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梅
德育教育以育人為首要目標,要讓學生從小就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全的人格。以人為本,以德為先,是德育課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道德教育內容,可以讓德育課堂更加豐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中國德育文化基因的滋養,體悟到道德品質的無限魅力,主動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社會主義接班人。
德育是小學教育工作的重點,傳統文化是各民族思想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整體表現,將其融入到小學德育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德育教育質量。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新形勢下,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傳承有著積極意義。“國學熱”興起以后,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能夠幫助提升家庭規范意識,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家長和學校需要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將傳統文化融合到德育教育中,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同時也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小學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豐富德育教育內容
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倫理思想,可以豐富德育教育內容,也是德育教育的終極目標。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德育中,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中華名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要培養學生從小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有許多道德楷模,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要用他們的感人事跡,讓學生們產生情感共鳴,注重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恰當地滲透德育,讓學生既能學習傳統文化又能領悟到德育教育,一舉兩得。學校不但要承擔起傳承文化的重任,還應該讓傳統文化惠澤所有學生,進而提升德育教育的質量。
(二)提升學生家庭規范意識
現階段,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孩子是全家的中心。家長一味地溺愛孩子,導致學生性格自私。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培養學生尊重和孝順父母的良好品質。“百善孝為先”“父母呼,應勿緩”等,都可以表現出我國傳統文化對孝順父母的重視度。以“弟子規”的教學為例。教師將《弟子規》的內容,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可以引導學生更加尊敬父母。在日常的教育中,家長和教師可以結合弟子規的內容,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家庭規范意識,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信息技術發展越來越快,電子產品也越來越多,人際交往開始變少。長期沉迷電子產品,缺乏有效的人際社交,將阻礙學生的健康發展。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學生能夠結識更多的朋友,幫助學生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人際交往的內容有很多,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成語,理解成語表達的意思,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人生哲理。家長可以通過成語故事增進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進行有效社交,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小學德育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合理滲透傳統文化
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傳統文化經過長期的積淀,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因此,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容,并將其融入到學前教育中,讓學生對禮儀規范的認知更加深刻。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計劃,將傳統文化內容與日常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然后利用形象化的方式進行展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其次,設計主題空間,在傳統節日中,教師可以組織節日主題活動。以端午節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了解屈原的故事,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在父親節或者母親節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與節日有關的作業,如和父母一起做家務,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尊敬父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最后,利用傳統節日,組織各類專題教育活動。教師要充分利用我國的傳統節日,比如在中秋節,教師布置一項作業,讓學生自己嘗試做月餅,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感受勞動人民的不易,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
(二)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從實際的德育教育來看,家長并未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長的言行舉止將會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有不良行為習慣,那么將會對學生的成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此,家長需要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注重語言與行為的規范性,樹立正確的榜樣,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健康教育。為了保證傳統文化和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陪伴學生閱讀我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在閱讀中引導學生感知傳統文化,從而增進父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通過睡前故事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啟蒙教育質量。
(三)安排足夠的時間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國學經典,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可讀性較強的國學經典著作后,再適時安排時間讓小學生進行課堂誦讀和學習交流。不管是在早晨讀書閱讀的練習時間,還是課外的閱讀時間,為了保證誦讀的順利開展,必然都需要時間的規律性,因此,任課教師必須事前自己制訂一份關于進行誦讀的具體時間表,讓每個班的學生都能夠準確有效地計劃、合理地按時進行書的誦讀。以小學階段來說,這種背書式誦讀最明顯的一個優點就是它能夠極大地提升和培養學生背誦文言文語篇的能力,為他們今后學習文言文語篇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給小學生留下足夠的背書誦讀時間,是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的重要基礎。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裕的誦讀空間,使他們有機會充分感受到傳統的文化。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早晨閱讀來引導學生有效地對國學經典進行背誦、記憶、了解,調動起學生的主觀積極性,這也是我們小學學生進行系統地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一點。在早期的晨讀中,教師通常都會引導學生背書誦讀自己感興趣的國學經典,例如《論語》《孟子》《大學》《詩經》等。教師還可利用每周或者是每月召開的薦閱讀會為學生們推薦所需要的圖書。教師和學生一起背誦,在共同背誦的過程中與其他學生充分互動,積極地促進學生對于誦讀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并及時地規范了學生誦讀的方式。再次,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給孩子們留下一些誦讀的時間,有了這樣一段時間的基礎,再加上校園氛圍,學生就有機會逐漸地喜歡上國學經典。國學背誦也會大大降低學業的壓力,更好地調整學生的課堂和學習節奏。
(四)利用傳統節日,開展節慶活動
首先可以選擇每個月的第一天,當成是軍人素養與精神的養成日。同時,可以在班隊會活動中組織紅色講堂活動等,全面開展紅色教育,利用強化訓練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其次,可以定時組織“軍校少年風采展示”活動,通過展示紅色主題、組織隊列比賽等活動,提升學校紅色教育的效果。例如,我們組織了紅色歌曲演唱和朗誦表演活動,并按照年級檢查“每周背誦一首紅詩,每個月看一本紅書”活動的組織活動,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出紅色德育教育主題,實現紅色基因的傳承與發展。最后,把每個學期的第一個月設立為軍人素養培養月,組織學生參與軍事拓展訓練,并通過國防知識講座,幫助學生體驗軍隊精神,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軍人素養,為小學德育建設提供豐富的教育活動載體。
例如,在確定主題班隊活動主題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小學德育教育的大綱要求,結合德育教育的內涵,將遵紀守法、文明行為習慣和社會公德等為人處世之道當作主題班隊活動主題,或者可以結合建軍節、國慶節、教師節等一些重大節日或者國內外名人和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日等,挖掘其中的德育教育內涵,并專門設定主題班隊活動主題,又或者可以從小學生發展期間在心理、人格與審美情趣等發展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或共性問題,開展人格塑造或抗挫折教育等主題班隊活動,借助這些主題班隊活動主題的科學設計,可以有效增強主題班隊活動的德育教育價值。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確定“種子”思想的德育教育主題期間,教師要結合小學生心理發展和興趣愛好進行,確保主題班隊活動能夠吸引他們的參與興趣,同時活動內容還要兼有趣味性、知識教育價值與思想價值,確保學生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自由表達,且要盡可能地確保主題班隊活動的主題具有簡明、醒目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