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熱、企業冷”一直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基于SWOT矩陣,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進行分析,提出四個促進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對策,包括路徑融合、拓展平臺;理念融合、提高視野;治理融合、戰略協同;績效融合、優化評價。校企合作的驅動力由依靠外部支持向滿足自身發展需要轉化,從而促進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戰略;對策
本文索引:孟娜.<變量 2>[J].中國商論,2021(23):-189.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12(a)--06
校企合作辦學是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共同規律。“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是影響高職院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 [1]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相關行業和教育主管部門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引導,但在實踐中,校企合作卻經常陷入“學校熱、企業冷”的僵局。如何才能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激發校企合作的內生動力,實現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本文基于SWOT矩陣,系統梳理了校企合作的優勢、劣勢、機會、挑戰,提出有效對策,力求破解校企合作之難題。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研究的核心問題。“無論是外延還是內涵,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開放的教育類型,跨越了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的界域。” [2]關于校企合作中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頂層設計、體制機制建設、師資引進與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合作模式創新、法律及財稅制度調整等。“在不同發展階段,高職面臨的主要問題和任務不同,相應的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同。” [3] “新時代背景下研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目的是要提高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讓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能夠更好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人民。面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將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熱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六部門頒布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教育部印發的《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全面闡釋了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校企合作融合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可行路徑,標志著校企合作將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究竟如何在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對校企合作進行解析,如何準確把握校企合作中已有經驗或存在的問題,并基于經驗和問題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本研究將運用戰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中的SWOT分析矩陣進行分析。
1 校企合作: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
通過政策引導和實際建設,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及優勢,但也面臨著諸多劣勢和不足。
1.1 優勢(S)
1.1.1 服務行業企業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高職院校服務經濟發展的意識顯著增強,在制定戰略規劃時優先考慮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以為企業解決人才和技術核心問題為目標,根據產業發展需求調整專業設置。2017年,250余所高職院校的1000個涉農專業點為鄉村振興培養了4萬名技術技能人才。農業類高職院校技術研發和推廣具有明顯優勢,七成院校橫向與縱向服務到款額在100萬元以上。 2018年,面向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產業的專業點數達13100多個,比2017年增加1000多個,增幅明顯。全國高職院校共組建職教集團1400多個,覆蓋90%以上的高職院校、100多個行業部門。行業協會在促進校企合作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制定行業標準、構建自律機制、提供交流服務等促進企業良性發展,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為了加強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之間的合作,教育部聯合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組建了基本覆蓋行業分類所有門類的56個行指委和5個教指委,制定專項政策,形成以“研究、咨詢、指導、評估、服務”為核心的任務,健全了促進產教融合的組織平臺和運行機制,為校企合作深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1.1.2 全球性技術人才培養的能力顯著提高
新時期,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加速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步伐,形成了一系列國際化教學標準和通曉國際準則的師資隊伍,積累了我國企業轉型發展和國際化戰略需求的優質教育資源。2018年,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規模達1.7萬,比2017年增長近50%,開發并被國(境)外采用的專業教學標準595個、課程標準3349個,是2017年的2.2倍[4]。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與國內企業聯合“走出去”,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天津市已在泰國、印度、英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和吉布提建設了8個魯班工坊,形成職業教育國際化品牌。通過魯班工坊,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和優質教學資源,培養當地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
