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菁
摘要:隨著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合作日益頻繁,各類企業紛紛走出國門拓展外貿市場,形成了巨大的小語種外語人才需求缺口。但是,教育從專業教學與企業開展合作的模式和水平差距較大,校企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方式較為單一,合作深度也有待加深,如何基于校企合作加強高職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仍然是一個十分有價值的研究領域。因此,本文結合比較實踐經驗,就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應用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學生就業方向的多元化,以及高職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緊密聯系,使得校企合作成為提升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就當前的小語種人才培養來看,校企合作普遍停留在單一畢業生輸送層面,并未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推動校企合作的深化,促進教育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提高人才培養實效。
一、當前常見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
在我國的當前階段,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比較符合職業教育現狀的一種校企合作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下,職業院校需要以企業需求和反饋為依據,組建相應班級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和教育,在理工科專業教學中比較常見。小語種人才培養中,可以適當考慮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合作企業所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計劃,確定相關教學任務,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針對性培養,以提升人才培養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使學生在擇業與職業發展過程中擁有更大優勢。
(二)校企互動模式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學校和企業在教育領域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在高職小語種人才培養中比較常見。校企互動模式下,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參與具體人才方案的擬定,為學生的實習學習提供一定指導,并參與到相關教材編寫和課程建設工作中。企業可以定期派遣優秀的相關員工到學校進行短期授課、做報告、參與討論會,為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一些建議和資料。學校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可以適當為企業員工進行教學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將語言應用實踐經驗轉化為教學能力,使校企雙方能夠開展更為廣泛、深入的有效合作。
(三)工學交替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是指,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穿插一些工作期,使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參加頂崗實習,并通過為企業提供相應的小語種服務獲取一定報酬。工作與學習的融合,為學生掌握語言理論知識及其應用技巧提供了相應的場域,有效提升了小語種人才培養實效,使學生在擇業過程中處于相對的優勢地位。
(四)學校引進企業模式
這是一種將企業的部分生產線引進校園的校企合作模式,具體到小語種人才培養,就是將部分與學生所學習的語種相關的工作引入校園,在校園內為學生提供頂崗實訓和理論學習相結合的學習場域,既能夠解決校園實訓設備不足問題,又能夠為企業解決部分語言信息的收入與輸出問題。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小語種人才培養現狀
(一)合作穩定性差
在訂單式人才培養中,往往只是高職院校定期向企業輸送一定數量的畢業生,為學生解決就業問題,企業并未真正有效參與到實踐實訓教學、課程設置、培養規格設計、培養目標設計過程中,這些方面的工作仍然是由高職院校學生負責。高職的不斷擴招,教師的教學任務量持續增大,他們很少有進入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的機會,缺乏對小語種人才需求的實際了解,影響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阻礙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二)企業缺乏合作積極性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小語種人才培養,需要做到學生、學校、企業的三方共贏,才能夠形成長效人才培養機制。由于共贏機制的缺失,企業在小語種人才培養中普遍缺乏熱情,參與積極性不高,增大了高職院校尋求校企合作的難度,難以實現,真正的校企合作式課程教學。
(三)學生和家長信任度不高
了解發現,很多學生和家長對校企合作式教學處于將信將疑的狀態。甚至有些家長認為,訂單培養就是將自己的孩子當作貨物推銷給企業,唯恐孩子不能享受應有的教育,對這種人才培養方式比較排斥,阻礙了訂單式培養在高職小語種教學中的應用。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小語種人才培養對策
(一)激發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
高職教育是一種面向學生就業的教育形式,企業在高職小語種人才培養中的參與度,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作用十分顯著。比如,校企雙方共同組織教學、參與學生選拔與考核,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養內容與標準的針對性,使高職教育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這種小語種人才培養領域的產教融合式教學實質上是以“雇傭合約”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是一種特殊的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為了激發企業的參與積極性,可以從企業視角對校企合作的相關條件和思路進行完善與創新。首先,校企合作要尊重企業利益和市場規律。其次,對校企共贏的辦學模式進行創新性探索,強化人才培養的品牌建設與特色建設,提升企業參與合作培養的主動性。通過“工學交替”“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方式提升小語種人才培養專用性,使教學標準與企業人才聘任標準對接,轉變企業一頭熱的校企合作現狀,促使雙方建立穩定而緊密的合作關系。
(二)構建雙語多維遞進式人才培養機制
