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 李婷婷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培育融合的關聯性,指出職業素養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面臨的困境,論述高職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融合的路徑,提出采用引導模式奠定教學基礎、督導模式確保教學成效、向導模式促進學生發展等做法,以提升高職體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體育教學 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5-0150-03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要根據社會發展規律,遵循市場變化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新時代,社會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高職實用性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但多數高職院校并未結合職業素養對體育教學模式做出合理的調整及優化,導致體育教學與崗位要求相脫節,影響高職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因此,探索高職體育教學與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融合路徑已成為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把握高職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培育融合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分析當前階段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職業素養培育角度對體育教學提出優化策略,為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培育的融合提供理論指導,以期更好地鍛煉高職學生強健的體魄,使高職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
一、高職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培育融合的關聯性分析
(一)用體育教學夯實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基礎
高職學生的體質健康是評定其綜合素質的重要維度。如果要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進行評定,就需要對其身體形態、身體機能以及身體素質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這就需用到體質健康監測這一重要手段,體質健康監測在國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功能。近年來,廣大學者圍繞高職學生體育教學和體育素養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高職體育教學需始終堅持“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建立健全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長效機制,創新體育教學路徑,才能夠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發展,從而在體育教學層面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而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與區域和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關聯,為了更好地滿足時代發展進程中不斷提升的人才要求、讓學生在未來職業崗位上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高職學生體育素養與職業素養間的聯系,積極做好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培育的融合工作。
(二)用體育教學滿足市場對高職人才的需求
雖然《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體育課程目標進行了統一制定,但是各高職院校在體育課程目標的制訂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如下五個方面的側重差異,即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
從整體上來看,目前高職學生的體育職業能力與工作崗位的實際要求不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前的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目標與崗位人才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高職體育課程設置“偏離”市場需求。《綱要》的課程目標只是為普通高校大學生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而設計的。而高職院校需要貼合職業教育的總體培養目標依據《綱要》開展體育教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始終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基本理念,將人才市場滿意度看作衡量辦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高職體育教學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以市場為導向,還要遵循人才培養的規律,在精準把握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遵循“基礎牢、素質高、能力強”的原則,將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培育相融合。“基礎牢”主要指具備基本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健康水平;“素質高”主要表現在掌握有效的運動方式與健康知識;“能力強”主要是培養學生與市場需求、職業崗位密切相關的實用性體育能力。
二、職業素養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體育教學觀念保守,教學內容程式化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體育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課堂、考試為中心,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教學標準的各項考核指標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由于綜合測評中體育成績考核比重較大,學生所能獲得的實際學習效益較為有限,同時教師所給出的考核成績也與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存在關聯,使得體育教師十分重視有關考試內容的教學,以致體育課堂教學“考什么學什么”。此外,國家層面也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并制訂和實行了相應的測試標準,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取得理想的測試數據,便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帶領學生對測試內容進行反復的練習。由此可見,當前階段的高職體育教學中“考試”比重相對較大,教學內容程式化,與學生職業相關聯的內容較少。
(二)體育教學缺乏行之有效的評價督導機制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當前階段的高職體育教學基本上是圍繞《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導致評價形式單一、教學督導欠缺。與專業課程相較而言,無論是校級領導層面還是學生本身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都不高,難以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而從廣義角度來看,體育能力是指個體在完成某一活動時所表現的身心統一、協調配合的才能,具有綜合性表現。也就是說,如果高職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相應的體育技能并養成科學的體育習慣,既可以有效提升特定崗位所需身體素質,又可以通過體育培養社交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職業素養,這是其他高職課程不一定具備的教育功能。因此,行之有效的評價督導機制對職業素養導向下高職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必須引起重視。