1.1.3 運用信息技術助力校企合作的平臺顯著夯實
夯實信息化支持平臺,校企共同開發網絡化教學資源,重點服務企業員工培訓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教學資源庫構建了主動性、學習型、協同式交互合作平臺,有利于企業了解職業教育資源和企業員工在職培訓。在聯合開發和創新實踐的過程中,學校與企業文化不斷融合。2017年新增69個國家級備選庫,累計1043所院校和3094家行業企業參與建設。在教育部立項的99個專業資源庫中,東部院校主持了75個專業資源庫,聯合并帶動了中西部院校1500多個專業點開展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5]。通過教學資源庫建設,促進了東中西部職業教育均衡發展,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資源邊際效應,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2 劣勢(W)
1.2.1 項目依賴度高,內生動力不足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成果基本具有國家和地方項目及其專項資金支持。無論是示范校、骨干校、優質校、雙高校、重點專業群、教學資源庫,還是現代學徒制試點建設,均是通過項目或試點進行建設,校企雙方不斷突破合作壁壘,形成鮮明的合作特色。但是,依托項目構建的校企合作平臺和資源配置模式具有計劃經濟運行特征,如與地方政府和行業的合作項目往往會選擇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合作。由于市場的調節和激勵機制尚未形成,院校尋找合作伙伴的空間非常有限,大批小微企業和學校的微觀合作單位很難快速找到信譽度高且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合作伙伴。同時,外部激勵難以維持內部吸引力,不能快速響應市場主體多元化供需關系。
1.2.2 權責不明晰,企業在合作中獲益不大
企業業務的開展往往是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當前校企合作的受益者主要為高職院校,項目資金支持、考核評價之后的獎勵性政策和社會影響都主要作用于學校,政策紅利并沒有切實輻射至企業。部分學校的適應能力尚未與產業發展進度相匹配,沒有真正考慮企業需求并依據企業需求進行人才培養的項目設計,不利于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
1.2.3 政策不完善,合作水平不均衡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水平不均衡。越是經濟發達地區,校企合作政策越完善,校企合作水平越高。如表1所示,京津冀、長三角和西部省區樣本對比中,學生就業率差異不顯著。而長三角地區樣本在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研發服務到款以及非學歷培訓三個方面明顯優于京津冀和西部省區樣本。
1.3 機會(O)
1.3.1 國家持續性政策支持
我國政府在鼓勵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連續性和目標一致性的政策。自1985 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以來,校企合作的基本理念逐步形成。多項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相繼出臺,為校企合作營造了積極的社會環境。“搞活市場將是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突破口,是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的重要媒介。”[6]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提出:“校企合作實行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合作機制。”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教育部印發的《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提出:“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按照政府引導、企業自愿、平等擇優、先建后認、動態實施的基本原則開展。”因此,校企合作具有良好的持續性政策支持,有望在良好的宏觀經濟下探索市場經濟規律,調整內部治理結構,激發內在的合作吸引力和主動性。
1.3.2 國家戰略導向明確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提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10個戰略重點領域。相關產業和企業加速改革創新進程,同時加大各層次人力資源引進和培養需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總體形成,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重大結構性矛盾基本解決。”標志著新時代國家層面上深化產教融合的決心和意志,為我國企業轉型升級和校企合作改革發展指明方向。
1.3.3 勞動力市場需求旺盛
目前勞動力市場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各技術等級或者專業技術職稱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大于1.7。其中,高級技能、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較大,分別為2.39、2.01、2.01[7]。這表明企業非常需要高職教育能夠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資源,但“只有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數量、結構、質量與勞動力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總數、結構、規格協調一致時,或者適當引領市場經濟發展,才能夠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功能,這是通過校企合作實現的。”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校企合作培養出勞動力市場需要的人才是目前高職院校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1.4 挑戰(T)
1.4.1 相關法律有待落實
目前加強校企合作,引導企業人員接受教育,促進校企合作的法律條文并不鮮見,但落實效果不夠理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十七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了職業教育應實行產教結合,培養實用人才和熟練勞動者。另外,相關法律也對企業加強員工的職業培訓,提取職業教育或培訓經費進行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第六十七條明確指出:“違反本法規定,企業未按照國家規定提取職工教育經費,或者挪用職工教育經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并依法給予處罰。” 但從實施效果來看,大部分企業對條款的執行力度不夠,并未明顯促進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觀意愿。
