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生玲
摘要:“體態律動”教學方式有助于實現聽覺與肢體語言的有效融合,幫助學生更好把握音樂的內涵,通過動靜結合的互動方式,激發學生的音樂思維,進而實現對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提升與教學質量的提高。基于此優勢,目前多數中學音樂教學中實現了對此教學方式的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此教學方式的應用并非直接穿插到教學中,而是需要結合具體音樂作品,學生特點等綜合考慮后進行設置,以此提升教學效果。基于此,本文針對體態律動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開展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體態律動;初中音樂;教學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單純停留在專業技能與知識儲備上,而是越來越追求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就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強化對素質教育的融合。而音樂這一學科,同時也是素質教育中的重點,是美育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初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音樂教育,正確認識到音樂教育對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性。體態律動教學法是音樂教學課堂中的一種教學手段,能夠將音樂知識與身體律動有效融合起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一、體態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課堂中的重要價值
體態律動教學法是以音樂作品為依據的新型教學方式,其注重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感知與肢體動作律動實現對音樂知識的感知與音樂學習興趣的激發,對培養學生藝術素養與感知能力具有重要價值。對教學課堂來說,此教學形式是對原有音樂教學的創新,可以促使學生深入參與到教學中,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此教學形式是以肢體動作引導學生感知音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音樂感知能力。
二、體態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發展策略
(一)結合音樂作品風格,優化體態律動教學設計
在實際教學開展中,教師要結合教學音樂作品的特點與情感優化對體態律動教學的設計,以音樂作品為起點,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與自身情感,充分體現出音樂作品在體態律動教學中的風格,這樣才能讓學生切實感知到音樂作品中所詮釋的情感與內容,進而實現對教學效果與質量的提升。例如在《青春舞曲》課程教學中,教師如果單純采取體態律動中的動作來展示教學內容,那學生勢必難以深入投入到體態律動所營造的教學氛圍中,更別說切實感受歌曲所帶有的情感與意義。對此,教師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要充分結合音樂作品的背景與情感特點進行合理設置。考慮到此歌曲是民族樂曲,其中的很多詞語如花兒、太陽等主要用于抒情,充分表達了民族人們珍惜青春、熱愛青春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聯系此民族特點,增添相應的經典民族舞蹈動作,以凸顯本節課程的音樂特點。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民族樂曲的了解與感知。
(二)立足學生身心特點,合理開展體態律動教學
體態律動教學在實際開展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理特點與心理特點,通過具象化的肢體律動,引導學生感知抽象化的音樂情感與風格,以此提升音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軍旅歌曲教學中,教師結合歌詞意思為學生設計相應的肢體動作,由于軍旅歌曲舞蹈具有一定的嚴肅、正規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樣板戲相應的造型動作進行肢體動作設計。首先為學生講解作品的創作風格與創作背景,讓學生聆聽曲目中所傳遞的情感接著結合軍旅歌曲音樂節奏創編舞蹈,讓學生在參與中切實感受到音樂節奏律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初中生年紀較小,在動作設計中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性別特征,避免出現夸大或難度較高的動作,充分體現出動作協調,難度適中的特點,以便于學生接受。
(三)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發揮體態律動教育功能
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教師的示范動作做得如何優美,也難以替代學生的切實感受,只有學生親自參與,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體態律動的教育功能,以此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例如在《青春舞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旋律完成填詞,由于此歌曲代表著青春期階段的美好寓意,與學生的生活與心理特點相契合,在歌曲情境與立意中完成填詞有助于提升歌曲的感染力,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進而體現出潤物細無聲的審美教育功能。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體態律動是音樂教學中的新型有效教學方式,將其運用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有助于學生強化音樂感知與集體動作的有效融合,讓學生在肢體律動中感受音樂節奏,激發參與學習興趣,提升音樂鑒賞能力。相較于傳統音樂教學形式,此教學方法更注重對學生與音樂作品的合作,在優化初中音樂教學課堂的同時,讓學生在體態律動下,逐漸提升自我音樂素質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王瀾.“玩”“動”“創”暢享音樂課堂主旋律——基于教學案例談核心素養下初中音樂教學體驗之道[J].北方音樂,2020(21):212-214.
[2]陶笛琴.動中玩,玩中學——以14冊第一單元為例,簡論體態律動在初中音樂課堂的應用[J].新課程,202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