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雪 馮嬌嬌
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不同給藥途徑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方法:將2020年3月~2021年1月于鄰水縣人民醫院兒科治療的10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在治療中使用阿奇霉素,根據給藥途徑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患兒口服阿奇霉素,對照組患兒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比較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阿奇霉素在兒科疾病治療上會出現諸多不良反應,醫護人員需要充分落實監護工作,及時掌握患兒的用藥情況,強化醫囑的審核和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關鍵詞:阿奇霉素;兒科臨床用藥;給藥途徑;不良反應
阿奇霉素是第二代大環內脂類抗菌藥物,與紅霉素相比,阿奇霉素的組織穿透性更好,血清半衰期更長,酸穩定性更強,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尤其以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率最高。阿奇霉素有兩種給藥途徑,即靜脈給藥和口服給藥。不同的給藥途徑在治療目的、用法用量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說明書顯示,阿奇霉素注射劑在16歲以下兒童的安全性尚不明確。各類口服制劑的藥品說明書上標示2歲以下幼兒慎用,對于6月齡以下嬰幼兒的用藥安全性無研究[1]。在臨床上出現超說明書以外的用藥情況時,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難以獲得保障。本研究主要分析阿奇霉素不同給藥途徑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3月~2021年1月于鄰水縣人民醫院兒科治療的10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阿奇霉素給藥途徑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14歲,平均(8.95±1.37)歲;病程3~12 d,平均(7.91±1.33) d。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15歲,平均(8.98±1.49)歲;病程4~13 d,平均(7.98±1.38) 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普通感染;(2)接受阿奇霉素治療;(3)可配合完成治療;(4)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有阿奇霉素過敏史;(2)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3)合并認知障礙。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注射用阿奇霉素(國藥準字H20213377)靜滴滴注,具體藥量需結合患兒體質量,用藥范圍是10~500 mg/d。觀察組給予阿奇霉素片(國藥準字H20065255)口服,具體藥量需結合患兒體質量,0.25~0.5 g/d。兩組患兒的治療周期均相同,治療期間由醫護人員對患兒的不良反應癥狀發生情況進行密切監測和記錄。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抽搐、發熱、聽力受損。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在臨床中非常常見,嚴重威脅著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往臨床主要用紅霉素治療小兒呼吸系統感染,但紅霉素用藥周期較長,增加了胃腸道疾病的發生風險,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阿奇霉素是一種新型抗生素,起效快、藥效明顯,支原體蛋白質合成效果理想,有較為穩定的殺菌作用。雖然阿奇霉素在兒科疾病治療方面有較為理想的效果,但無論是采用靜脈滴注還是口服給藥的方式,患兒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臨床用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重了患兒的身體負荷。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口服給藥的觀察組患兒還是靜脈給藥的對照組患兒,均出現了胃腸道反應、發熱、抽搐、聽力受損等不良反應,但發生率相比并無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在兒科疾病治療上會出現諸多不良反應,醫護人員需要充分落實監護工作,及時掌握患兒的用藥情況,強化醫囑的審核和管理。尤其是阿奇霉素與其他藥物配伍時,要明確相關禁忌證,明確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陳天奎.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不良反應分析[J].北方藥學,2019,16(1):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