1.4.2 市場對企業要求不斷提升
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直接影響了市場對企業轉型升級產品發展的需求。“隨著世界進入品牌經濟時代,全球市場競爭愈來愈集中表現為品牌之間的競爭。”[8]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意味著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思考人才培養在企業轉型發展背景下如何改革。“產業轉型升級的標志是技術進步,要想實現技術進步,產生新工藝,創造新產品,開拓新產業,就要發展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職業教育。” [9]
1.4.3 營利性觀念對校企合作的影響
營利性與公益性的理念差異是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屏障。“企業由市場主宰,以贏利為王。公辦學校由政府主導,追求社會效益,注重人才培養質量。”[10]校企合作屬于營利性企業參與公益性項目的范疇,由于人才培養和產業結構升級都具有周期性,需要合作雙方共同經歷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培育期”。在此過程中,企業要處理好人才培養和材料耗損、技術改革需求和技術研發投入等一系列問題,必要時還需犧牲一定的短期利益。具有高合作意愿的企業往往能夠正確處理好營利性與公益性的關系,能夠以長遠的戰略視野形成全局性的思維模式,進行可持續的校企合作和收益分配。營利性企業具有公益性責任,需要通過公益性項目擴大社會影響力,提高企業知名度,傳播企業文化,拓展銷售渠道。低合作意愿企業過于關注營利性,以獲取人才紅利為目的參與校企合作,在短時間內確實可以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一般不會影響企業文化和發展水平,校企合作也很難進一步深化。隨著我國對產教融合型企業在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方面的落實,營利性與公益性的理念差異將逐漸縮小。
2 校企合作發展對策
SWOT矩陣針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可形成以下4個應對舉措,如表2所示,使校企合作的驅動力由依靠外部支持向滿足自身發展需要轉化,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
2.1 SO戰略:路徑融合,拓展平臺
SO戰略是發揮優勢抓住機會,從而有效解決當前問題。“在政府的宏觀制度框架下,學校和企業間應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情感溝通與交流機制。”[11]目前校企合作伙伴選擇以線下為主,通過地方政府、行業協會或自主聯絡確定合作意向,選擇自由度較低,合作空間受限,無法快速進行資源整合。
“職業教育要以更加靈活、開放、包容的姿態,主動對接、融入新型信息技術。”[12]充分發揮高職院校不斷增強的信息技術優勢,抓住勞動力市場需求旺盛的機會構建體現區域特色的全國校企合作信息發布與資源共享服務數據平臺是激發校企合作內生動能的有效路徑。在這個平臺上,企業和學校均需接受誠信認證,可以發布需求信息、展示發展特色,提供校企合作的最新政策、法律咨詢、項目申報、流程指導、成果展示、產品銷售和社會服務,形成學校對學校、學校對企業、企業對企業等點對點合作。發揮全球性技術人才培養優勢,緊跟國家發展步伐,拓展“互聯網+各國商會”的作用,將高職院校優質專業群和國際化教學標準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國際化校企合作創新發展。
2.2 WO戰略:理念融合,開闊視野
“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與基調體現了國家對政治制度、市場經濟結構的發展意愿。”[13]通過分析國家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特別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落地執行,為克服校企合作內生動力不足、企業獲益不大等問題提供了思維引導。校企合作深入開展需要企業和學校的發展決策者跳出局域空間,充分認識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對發展我國高端產業重要價值。高職院校和企業都應從戰略發展的高度來理解校企合作的根本意義,提高職業教育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戰略定位根據雙方建設基礎、建設特色、戰略目標,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實現差異化可持續發展,不能從眾式的追求“國內一流,國際領先”。
理念的融合促進合作動能的轉換。高職院校在提升自身優勢的同時,加強供給側改革的力度,著眼于解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問題和企業員工的實際需求,不斷提升合作企業的獲得感。企業方面,“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起對員工、消費者、合作伙伴、社會、行業和環境等的社會責任。” [14]個體層面,“我國工人階級要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 [15]只有參與校企合作的人員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堅守執著的追求,保持奮斗的情懷,才能在協同創新中感受到合作帶來的愉悅感,才能讓企業和學校實現真正的協同發展。
2.3 ST戰略:治理融合,戰略協同
ST戰略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服務行業企業能力顯著提升的優勢,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平臺,從而有效應對來自市場和營利性觀念的挑戰。“良好治理關系的形成和持續有賴于治理主體的意愿與動機”[16],政府、行業、企業、社區與高職院校多主體的合作意愿和內在動機的提升不僅在于合作選擇階段“親密關系”的形成,更在于戰略協同過程中彼此需求的滿足、相互尊重和價值實現。在構建產教融合型企業、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等多種形式的利益共同體過程中,關鍵在于形成多元主體治理結構,形成滿足多方利益訴求的體制機制,進而實現融合發展。需要解構原有松散型的合作關系,重構緊密型校企合作關系。通過清晰的責任分擔機制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增加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形成組織靈活、有吸引力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提高合作企業的參與意愿。加強校企合作機制的戰略協同,包括專業與產業的協同、總目標與分目標的協同、運行和反饋的協同等。
緊密型校企合作協同治理體制機制能夠有效提升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觀意愿和滿意度。包括通過信息化誠信準入機制,同類企業可以獲得公平參與合作的平臺;通過規范校企合作的層次和職責,打通從學校層面到專業層面的溝通路徑;通過構建清晰的協同與反饋路徑,企業和學校之間可以平等交流、互相監督。
