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朱艷紅
【摘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既能夠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又能夠緩解就業壓力,同時拓寬了人才培養路徑。本文分析了二者融合的可行性,探索了二者融合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創紀錄的畢業生數量與經濟下行壓力雙重疊加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既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補充,又能引導大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于解決社會人才需求和大學生就業需要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涵
職業生涯是個體一生與職業相關的發展歷程,既包括個人職業、職務、職稱、薪資待遇等顯性的變化過程,也涵蓋了知識、心理、觀念、能力等隱性的發展過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以大學生為教育對象,為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客觀地認識自我,引導其對過去成長經歷、當前擁有資源以及未來發展路徑進行科學理性地分析,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職業道德、職業心理、職業能力等一系列與職業相關的教育實踐活動。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從滿足社會和人的發展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據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在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促進全面發展的過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則是立足于學生發展實際、以大學生為教育對象開展的一系列教育和實踐活動,致力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在本質屬性上具有一致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彩、內容豐富的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大學生形成符合我國意識形態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經過本土化后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牢牢抓住社會主義方向,在具體教育教學實踐中,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貫穿始終,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擇業觀、就業觀和發展觀。二者在本質屬性上具有一致性。
(二)在教育目標上具有契合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新時代,圍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和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教育實踐活動,旨在培養能夠將個人理想追求與職業發展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的高素質人才。二者在教育目標上具有契合性。
(三)在教育內容上具有相承性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所涉及的教育內容既包括求職過程中的技巧指導,又包括職業選擇中的職業信念和態度,還包括在職業發展中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行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向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容的教育,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三觀、辨別善惡美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觀教育包含著與職業相關的成才教育和理想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包含職業道德內容。二者在教育內容上具有相承性。
(四)在教育方法上具有互補性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會經常采取疏導教育、比較教育、典型教育、激勵教育等方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加突出學生自身發展的主體地位,更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探索、生涯人物訪談、職業一日體驗等教育方式,調動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具有互補性。
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
(一)樹立融合理念,轉換工作思路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要轉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即就業指導”的傳統觀念,樹立“職業生涯發展與思想政治素質提升”相融互促的理念。一方面,要建立多元主體互動的協同育人模式。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能動性,厘清學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之間的關系,以管理工作為基礎,教育教學為主導,全程服務為保障,將教育、管理、服務有機結合。另一方面,要增強聚焦階段性需求的全過程育人合力。遵循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個性特征和成長需求,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從大一入學貫穿到大四畢業全過程,打造動態培養模式,實現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
(二)整合教育資源,強化隊伍建設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高校教師應肩負起育人職責,要充分發揮各崗位的育人功能。一方面,要切實提升專兼職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樣,同時大學生面臨的問題也更加多樣、復雜,教育者只有不斷提升政治水平、創新教育思維、開闊視野、堅持言行雅正,才能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思想和就業觀念。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榜樣人物的示范性作用。通過舉辦優秀朋輩巡講活動,幫助學生獲取職業生涯規劃經驗。
(三)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
時代在發展,教育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對象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教育內容和方法手段要捕捉合乎學生思想認知接受特點的時機相機而動。一方面,豐富內容體系,增強教育針對性。要緊緊圍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樹立愛崗敬業、勤業精業的意識,嚴守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準則;加強職業理想和職業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實現自我價值與促進社會發展相統一的職業理想;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規劃職業生涯,緩解因就業壓力產生的焦慮、緊張、挫敗感。另一方面,創新教育方式,增強教育實效性。轉變單一灌輸的教學模式,在講授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時,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視頻教學等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和態度。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教學時,通過參與校外實習、生產勞動,參加社會工作,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明晰發展方向。教育者通過網絡開展就業政策解讀、就業信息推送、就業技能指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職業道德素養,實現個人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妙娜,羅文明.生涯規劃培養的行動研究[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09):21-23.
[2]劉宏達.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理論基礎與實踐要求[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3):10-15.
[3]馮剛.習近平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述的理論蘊涵[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03):170-180.
[4]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9.
[5]鄒孔艷.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視角強化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研究[D].深圳大學,2018.
【本文系南京工程學院社科聯黨建與思政教育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視閾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研究”(SKLB20203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分別為南京工程學院、金陵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