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珍
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結合精神科護理學課程的特點,挖掘與其相關的思政育人素材,設計“課程思政”具體方案。要通過講授提問式教學、敘事式教學進行理論教學,通過PBL教學、電臺電影故事評析、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實踐教學,同時重視第二課堂的融入。全方位育人模式可以實現教育引導和價值引領,培育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觀、價值觀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精神科護理學;高職院校;護理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1-0013-03
高職院校不僅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精神科護理學是護理學的一個分支,高職院校精神科護理學課程的德育目標是培養能夠傳遞溫暖的精神科護士,培育具備耐心呵護病人的敬業精神、慎獨嚴謹的工作作風,具有尊重、理解、關心病人的高級情感,能與病人建立良好治療性護患關系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本研究旨在結合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養,開展臨床能力培養與思政教育并重的精神科護理學“課程思政”探索,以期達到以德為先,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目的。
一、高職院校精神科護理學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策略
精神科護理學理論知識比較抽象深奧,部分專業課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時有時感覺無從下手,有畏難心理,或顯刻意生硬,導致思政育人效果不佳。因此,專業課教師要加強學習與研究,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基于立德樹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專業課教師應該主動進行理念的更新與角色的轉換,即從“專業課程的承擔者”轉變為“課程育人的實施者”。
鑒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筆者在思政課導師的啟發下,通過集體備課,充分挖掘精神科護理學課程中的思政育人素材,嘗試從多維度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和價值引領,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體來說,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對應的思政育人素材如下。1)“緒論”——教學方式:課堂講述;思政育人素材: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686”項目)、精準扶貧(精神障礙發病率與貧困之間存在雙向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的實施、中醫心理護理的發展史;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2)“精神科護士素質”——教學方式:課堂講述、案例討論;思政育人素材:南丁格爾獎章獲獎者蔡紅霞事跡的介紹、反面案例(某精神科護士違法的案例);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守法精神。3)“治療性護患關系的建立”——教學方式:敘事教學、體驗式教學;思政育人素材:精神科護士講授臨床經歷;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精神,提高學生共情能力、團結協作能力。4)“保護性約束的實施”——教學方式:體驗式教學;思政育人素材:約束帶材質、種類的不斷改良;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醫德仁心。5)“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病人的護理”——教學方式:課堂講述、第二課堂;思政育人素材:緝毒警察的先進事跡;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學生“拒絕毒品、從我做起”的意識。6)“兒童少年期精神障礙病人的護理”——教學方式:課堂講述、電臺電影故事評析;思政育人素材:《海洋天堂》中孤獨癥病人的困境、抽動癥兒童在老師和家人的鼓勵與支持下取得成功的勵志故事;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學生關愛兒童的意識。7)“情感性精神障礙病人的護理”——教學方式:敘事教學、電臺電影故事評析;思政育人素材:“我的抑郁自救手記”故事;思政育人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8)“阿爾茨海默病人的護理”——教學方式:PBL教學、第二課堂;思政育人素材:養老院里的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故事、親自動手設計適合阿爾茨海默病人的家居環境及防走失標志;思政育人目標:發揚傳統美德,尊老敬老。9)“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護理”——教學方式:角色扮演;思政育人素材:約翰·納什(精神分裂癥病人)獲得諾貝爾獎、“一場戀愛,把我送進了精神病醫院”故事;思政育人目標:引導學生科學認識精神疾病,學會接納病人,消除病恥感。
1.理論教學
(1)講授提問式教學。在“精神科護士素質”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正面榜樣——南丁格爾獎章獲獎者蔡紅霞的故事,并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愛護病人,甘于奉獻。同時,可以引入反面案例——某精神科護士的違法案例,并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認識到:作為醫務工作者,面對精神障礙弱勢群體時應該尊重病人的人格尊嚴,保障其合法權益,所有醫療活動必須遵守相關醫療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
(2)敘事式教學。敘事式教學借助敘事素材的教益性、激發性和感召性,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關懷的理解和體驗,促進學生人文關懷品質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與同理心。因此,在“情感性精神障礙病人的護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如“我的抑郁自救手記”等真實案例,結合疾病特點,設計具有思政元素的問題——“他生病了嗎”“我們該如何幫助他”“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是如何應對的”,組織學生針對故事中病人的發病過程討論抑郁癥的病因、臨床表現和治療護理方案,同時反思自己應對挫折時的不足之處,從中汲取應對壓力的知識和力量。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增強學生抗挫折能力,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
2.實踐教學
(1)PBL教學法。在“阿爾茨海默病人的護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典型的案例,結合豐富的思政元素,提出一系列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形成關愛阿爾茨海默病人的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引入“我的外婆變成了一只貓”“媽媽請再愛一次”“超市里的怪阿姨”等案例,引導學生在案例中學會識別阿爾茨海默病病人患病時認知、情感、意志、行為方面的改變,觸動學生情感,使學生產生“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慨,同時結合養老院里的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故事,觸發學生關注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意識,讓學生積極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做到孝老愛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并嘗試通過親自為老年阿爾茨海默病人進行居家環境的適老化改造,身體力行地為病人排憂解難。
