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蕾
摘要:在創客與教育融合發展理念下,如何發揮創客教育優勢,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發展,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通過將創客教育融入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能夠激發學生自由想象、探究延伸的興趣,使其在創意、創新操作中認知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因此,教師要善于圍繞科學知識展開創客教育活動,構建自主性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的信息搜集、實驗操作、合作交往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本文結合創客教育與小學科學融合作用,對二者融合教學的方法和途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創客教育;小學科學;方法;途徑”
在現代化教育方式創新和變革的大環境下,利用創客教育開展教學活動,已經受到諸多學科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尤其是小學科學課程。通過將創客教育融入科學教學活動中,能夠刺激學生認知科學原理、建構基本知識體系的熱情,使其能夠將科學知識內容與腦海中新奇的想法、點子結合起來,以動手操作方式轉化為創意創新成果,提高其學習體驗感和成就感。同時,科學知識的有效認知需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而創客教育的融入恰好為師生提供了實驗和實踐機會,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們在實踐中逐一解決問題,在促進整體學習效率提高的同時,培養了大家的觀察能力、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科學教學內容特點,靈活嵌入創客教育,促使學生們以創新創意的方式學習并掌握科學知識。
一、引入先進教育技術,鍛煉動手實踐能力
在網絡技術條件更新發展的環境下,微視頻、多媒體等資源工具已經被運用到教學中。在科學教學中,通過運用教育輔助技術,能夠將創客教育帶入到科學教學中,為學生動手實踐提供直觀、形象的畫面。對于部分科學知識和內容,教師很難完整地演示出來。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教育技術呈現科學知識,引出創客教育內容。例如,在講解“流動的水”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搜集相關主題資源,如水、白醋等液體的實驗視頻。在課上,教師可以匯集相關資料,制作成微視頻、課件,再引導大家對比不同透明液體,對水的特征進行描述。同時,也可以展示“毛細現象”“水的表面張力”等實驗片段,讓學生直接進行觀察和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融入創客教育,引導學生根據水的特征自制小水輪、小水車、自動澆花裝置等。通過一邊介紹知識,一邊開展實驗探究,能夠讓學生主動將想象和現實結合起來,激發其科學學習和實踐的興趣。
二、融合創客教育內容,培養自主創造思維
探究是了解科學、把握科學本質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組織學生關注探究中獲得的學習體驗,使其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解“天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呈現各種天氣的圖標、天氣預報流動圖等資源,組織學生在課下進行網絡查詢、操作,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天氣狀況的相關資料,帶入到課堂中與大家進行探究,并圍繞“天氣狀況與人們社會生活、出行的關系”展開討論和探究活動。在學生們討論下雨等不利天氣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雨量筒、風向標等工具,讓學生以實踐的方式了解天氣變化,對天氣預報的奧秘、天氣諺語進行探索。通過圍繞科學知識展開創客活動,能夠促使學生產生新想法、新點子,不斷地運用新技術實現自身的奇思妙想,使其成為創新發展、創新應用的少年創客。
三、組織小組協同活動,提高科學教學效果
合作學習是促進學生思維碰撞的重要途徑,對學生探索探究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開展小組協作學習,能夠讓學生們凝聚團隊力量參與創客活動,以群策群力的方式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開發新能源”這部分知識后,教師可以推出“制作小太陽能熱水器”創客活動。為了讓學生們迅速地掌握科學原理,教師應引導學生組建創客小組,讓學生抓住技術關鍵,關注如何升溫和保溫的問題,準備相關的材料和物質,如棉花、棉布,以及深顏色材料等,以確保太陽能效能得到發揮。在這樣的創客設計活動中,小組內成員能夠分工合作,在探究和討論中推出更加完善、全面的設計方案,感受運用科學知識開發新能源的樂趣。在科學教學與創客教育融合的環境下,各個小組間可以相互幫助,對于進度較慢、方案不完善的小組,有限完成的小組可以派出組員給予幫助,培養學生們樂于助人、團結協作的意識,促進學生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讓更多學生的創新、探究和創造潛能得到激發。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創客教育與小學科學教學的融合,是促進科學學科教學改革、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關注到學生想象、創新思維活躍的特點,利用創客教育搭建開放性的教學平臺,為學生們認知知識、探究問題、創新創造提供良好氛圍。具體而言,要通過引入教育技術、結合創客教育內容、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新想法進行科學學習、實踐操作,在操作中理解知識,提升其數據搜集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光懷.小學科學與創客教育有機融合課堂教學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19(12):57.
[2]向林.基于創客教育的小學科學教育的思考[J].文淵(小學版),2019(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