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汗琴
摘要:體育教學旨在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培養學生體育能力與良好的思想品德,讓他們成為具有現代精神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在這一背景下,體育教學承擔著增強學生體質、塑造學生意志品質等的重要責任。如何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當前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時期;素質教育;德育;小學體育
德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也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這也要求教師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基于此,本文在立足當前小學體育教學實際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實際探討了德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的幾點有效路徑。
一、以榜樣來梳理德育標桿
為在體育教學中收獲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教師必須要先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自身的行為舉止等感染并影響學生,這遠比說教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般來說,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在集合、清點人數等環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積極性與紀律性;之后,在帶領學生進行課前準備活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樂曲較為歡快、更有鼓舞性的歌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將目光都聚焦在課前準備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凝聚力,讓他們更好地聽從老師的指導與指揮;之后,在教學的過程中,如針對一些上籃動作、跳遠訓練等一些具有一些技術性的訓練動作時,教師必須要注意傳授給學生一定的訓練方法與技能,還要不遺余力地為學生進行示范,讓他們快速掌握。更為關鍵的是,對于一些體能素質較差的學生,教師必須要予以耐心的指導,培養他們對體育學習的信心;最后,在課程結束時,教師要帶領學生收集相關的體育器并歸還,之后總結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并指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這個環節旨在讓學生明白“做事必須要有始有終,學會對自己負責”。這樣一來,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也給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德育教育于無形之中發揮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游戲來發揮德育效能
體育游戲形式多樣,且不同游戲對學生各方面運動能力提升效果不一。針對這一情況,我在體育教學中引入了體育游戲。例如,競賽游戲,以籃球教學為例,我讓學生兩人一組,兩人背向而站,且將籃球夾到背后,從教師指定的起點出發,到終點用時最短者獲勝。再如,耐力游戲,五人一組,一個組抽出一個學生,用繩子將其他組成員的手綁起來,然后其他組成員開始解繩子,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鍛煉學生的耐心,促進其心理品質提升,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以技能凸顯德育品質
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技能也是體育教學的工作,這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契機。例如,在障礙跑的教學中,以往教師總是一遍又一遍地進行講解和示范,一堂課下來,教師的精力耗費得特別大,而學生們在整個過程中也是越看越恐懼,導致他們在訓練時,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如果這時,教師再進行集合、給學生示范,還會浪費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學生也無法掌握障礙跑的要領。面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先給學生呈現解放軍在進行跨越障礙時的訓練視頻,讓學生們找出難點所在,并觀察解放軍是如何省時省力進行跨界動作的;然后,再讓學生們邊練邊體會。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訓練積極性,還在無形中幫助他們克服了對障礙跑的恐懼,培養了他們果敢、不怕困難的精神。
四、以評價促進學生德育發展
教學評價是整個體育教學的重點,在基于教學中優化教學評價尤為重要,其能拉近學生與學科之間的距離,這種情況下也能使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進而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向,全方提升其學習動力。研究發現,在體育教學評價中引入鼓勵式評價能夠點燃學生的運動積極性,通過也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表揚學生在日常體育活動中表現比較好的行為,使學生提升運動信心。其次,教師還要分析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了解這些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與平時的運動習慣,在此基礎上引入多元化的運動形式,同時給予學生更加客觀的評價。以長跑訓練為例,其不僅考察學生的體力,同時也考察學生的心理素質。在評價過程中要評價學生的跑步姿勢、呼吸頻率、耐心、是否鼓勵他人繼續跑步等。在其他項目教學過程中,也可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小組合作情況等,全方位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當然,教師也可制定調查問卷,讓學生在線填寫,最后由后臺生成相應的評價報告,使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提升其學習動力。
五、結語
綜上,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為重點工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看到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創新教學形式,掌握時機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韓東.體育教學中浸潤式德育的有效途徑[J].吉林教育,2020(27):59-60.
[2]劉凱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入德育的路徑探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