(2)電臺、電影故事評析。鑒于精神科護理學課程的教學難度,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聽故事的任務,即讓學生聆聽“故事FM”等網絡平臺中人們患病時的親身經歷,使學生對病人的痛苦產生共鳴,準確把握病人的情緒變化和內心需求,培養與病人的共情能力。另外,電影擁有非凡的力量,有許多電影圍繞精神疾病主題展開。趙纓、賈守梅的研究發現,電影評析有利于培養護理本科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滿意度。因此,教師可以挑選《桃姐》《美麗心靈》《一念無明》等優秀影片讓學生觀看,在提高學生辨析精神癥狀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精神病人回歸社會的種種困境,從而主動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消除人們對精神病人的歧視和偏見,減輕病人的病恥感,幫助病人順利回歸社會。
(3)角色扮演。基于整體護理和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如何培養學生與精神科病人的共情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關懷素養,是精神科護理學課程教學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角色扮演,共同演繹“他為啥要反復自殺”等劇本。在扮演病人角色時,通過揣摩病人的內心感受,學生能夠形成情感共鳴,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做到精準護理,幫助其更好地回歸社會大家庭。
3.第二課堂的融入
第二課堂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筆者積極引導學生在第二課堂中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提高社會服務質量。比如,組織學生在“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雙相情感障礙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等活動日,進入社區宣傳普及精神健康相關知識,提高人們識別精神問題能力及預防精神疾病的意識。
二、高職院校精神科護理學教學實施“課程思政”的效果
1.增強了學生的政治認同和職業情感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國家通過醫療政策、經濟扶貧和法律保障,加大力度對精神障礙病人這一弱勢人群進行救治和管理,使學生在感受到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及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同時,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幫助精神障礙病人的職業情感。
2.增強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通過教師對常見心理疾病及相關心理故事的講解,高職學生往往將故事中的情節聯系到自己身上,進一步內化心理健康知識,同時能夠在故事中汲取成長的經驗和力量,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3.培養了學生踏實、認真、嚴謹、有耐心的工作態度
精神癥狀復雜而抽象,往往需要通過細致的觀察和較高的交談技巧來獲得相應的資料。因此,溝通不僅要保持專業態度,還要恪守慎獨精神。通過教師的示范和同學配對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生了解了溝通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形成了踏實、認真、嚴謹、有耐心的工作態度。
4.培養了學生人文關懷意識和奉獻精神
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與病人的身份角色進行了轉換,這使學生情感上產生共鳴,內心更加接近病人,從而在服務中見溫暖,尊重病人的尊嚴,保護病人的隱私。在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中,學生參加精神健康科普宣傳工作更加積極主動,能夠利用精神科護理專業知識為社區居民、身邊親人朋友提供專業服務,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增強了自身的價值感。
5.增強了學生的法治意識
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要求全社會應當尊重、理解、關愛精神障礙患者。作為衛生職業院校的護生,通過法律案例的學習,認識到違法犯罪的后果,從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規范護理行為,提高護理質量,進一步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
三、結語
高職院校精神科護理學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不僅可以培養具有良好服務意識的新時代護理人才,還可以提高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使教師學會主動收集思政素材,注重教學設計,避免生搬硬套,能夠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給學生,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但是,當前高職精神科護理學“課程思政”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多采用口頭反饋的方法,評價方式單一,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人文關懷素養,且教學方法稍顯單一。今后可以構建“課程思政”多元評價體系以及培訓標準化病人,進一步提高精神科護理學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史瑞芬.論“課程思政”視閾下的護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J].中華護理教育,2019(08).
[2]仝文華.身邊的“提燈女神”——記解放軍第261醫院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蔡紅霞[J].當代護士,2013(11).
[3]侯佳坤,周宏珍,胡瑞丹,等.臨床護士醫學敘事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21(01).
[4]高晨晨,姜安麗.敘事護理教學系統的設計及開發[J].中華護理雜志,2015(02).
[5]趙纓,賈守梅.電影評析在精神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反饋[J].護士進修雜志,2020(21).
[6]李慧,邱銀玲,戰同霞,魏秀紅.課程思政在內科護理學情景模擬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20(13).
Explor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sychiatric Nursing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Xuezhen
(School of Nursing, Fujian Health College, Fuzhou 350101,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requir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kinds of courses should go hand in han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We should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course, excavate the relev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terials, and design the specific schem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carry out theoretical teaching through teaching, questioning teaching and narrative teaching, carry out practical teaching through PBL teaching, radio and film story evaluation and role-play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he all-round education mode can realize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value guidance,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nursing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valu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iatric nurs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ursing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