現代農業生態的耦合發展,繼承和發揚農耕文化中的科學生態技術和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發展,打造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才能整體推進以人為主的鄉村振興事業。
從實踐角度看,山東鄉村生態振興的“七改”工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從2014年3月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垃圾處理模式,形成了城鄉環衛一體化格局,全省有一支24.96萬人的農村保潔隊伍正在成為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有力保障[2]。文化振興與生態振興在實踐操作上的價值耦合,重塑傳統居住文化,發展生態農業,將文化生態化、生態文化化,推動文化優勢轉換為生態優勢,最終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文化保護與生態發展的統一。
3.重塑發展平臺,立足膠東半島發展文化旅游融合產業
濰坊市要立足本土,放眼膠東市場,形成文旅合力全力打造文旅融合產業。膠東五市占據全省文化旅游產業半壁江山,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基礎和旅游建設運作經驗,在地理空間位置、交通設施布局、山海旅游資源、旅游品牌建設、政策扶持供給等方面優勢突出,占據著發展文化旅游融合產業的先天之利。2019年膠東五市全年接待游客人數3.87億人次,同比增長9.3%,實現旅游消費總額5150.5億元,同比增長11.4%。“十三五”以來,膠東五市旅游產業以占全省游客接待人數總數的四成貢獻了五成的全省旅游收入。
膠東五市文化旅游融合資源稟賦基礎堅實。膠東五市區位相鄰,人文相親,同屬膠東文化圈,文化旅游產業資源富集,擁有同源的海洋文化、魚鹽文化、紅色文化與民俗文化,都為沿海城市,擁有相似的藍天碧海的自然景觀。早在2016年山東第一次推出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時,膠東五市就擁有仙境海岸和鳶都龍城兩個文化品牌。 膠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先行,2020年5月19日膠東五市成立了膠東經濟圈文化旅游合作聯盟,立足于打破行政邊界,開始在市場營銷、旅游產品培育、旅游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旅游項目建設和對外交流等方面展開合作。集合五市之力舉辦大型旅游節會活動,聯合推出膠東七日游,黃金海岸游等七條膠東半島文化旅游經典線路,打造膠東半島海岸休閑旅游等文化旅游融合產品,開展整體營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實現地區經濟發展資源要素整合,打破固有的行政區劃,城市群發展模式為山東省經濟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注入了新鮮活力。2020年1月14日,山東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為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膠東五市抱團發展吹響號角。膠東五市總面積3.6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177.43萬,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29995.87億元,膠東城市群在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和綜合經濟競爭力四個指標分列全國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在戴德梁行發布的《2019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中膠東城市群在經濟活躍度、商業繁榮度、交通便捷度、區域聯系度四個維度分別居全國第五、第七、第六和第六,膠東都市圈從發展綜合實力上位居全國趕超型都市圈第一名[3]。濰坊市要全面搶占先機,在膠東半島文化旅游融合產業中,筑牢青濰一體化同盟,利用濰坊文化旅游資源富集優勢結合青島創意資源,成為發展的領頭羊。
4.聚焦創新創意,依托新媒體平臺培育濰坊文化旅游融合品牌
濰坊市民俗文化資源中依然存在眾多沒有挖掘的寶庫。孟姜女哭杞城、寒亭嫦娥登月、濰坊狀元文化等文化旅游IP沒有得到開發,濰坊東夷文化、齊文化、魚鹽文化、全真教文化文創產品市場鮮得一見,可以說目前濰坊市文化旅游產業產品資源開發利用率應該還不足1/10。一邊是豐盈的文化資源,一邊是亟需文化旅游產品的市場,創新創意技術是連接中間的橋梁。
濰坊市目前重在集中打造的文化旅游融合大項目中匯集全國最優秀創新創意人才。紅高粱小鎮項目借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和紅高粱文化,通過創意衍生打造影視基地和康養休閑基地,建設山東省第一流康養小鎮和國家級康養游示范基地。雪松恐龍探索王國旅游項目利用諸城特色恐龍化石資源,創意建設主題游樂園龍龍樂園和深海龍堡,通過聲光電和VR技術建設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文化旅游研學旅游目的地。濰水田園綜合體是濰坊市目前在建的唯一田園綜合體項目,該項目把濰坊市最先進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悠久的農業生產文化和休閑旅游及大健康產業鏈接起來,占地1萬畝的青州九龍峪田園綜合體則另辟蹊徑,在三產融合中將傳統農家樂擴展成鄉村休閑度假,用特色農業主題游線將游客引入“慢”生活。
文化旅游融合旅游產業的產品再造一直是困擾業界的難題,通過智慧旅游和OTO電商平臺,青州八喜旅游網將濰坊市特色農產品一“網”打盡,在八喜網上大集中,用網紅在線直播帶貨吸引流量,吸引濰坊市乃至膠東半島數萬家文化旅游產品品牌入駐。歡樂海國際游艇碼頭項目對標國際海上運動賽事,主打體育休閑賽事旅游,以賽引流,2021年即將開門迎客。
濰坊市文化旅游融合品牌推廣要堅定的依托創新創意新技術打造新業態。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環境倒逼文化旅游產業融合走入云端,釋放產業活力,創造了業界諸多奇跡。濰坊市文化旅游IP品牌紛紛開展“云旅游”,第二十一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利用VR技術和5G通訊直播,及時調整品牌傳播策略,在40天的會期內“線下辦展、線上觀展,線上欣賞、線下品嘗”,總計收獲5億多的瀏覽量,交易額6.1億元,品牌在抖音等視頻網站占據全國熱點榜。將傳統絲綢紡織工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對接,昌邑市華晨紡織集團成立科創工坊,“靈心彩綢”和“青云染”絲綢創意品牌年銷售額近500萬元。正是這些從文化旅游產業融合一線的創新實踐,把旅游業和文化產業兩個領域的內涵挖掘和豐富起來,在“三個模式”創新提升中彰顯濰坊市新文化旅游產業的文化資源優勢、產業活力和品牌魅力,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又為“三個模式”的鄉村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最堅實的土壤。
參考文獻:
[1]李慶禹.文旅融合引領旅游產業再升級[N].中國文化報,2019-01-14.
[2]趙秋麗,華挺,李志臣.山東鄉村振興干在實處[N].光明日報,2018-05-14(1).
[3]戴德梁行:2019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EB/OL].(2020-03-30).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3-30/doc-iimxyqwa3965273.shtml.
[4] 濰坊傳媒網:實施“雙十工程”形成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EB/OL].(2020-09-08).http://www.wfcmw.cn/weifang/text/2020-08-03/415025.html.
[5]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J].求是,2019(11).
[6] 李宇佳,劉笑冰,江晶,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展望[J].農業展望,2018,14(7):56-60.
[7]李勇軍,王慶生.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6,37(3):128-133.
[8]夏學禹.論中國農文化的價值及傳承途徑,2010(3):88-91.
[9]康涌泉.傳統農耕文化精髓與現代農業耦合發展機制及模式[J].中州學刊,2013(11):39-41.
[基金項目]2020年度濰坊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三個模式’創新提升下濰坊市農旅融合路徑和產業扶持政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RKX008);2019年度山東省文化旅游發展研究課題“智慧旅游視域下山東省鄉村文化旅游融合全要素發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9WL60);濰坊職業學院2020年度博士基金項目:“‘三個模式’創新提升下濰坊市鄉村特色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研究”》
[作者簡介]徐艷秋(1979—),女,濰坊職業學院科技處副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文化產業;許明(1980—),男,濰坊職業學院經營管理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