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落實在每一節課上,核心素養的提升與課堂提問的質量密切相關。高質量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習的空間,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圍繞核心素養進行課堂提問的設計與實施,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做好的功課。
一、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語文教學方向
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語文教學應該指向學科核心素養: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在語言實踐中形成語文能力;重視思維訓練,促進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重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傳承中華文化,提升審美情趣。
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提問策略
(一)腦中有課標
1.把握學段目標,提問不越位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除了總目標之外,每個學段的目標都寫得清清楚楚。教師只有對各學段的目標了然于胸,課堂提問時才會定準位、站好位、做到位。例如教學三年級的習作,如果教師的提問是“如何把內容寫具體”,那就越位了,三年級的習作只需“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即可。再如,學習二年級的課文,有的老師要求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明顯拔高了要求。站錯位的結果是費時、費力,教師教得痛苦,學生學得辛苦,甚至產生畏難情緒。
2.注重相互聯系,提問架橋梁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學段目標與內容”包括“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板塊。教師如果能夠關注各板塊之間的聯系,課堂提問便能層層深入、打通壁壘,綜合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目標之一是“體會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教師先出示課后兩組句子,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的不同語氣。之后,創設情境讓學生說一說“種葫蘆的人看到葫蘆都落下后,心里會想些什么?”在充分表達的基礎上,出示“種葫蘆的人心里想:我怎能不聽鄰居的勸告呢(? )我真后悔啊(? ?)”。學生填寫標點符號后,出示這兩個句子對應的陳述句,與反問句和感嘆句對比著讀,再次體會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的不同語氣。如此由讀到用再到讀,將第一學段“閱讀”和“寫話”中關于標點符合的學習目標進行有機融合,一舉兩得,教學效果良好。
(二)心中有教材
1.關注人文主題,提出有溫度的問題
統編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扉頁均提示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結合人文主題設置課堂提問,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這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人物品質”。學習文言文《囊螢夜讀》,不妨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哪一個詞語寫出了胤的品質?在文中胤有哪些具體表現?你還想用哪些詞語夸夸他?”由人物品質入手,引導學生讀懂文言文的意思,進而回歸人物品質,在朗讀與交流中,胤刻苦勤奮、發憤讀書的形象躍然紙上,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榜樣。
2.緊扣語文要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統編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扉頁都注明了單元語文要素,包括知識、能力、策略、習慣等,猶如向導一樣指引教與學的方向。針對語文要素設計課堂提問,教學將會簡約而不簡單、扎實而高效。例如,執教《牛和鵝》一課,單元語文要素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緊扣語文要素,課堂提問可以設置為:(1)讀課文及旁批,想想可以從哪些角度給文章作批注。(2)讀課文作批注,說說你是從哪些角度批注的。(3)畫出相關詞句作批注,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課堂提問將語文要素提到的兩個目標有機融合在一起,學生學方法、用方法、專項使用方法解決教學難點,學以致用,知識與能力得以提升,閱讀習慣得以培養。
3.利用課后練習,提出有提升的問題
統編教材的課后練習設計合理,以其為抓手,能有效落實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學習《窮人》一課時,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將以下的課后題作為課堂的主干問題:(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2)從課文中找出描寫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漁夫是怎樣的人。(3)漁家的小屋“溫暖而舒適”,這樣的環境描寫對刻畫桑娜這個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課文中其他描寫環境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4)小練筆。“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說,“這天氣真是活見鬼!可是有什么辦法呢!”兩個人沉默了一陣。沉默中,桑娜會想些什么呢?聯系課文內容,寫一寫桑娜的心理活動。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第二和第三個問題指向語文要素“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第四個問題指向學科核心素養“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審美情趣。如此教學,由整體到部分,由學習到實踐,由品讀到體驗,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4.結合語文園地,提出有品質的問題
《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多與單元語文要素緊密聯系,學習課文時可以結合這一板塊中的練習,提升課堂提問的品質。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學習《牧場之國》時,可以將“詞句段運用”的第一個練習融入其中。學生在感受了牧場之國的動態與靜態美之后,出示練習,問學生:“你能從‘放學后的校園’‘群鳥飛過湖面’‘火車進站’這幾個情景中選一個,寫出動態或靜態之美嗎?”學習文章,感受美是領悟;進行練筆,創造美是表達。如此讀寫結合,“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落到了實處。
5.注重文體特點,提出有針對的問題
不同的文體,教學策略是不一樣的,課堂提問的側重點也不同的。就拿說明文來說,課堂提問不能像教授記敘文那樣,要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嘗試使用說明方法寫寫其他事物。同為敘事性作品,童話與小說的課堂提問側重點也是有區別的,童話教學側重于故事的內容及豐富的想象,小說教學側重于情節、人物、環境的描寫。課堂提問體現出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正確解讀教材很重要,教師要把握好文體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
(三)眼中有學生
1.靈活多變式提問,激發興趣
小學生喜歡新鮮事物,喜歡接受挑戰,課堂提問方式新穎有趣,學生的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這個問題問問帥氣的男孩子,那個問題問問漂亮的女孩子;這個問題請班里最聰明的同學回答,那個問題請班里最愛讀書的同學回答;這個問題請小組1號作答,那個問題請小組4號作答;這個問題電腦隨機抽取同學作答,那個問題以教師采訪形式作答……教師的提問方式要靈活多變,要兼顧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充滿期待,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學習中。
2.巧妙多樣式提問,激活思維
好的課堂提問能夠啟迪思維,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學《小蝌蚪找媽媽》,可以出示排列錯亂的小蝌蚪成長圖,問:“你能將圖片按順序排列,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嗎?”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可以出示圖表,讓學生結合圖表說一說“植物媽媽是誰”“給孩子們準備什么”“請誰幫忙”“孩子們怎樣出發”,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了解每一小節詩的結構,為后面的仿寫做準備。教學《太陽》,學習課文后問一問:“同學們,你能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用到的說明方法嗎?”如此提問,學習變得有趣且充滿挑戰,學生的思維被激活。
3.適時點撥式提問,拓寬思路
能夠引發學生深度學習的問題,往往不容易解決。學習過程中,當學生思維受限時,教師可以通過追問、反問、探問等形式,或指點迷津,或減緩坡度,或鋪路搭橋,幫助學生拓寬思路。如學習《刷子李》,當學生只從刷子李的角度贊美他技藝高超時,不妨問一問:“課文既然主要寫刷子李,為什么還要花大量筆墨寫曹小三的表現呢?”借此一問,讓“側面描寫”這一寫作方法浮出水面。如學習《景陽岡》,當學生一味夸贊武松勇敢、武藝高強時,不妨提醒學生:“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想一想武松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辯證地認識人物。
4.深挖廣積式提問,擴大外延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語文的外延是廣闊的,課堂提問不能局限于教材。學習杜甫的《絕句》,可以問問學生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詩句,建議學生課后再搜集、積累。學習《草船借箭》,可以問問學生還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和故事,推薦閱讀這部名著。學習《漢字真有趣》,問問學生想從哪些方面了解漢字,指導學生組建小組、制定計劃,開展綜合性活動。教材只是例子,借助例子將學生引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它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導火索,決定著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教師設置問題時,一定要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抓準教學的中心點與關鍵點,把握好問題的梯度與難易度,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本文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小學課堂提問有效策略的研究》(JCJYB200208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