2.4 WT戰略:績效融合,優化評價
公正的評價以及依據評價結果的正向反饋是持續激發校企合作活力的保障。《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積極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將考核結果作為政策支持、績效考核、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以往以項目建設為基礎的校企合作評價機制主要以合作院校作為評價對象,對合作企業沒有收益、貢獻評價要求。“共生式發展是相對于依附式發展而言的一個學術概念。”[17]共生式發展的評價機制要求評價機構在開展校企合作績效評價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雙向性、互動性和雙贏性特點。一是在制定評價標準時要充分考慮學校和企業雙方意見,體現校企合作的戰略定位和實施效果。將成果創新與推廣、消費方滿意度、企業員工收益、人才支持、企業文化傳承等企業關注點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二是評價過程構建以第三方機構為基礎的多元主體互動平臺,讓校企合作參與者通過有效溝通和大數據共享明晰并改進合作方式。堅持過程導向,全面考核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合作成效、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社會經濟效益等重要環節。三是評價反饋要平衡校企雙方資源分配。績效激勵機制要在鼓勵院校提升辦學特色、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影響力的同時,更加注重企業主體的金融、財政、土地、信用、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訴求。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學校和企業在信息化校企合作服務數據平臺中升級的依據,提高校企誠信度、吸引力和合作內驅力。
參考文獻
劉水國,李公春,孫洪勤.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增強高職辦學活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3(23):50-52.
姜大源.職業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國經驗的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09(19):32-35.
孟源北,查吉德.高職院校發展與校企合作的互動關系[J].高教探索,2013(3):119-122.
劉紅.新時代背景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進策略——2018中華職業教育社專家委員會會議觀點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3):7-11.
都昌滿,李茂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角色定位的分析、思考與建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48-53.
馬樹超,郭文富.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經驗、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8(4):58-61.
徐曄.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7):73-76.
郭衛民.挖掘文化底蘊講好品牌故事[N].人民日報,2017-12-23(005).
劉新鈺,王世斌,郄海霞.職業院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對接度實證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78-185.
楊進,張健.職業教育校企雙主體合作的問題、博弈與整合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3):88-91.
高凡修.基于系統論視角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機制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3(5):13-15.
謝俐.補短板激活力強內涵增效益努力辦好公平有質量的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7):5-11.
徐純,謝莉花.以企業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在德國何以存在——基于歐洲若干國家的比較與分析[J].2021(42):72-79.
胡艷曦,曹立生,劉永紅.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頸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03-107.
編輯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48.
沈劍光,葉盛楠,張建君.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構建研究[J].教育研究,2017(10):69-75.
王清.共生式發展:一種新的國家和社會關系——以區社會服務項目化運作為例[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7(5):16-23.
Analysis of the Counter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 Based on SWOT Analysis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MENG Na
Abstract: The fact that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prevail over enterprises has always been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SWOT matri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cluding path integration, expansion platform, concept integ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vision, governance integration, strategic coordination, performance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evaluation. It should transform the driving forc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y relying on external support to meeting their own development needs, thereby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ategy;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