高職小語種人才培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學生為主體,對人才培養內容與規格進行創新,以突出高職教育特色。比如,高職院校可以在對小語種專業人才需求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和廣泛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借鑒“教學工廠”人才培養理念,基于校企合作,對實踐教學的目標進行科學化擬定,對相關教學活動的實踐環境進行拓展,將課程教學與人才需求進行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借助“干中學、學中干”的方式掌握實用的語言技能與知識體系,突出高職教育職業技能與專業技能并重的人才培養特色。對企業資源和行業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將語言教學課堂搬進企業,突出雙語研發、雙語服務、雙語教學特色,將工學結合、校企共育,切實落實到多維遞進式人才培養過程中。
(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首先,教師作為人才培養活動的實施主體,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保持教學觀念與技能的先進性,從而能夠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小語種人才培養提供優質教學服務。比如,小語種專業課程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機會深入企業生產一線,進行30~90天的掛職鍛煉,了解企業當前對效益這種人才的相關要求和具體標準,并通過具體的工作實踐更新知識結構。其次,高職院校要在小語種人才培養中做好師資隊伍的“輸血”工作,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將企業的優秀外語人才引進到教育系統,使他們在相關的學科教學工作中發揮實在優勢。比如,進行實踐教學或者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合作企業,聘請優秀員工進行實踐教學或者專題知識講座,邀請一線優秀員工參與校本教材的開發、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案的探討,使其與專業教師形成教育合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四)提升學生和家長對“訂單式”人才培養的認識
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訂單式”人才培養還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因其特殊性,不為學生和家長所理解在所難免。為了促進這種適宜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應用,高職院校要加強對該教育模式的闡述和宣傳,糾正部分學生和家長的認知偏差,盡力爭取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要做到在小語種訂單人才培養中有始有終,一旦選擇了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就要不怕麻煩、不怕投入,避免訂單式人才培養中途流產,影響學生的正常畢業和專業能力發展。
(五)打造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方案
邀請企業參與到每年召開的小語種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對相關人才培養方向與具體實施方案進行研討,提升相關教學工作開展的實效性和可行性。專業教師可從知識體系構建層面提出專業建議,企業代表則可以從就業方向、崗位需求、行業前沿技術應用、實踐教學內容等方面提出建議,二者經驗與教學優勢的融合,有利于小語種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此外,專業課程實訓項目、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實,也可以體現產教融合,邀請企業員工與教師共同落實相關教學工作。在后期的教學實施與教學評價中,企業優秀員工可以輔助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修正,企業優秀員工和教師可以從各自的教學優勢出發,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教學模式創新質量進行評價,從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六)就業、頂崗、協崗、識崗工學交替
就業,既有合作企業優先接收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為學生提供實習鍛煉機會。
頂崗,即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不同的企業實際工作環境,幫助學生在工作實踐中確定自己的發展定位,并由校內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對學生的頂崗實習進行指導,同時對其畢業設計進行考核評價。
協崗,企業為優秀學生提供提前接收的頂崗實習協崗崗位及實訓指導,幫助學生實現理論知識與邏輯語言應用的相互統一,培養學生對小學生崗位的適應能力,幫助他們完成生涯規劃,確定發展目標。
識崗,即在學生入學伊始到具體工作崗位進行參觀認識,幫助學生了解崗位工作環境、努力工作崗位意識,或者要求企業專家、一線工作員工為新生開展專題講座,輔助他們進行就業生涯規劃,促使他們明確就業方向和個人發展方向,使其在未來的專業課程學習中目標、方向明確且動力十足。
四、結語
總而言之,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小語種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工作任務,也是專業課程建設發展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和相關教師都應對其引起高度重視,并投入必要的精力開展相關教研活動。作為重要的教育主體,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參與積極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質量,高職院校應推動多方共贏機制的構建,使相關合作方案和思路符合市場發展規律和企業利益,吸引企業有效參與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各個環節。
參考文獻:
[1]于超群.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小語種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對策——以應用韓語專業為例[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9(02):71-74.
[2]周利娜.云南師范大學東南亞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20.
[3]趙巖.小語種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模式研究[J].長江叢刊,2020(08):66-67.
基金資助: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外貿專業群建設的高職小語種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7C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