(三)忽略體育教學與學生職業素養的聯系
目前,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的選課上基本可以實現“三自主”,即自主選擇體育學習項目、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自主選擇任課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選課需求,然而卻沒有認識到體育教學與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關聯性,并未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職業需求對體育教學內容和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及優化,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不同專業的學生所接受的教學內容并未體現職業差異化特征。與此同時,從供給結構上來看,高職體育課程中的傳統體育類項目占比較大、新興體育項目占比較小,再加上運動場地、硬件設施以及師資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很難結合職業素養開展針對性的體育教學。
三、高職體育教學與職業素養培育融合的路徑
(一)以引導模式奠定教學基礎
引導模式是一種教學模式,具體指采用多種綜合的手段,通過引導、誘發和教育,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探求新知等各方面的潛能,以娛樂性和節律性意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以此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改善和思想意識的提高。
第一,思想引導。將全面培育與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社會適應能力、人文素養、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與職業能力作為高職體育教學的出發點,緊緊圍繞“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教育,在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依托理論教學和拓展訓練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健康對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在理論教學上,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的運動方法,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在拓展訓練上,開展團體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第二,興趣引導。將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興趣作為導向,激起學生對“新的”體育運動項目的興趣,以此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興趣可以有效激發個人從事一項活動的自發性與持續性。由于高職學生的年齡因素和心理特征,他們往往對新鮮事物表現出更高的熱情,在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興趣上恰恰可以利用學生這一點,將新穎性、時代性和創新性寓于體育運動項目中,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改進”和“再創造”傳統體育項目,在確保傳統體育項目鍛煉價值能夠充分發揮的基礎上體現職業特色,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提供更好的支持。例如,設置“課程+體育”教學內容,組織“專業知識問答+跑步接力賽”“專業知識問答+下棋”等“新”運動項目,要求學生在比賽中除了要跑得快還要答對專業知識才能繼續比賽,激勵各專業的學生積極參與到運動項目中。
第三,終身體育意識引導。將“健康第一”的理念寓于各項教學活動中,以此讓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自覺領悟和踐行“運動促進健康”。需要注意的是,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即先積累、后內化、再升華,為終身體育提供良好支持。例如,通過微信公眾號、QQ等“互聯網+”形式為學生推送體育健康相關知識、設置相應的答疑和引導板塊,讓學生交流和探討,為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提供指導,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督導模式確保教學成效
督導模式是指在具體教學工作中,督導者(教師)負責制訂教學方案、教學標準、教學任務等,督促、指導被督導者(學生)按計劃、按要求進行學習,保證整個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強調學習過程的重要性。
第一,體質健康標準測試達標的督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提出,學生必須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才有可能達到測試標準,進而以協同的形式讓學生增強身體素質、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教師要圍繞《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建立測試數據檔案,開發App數據平臺,對學生各項測試指標做簡單的推算,依照標準找出學生存在的不足,并根據實際情況對運動鍛煉的方式進行合理的調整及優化,實現健康、比賽等數據的可視化,促使學生自覺鍛煉、達到測試標準。
第二,運動技能提高的督導。職業素養導向下的高職體育教學除了要提升學生的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還要讓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為學生日后的健康工作、終身體育提供良好支持。終身體育對人體機體功能的正常健康運轉有著積極的作用。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以及學生的差異化特征,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
(三)以向導模式促進學生發展
向導模式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組織者發揮向導服務作用,想學生之所想,提供學生之所需,保證學生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向導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向導模式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手段和學習方法。
體育教學應根據高職學生的職業特征實施差異化教學(如表1),讓學生在向導模式下積極參與體育課堂訓練,提升身體素質,為學生日后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高職教育具有較強的專門性和獨特性,其專業崗位具有應用性、生產性、實踐性、勞動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對工作者的體質和環境適應性有嚴格的要求。高職體育教學應結合高職教育的特性及其專業崗位特點,與職業素養培育相融合,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既具備過硬的職業素養又具備相應的身體素質,從而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參考文獻】
[1]萬成海.以市場導向為目標實施教改的四個基本環節[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6).
[2]劉海.教學診斷與改進:職業院校質量提升的內生動力[J].職業技術教育,2016(18).
[3]劉雪凱,張國艷,郭華恬.基于體育能力市場需求的高職體育課程建設[J].河北職業教育,2017(4).
[4]劉雪凱,張國艷.基于市場需求的高職體育課程目標改革與實現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7(8).
【作者簡介】何 飛(1987— ),男,漢族,安徽蒙城人,碩士研究生,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民族體育文化;李婷婷(1988— ),通訊作者,女,漢族,安徽阜陽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民族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