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豐格
摘要:時下,傳統文化與課程教學的融合,成為眾多教師研究的重點所在。侗族木結構作為我國流傳至今的文化遺產,是開展美術手工課教學的重要素材,通過相關知識的引入,可以進一步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感知能力,并逐步引導學生樹立文化傳承意識,從而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本文就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小學美術手工課進行探究,圍繞侗族木結構建造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活動,希望為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美術手工課;侗族木結構;研究
作為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侗族木結構建造逐漸成為眾多美術教師在手工課中的運用素材,并借此開展了極具文化滲透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傳統文化知識的引導下,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提升,他們不僅掌握了侗族木結構建筑的搭建技巧和文化內涵,同時也可以逐漸樹立文化傳承意識,整體教育效果極佳。這一措施的落實,不僅豐富了課程教學的內容,同時可以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新時期的教育目標也進一步實現。
一、借助知識的直觀呈現,良好導入教學
為了進一步實現傳統文化與專業教學的融合,更多的教師積極轉變自身的育人思想,開始側重傳統文化與手工課教學的融合。而在導入教學階段,為了確保后續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通過知識的直觀呈現,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一定了解,進而精準導入教學,提高教學針對性。
例如,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筆者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了微課。通過借助微課,不僅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動加入學習過程,利于教師開展后續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微課中,其中詳細講解了侗族的木建筑種類較多,其中有居民樓、鼓樓、寨門等,且這些建筑依山傍水、匯集成群,精美的樣式充分展現了侗族工匠們的高超建筑手藝;侗族木結構建筑不僅美觀,同時建筑全部用榫柳相接,結構牢固,其具備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引導學生熟悉相關的知識后,筆者趁熱打鐵,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播放PPT讓他們了解侗族家屋建筑—吊腳樓的大體搭建過程。首先是搭建框架,梁木的選擇極為重要,梁木必須是杉木,且必須枝繁葉茂,同時樹齡要適中、周圍有許多以小杉木更好,寓意多子多孫。其次是蓋瓦,需要做到不漏雨水。這樣,通過教學知識的直觀呈現,可以實現教學的精準導入,利于學生對之后學習的內容有一定了解,便于教師開展之后的手工課教學活動。
二、圍繞文化滲透,開展手工教學活動
在學生初步了解侗族木建筑的基礎性知識之后,筆者圍繞傳統文化的滲透內涵,開展了相關的手工教學活動。首先,材料的搜集。為了體現美術教學的育人價值,在材料的選擇上筆者鼓勵學生用竹子、廢舊報紙和廢舊A4紙為基本材料,并準備好膠棒、手工刀等工具。其次,分小組合作完成基礎搭建任務,每個學習小組需要選擇出小組長、紀律維持員、信息搜集員等,在此之后筆者為學生呈現了歷屆學生設計的優秀作品,使其找到設計靈感,若小組內不夠明確設計方向,筆者則讓學生設計鼓樓模型。在學生手工制作過程中,筆者為學生講解了鼓樓的作用,其也被稱為“播順”,即寨膽,是整個寨子的核心所在,且寨子中的很多事宜都要在鼓樓內商討決定,且居民在勞作之余,也喜歡走出家門聚集在鼓樓下吹笙繡花、載歌載舞。當筆者發現某一小組畫得非常好時,在全班展示,并給予孩子表揚,有利于激發孩子的積極性,也給其他學生參考和鼓勵,強化其學習信心,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筆者也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及時回答學生在探究中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侗族木構建筑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進一步實現文化滲透的目標。
三、完善教育教學評價
在文化滲透視角下,美術教師為了進一步提升教育效果,發揮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需要完善教育教學評價,從多個角度予以學生評價。首先,學生的基礎課堂表現。從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對學生進行評價,促使學生主動加入學習過程。其次,學生的手工學習過程。針對學生的手工學習過程,對其合作意識、藝術感知能力、傳統文化理解能力等進行評價,逐步樹立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最后,豐富教育評價主體。由小組組長、其他小組成員成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師在手工課中圍繞傳統文化教育元素開展教學活動,利于豐富教學內涵,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及素養,進一步推動教學的發展。為此,立足全新教育時代,小學美術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育人理念,側重傳統文化教育元素與手工教學的融合,進而打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促使學生綜合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玲玲.傳統侗族木結構建筑的結構設計[J].建筑結構,2021,51(2):168-169.
本論文依托于區級課題:2020JYY038《三江民間美術傳統元素在小學科幻畫教學中的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