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程守梅
摘 要:文章探討農村學校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指出農村學校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學生學習態度不積極、家庭教育缺乏合理的引導、學校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社會不良風氣腐蝕學生等,進而提出提高農村學校道德與法治課程質量的對策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強化家庭教育的后盾作用,優化學校的正面教育,營造全民學習的社會氛圍,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
關鍵詞:農村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3-0052-03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農村地區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受教學條件和傳統教學思想的限制,其教學過程存在著一些問題,實效性不強。下面,本文對農村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討。
一、農村學校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新課改以來,雖然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不可忽視的是,農村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動力不足
當前,部分學生的爸爸媽媽在外務工,學生由老一輩照看,而很多老人的文化水平偏低,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往往帶有學習無用論的思想。這樣,就使得部分學生受到長輩的影響,在學習上缺少動力。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一些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不感興趣,再加上部分教師“沒有任何創新和趣味性的教學,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低下,這直接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教育的忽略”。
2.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以灌輸為主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仍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主,缺乏對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備的有效利用。通過調查發現,一些學生反映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以課本為主,課本上有什么,教師便講解什么,考試考什么,他們便學什么,教學方法單一。這種教學方法忽視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能力,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方式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出現學生課上睡覺、小動作頻繁的情況。
3.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解讀不到位
部分農村地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專職教師嚴重不足,大部分班級都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但這些教師往往對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掌握不成體系,對教材內容的解讀不到位,無法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精髓真正傳授給學生。
二、農村學校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
1.學生學習態度不積極
當前,一些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抱有“無用論”的態度,這種“無用論”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就是被迫接受知識,參與課堂的機會較少。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但若抱著學習“無用論”的思想,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明顯不高。除此之外,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做很多的無用功,只靠死記硬背,這也是無法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原因之一。
2.家庭教育缺乏合理的引導
一些偏遠農村家庭的孩子較多,而家長往往忙于生計,將孩子的學習全部委托給教師和學校,甚至把學校當成“看孩子”的場所,忽視了對學生的家庭教育。部分學生認為家長對自己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重視,平時的管教方式以打罵為主,講道理的方式較少,這就使得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緊張,家長也無法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合理的引導。
3.學校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
當前,一些農村學校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教學質量不高。良好的教師隊伍,能夠集體教研、備課、聽課、評課,在教學效果上會事半功倍。而如果小學教育體系中缺乏專業的思品教師,教師之間也缺乏“切磋”,在課堂教學上形式主義嚴重,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4.社會不良風氣腐蝕學生
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學生理想信念、道德準則和行為習慣有著深遠的影響。一些學生難以管教,與社會教育的影響息息相關。學校教育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而社會教育在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不良風氣,如攀比、拜金、虛榮心等。由于個別學生的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判斷是非的能力不強,很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腐蝕,影響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
三、提高農村學校道德與法治課程質量的對策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應該綜合考慮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等多個方面,科學地提出應對之策。
1.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
素質教育,學生為本。教師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道德與法治課堂效果的好壞,關鍵是看學生是否樂學、會學。因此,教師應合理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主動地學習更多的知識。
(1)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小學階段,正是學習方法形成的關鍵期,而且每種學習方法的特點各一,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引導、同伴交流或者自身去感受不同方法帶給自己的優缺點,反復比較,從而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尤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恰當的學習方法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提升。(2)勤學好問,發揮積極主動性。一個人要想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就是勤學好問。勤學,顧名思義,勤奮學習;好問,就是遇到難題積極主動地詢問教師和家長。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應發揮積極主動性,敏而好學,善于發現課堂中的樂趣。(3)樂于觀察生活,發現真善美。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注重貼近實際生活,這樣學生才能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較好地理解課本內容。學生具有模仿行為,面對生活中的真善美,哪怕是一句問候、一聲謝謝,也會使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所以,學生要樂于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判斷是非的能力。
2.強化家庭教育的后盾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所起的作用是關鍵性的。因此,必須要強化家庭教育的后盾作用。
