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玉 劉闖 李瑞南 蘭國賓 溫杰 李澤亮
摘要:目的:研究腰椎間盤突出癥(LDP)的CT影像表現和患者體征間的相關性。方法:選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于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檢查的60例LDP患者,行CT診斷及體征評估,CT診斷重點分析髓核密度、病變情況及其在水平面、額狀位、矢狀面突出大小,髓核對硬膜囊及神經根的壓迫情況、Chmorl結節情況。體征評估內容包括疼痛、肌力、行走、直腿抬高、下肢活動、臥床能力、加強測試等,分析CT影像表現和體征間的相關性。結果:LDP患者CT影像表現中的矢狀面突出、Chmorl結節與患者體征無相關性(P>0.05);LDP患者CT影像表現中的髓核密度、病變情況及其在水平面、額狀位突出大小,髓核對硬膜囊及神經根的壓迫與患者體征相關(P<0.05)。結論:LDP患者CT影像表現中的髓核密度、病變情況及其在水平面、額狀位突出大小,髓核對硬膜囊及神經根的壓迫與患者體征相關,臨床可根據影像學表現及患者提振診斷LDP,以提高診斷效能。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CT影像表現;體征;相關性
腰椎間盤突出癥(LDP)為發生于多年齡段的脊柱疾病,臨床癥狀多為腿部放射性痛、腰部疼痛、肌肉麻木無力,少數患者可見會陰感覺障礙、排便困難等[1]。資料顯示,LDP患者的疼痛多因神經受壓以及神經炎癥導致。目前,LDP的診斷多以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為主,其中CT分辨率較高,對LDP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臨床實踐發現,LDP的CT影像表現和患者體征間常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本研究探討了LDP的CT影像表現和患者體征間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于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檢查的60例LDP患者,男41例,女19例;年齡26~75歲,平均(45.39±4.81)歲;病程5個月~26年,平均(12.76±1.54)年;LDP部位:L3~L420例,L4~L524例,L5~S116例。納入標準:符合LDP診斷標準者;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有腰椎陳舊傷及手術史者;依從性差者。
1.2 研究方法
1.2.1 CT診斷
以螺旋CT掃描L3~L4、L4~L5、L5~S1節段,重點分析髓核密度、病變情況及其在水平面、額狀位、矢狀面突出大小,髓核對硬膜囊及神經根的壓迫情況,Chmorl結節情況。
1.2.2 體征評估
使用腰腿疼評估量表進行評價,內容包括疼痛、肌力、行走、直腿抬高、下肢活動、臥床能力、加強測試等,滿分30分,輕度:評分<10分;中度:評分10~20分;重度:評分>20分。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選擇SPSS19.0統計學軟件,以(±s)描述定量資料,行t檢驗;以百分數描述定性資料,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LDP患者CT影像表現中的矢狀面突出、Chmorl結節與患者體征無相關性(P>0.05);LDP患者CT影像表現中的髓核密度、病變情況及其在水平面、額狀位突出大小,髓核對硬膜囊及神經根的壓迫與患者體征相關(P<0.05)。見表1。
3討論
LDP影像學表現與患者體征不符合是臨床治療LDP的難題,原因主要是影像學清晰度高,可多角度觀察患者LDP征象,進而對患者病情進行評價。但因患者自身情況各不相同,其體征也各不相同。本研究LDP患者CT影像表現中的髓核密度、病變情況及其在水平面、額狀位突出大小,髓核對硬膜囊及神經根的壓迫與患者體征相關,說明CT影像表現與LDP患者體征存在較高的吻合度,臨床可根據影像學表現及患者提振診斷LDP,以提高診斷效能。
參考文獻
[1]楊發強.腰椎間盤突出癥CT影像定位與癥狀體征的關聯性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3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