(1)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學生在關鍵時期若不能接受正確的思想品德教育,缺少道德與法治知識,一旦陷入誤區,就會一步錯、步步錯,產生嚴重的甚至無法挽回的后果。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應當重視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明白學習此門課程的意義。此外,學生家長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與學校、教師配合。(2)樹立良好家風,言傳身教。家風是由每個家庭成員自覺遵守而長期形成的一種優良傳統,弘揚良好的家風,對于培育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家長既要注重言傳,又要重視身教,有時甚至身教要重于言傳。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道德與法治教育也是如此,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優化學校的正面教育
一些農村學校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不重視,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時安排上不合理。面對這樣的現狀,農村學校應努力打造優秀的師資隊伍,合理規劃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安排。
(1)打造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農村學校要引進一批專業的思品教師,因為只有一流的教師隊伍才能達到一流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師德建設,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富有責任心;另一方面,學校要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和舉行教師技能大賽,并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讓教師在活動中拓展視野,提升教育學方面的能力,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2)豐富教學內容。教材中的內容絕不能簡單地照本宣科,教師應當以圖畫、注解、文字、表格為基礎,引入生活案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平等民主地進行交流,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也快樂。
4.營造全民學習的社會氛圍
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是黨中央的戰略要求,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基礎性工作,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營造全民學習的社會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情感認同,有助于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的提高。
(1)加強宣傳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力度。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對于指引全社會遵紀守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履行權利與義務等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改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方面,全社會都應高度重視,加大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宣傳力度,為培養時代新人而奮斗。(2)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加強學生社會實踐。學生可以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如掃雪、清理小廣告、去養老院看望老人等進行親身實踐。志愿服務是一項大有可為的事業,“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社會各界的志愿服務團體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將有服務奉獻意愿的學生召集起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有組織地開展服務活動。其意義在于教育別人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彼此教育,互相提高。因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對課本中所描述的場景進行再現,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3)結合當地紅色文化,發揮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潛移默化作用。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對人的成長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紅色文化所具有的深厚的革命底蘊,對學生價值觀念和精神境界方面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
5.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國家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因此,提高農村學校的課堂質量,也應當在教育投入方面下功夫,增加教育投資,落實素質教育,加強人才培養力度。
(1)增加教育投資。“教育興國,教育興邦,一個國家的強大是教育的強大”,國家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近年來,國家對教育部門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強,教育現狀不斷改善。但是,在偏遠農村地區的一些學校,教育經費不充足,教育資源稀缺,加上兼職教師較多,待遇不高,會打擊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大財政投入,拓展教育資源,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前來教學。(2)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抓的就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現在的部分農村學校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傳統教學思想中,家長和教師主要以學生的成績為主,從而忽視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教育部門應繼續推進素質教育,發揮先進學校集體的帶頭作用。(3)加強人才培養力度。人才資源是寶貴的財富,而優秀的教師就是寶貴的資源。高校師范生在校期間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方面的相關知識,積累了大量理論知識,并參加教育實踐和頂崗培訓,參加工作后,能為農村學校培養更多的人才。因此,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以形成優秀人才競相從教、廣大教師盡展其才、好教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詹興全,吳建玲.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淺談[J].基礎教育參考,2019(24).
[2]高雅玲.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
[3]馬克思,恩格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劉天羽.心理健康視野下的初中生生命教育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1.
[5]張燕.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9(36).
[6]李洪中.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開展及問題反思[J].中國農村教育,2018(03).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Rural Schools
Li Xiao, Cheng Shoumei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rural schools,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rural schools are the students' inactive learning attitude, the lack of reasonable guidance in family education,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schools, and the corrosion of students by bad social atmosphere, Then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in rural schools are to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students' learning, strengthen the backing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optimize the positive education of schools, create a social atmosphere for all people to lear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schools;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method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李曉(1998-),女,山東泰安人,牡丹江師范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程守梅(1967-),女,黑龍江牡丹江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