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剛
摘? ? 要:美術是小學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在美術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美術表現、審美能力,以及創意實踐與文化理解的能力。其中文化理解指的是學生可以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學會欣賞作品背后的文化,能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體會傳統文化的特殊魅力,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教師需要注重在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可以自覺地成為民族文化的弘揚者與繼承者。
關鍵詞:傳統文化;創意實踐;作品背景
一、介紹作品背景,豐富學生的歷史認知
美術作品的范圍不僅局限于繪畫,還包括傳統的建筑藝術、戲曲藝術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在向學生展示藝術作品時適當地介紹作品的背景,可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開拓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對中國不同時代、不同朝代的風貌有更深的認識,為其之后的文化課學習打下基礎。
在進行《漢陽陵仕女俑》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著重向學生進行作品背景的介紹,豐富學生的認知。首先本節課介紹的藝術作品是西漢時期的仕女陶俑,來源于漢景帝及其皇后的合葬墓中,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而兵馬俑是舉世聞名的陶俑作品,學生對其有一定的了解。這兩個作品分別表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特點。上課之初教師先出示兵馬俑與漢陽陵仕女俑的對比圖,接著提出問題:“這兩個不同時期的陶俑有哪些差別呢?”教師引導學生從大小、性別、表情上來尋找差異,接著繼續提問:“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不同呢?”學生結合已知知識繼續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有著不同的特點,這些都是對時代風貌的展現。接下來我們就走進漢陽陵,了解一下西漢時期的陶俑藝術。”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不同的圖片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運用問題引發學生對藝術作品差異性的思考,讓學生集思廣益,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回答適當地進行補充與完善,便于學生完整地了解時代的風貌,增加學生的歷史知識。
二、賞析歷史文物,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
文物是中國傳統藝術與審美的集中體現,向學生介紹文物,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為學生藝術審美的提升提供可能。
在進行《唐三彩》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帶領學生賞析文物,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帶領學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并讓學生通過三彩文物領略當時的時代特征。在這樣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先帶領學生了解唐三彩產生的背景,介紹大唐的時代風貌。接著出示唐三彩當中的代表作三彩駱駝,組織學生對三彩駱駝進行賞析。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文物賞析沒有什么概念,教師可以出示問題進行引導。比如讓學生觀察唐三彩都有哪些顏色?造型是什么動物?造型有什么特點?駱駝上的人物形象都有哪些不同……學生結合問題思考回答后,教師繼續帶領學生了解唐三彩的主要用途。小學階段的學生概括與總結能力較弱,表達的內容可能并不清晰,教師要適當地利用問題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出想表達的內容,讓其他學生可以理解,提升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
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通過作品不斷地滲透,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藝術感受的表達,引導學生慢慢將感性的表達轉變為藝術賞析的詞語,提升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增強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促進學生藝術表達的進步。
三、動手創意實踐,增強學生的傳承意識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有許多傳統民間藝術的介紹,這些民間藝術因為歷史的原因有一部分已經瀕臨失傳。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傳承意識,讓學生對民間藝術與技法有更多的了解。為了增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傳統技藝,欣賞傳統藝術的工藝美感,向學生滲透傳承與發展的意識,讓學生自覺成為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
在進行《剪紙——花草》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創意實踐,增強學生的傳承意識。剪紙藝術是中國民俗藝術中的瑰寶,據考證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每個地區的剪紙都有不同的特色。帶領學生認識地方剪紙,既能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又能促進學生的文化傳承。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完成簡單的紋飾介紹后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深入課堂,了解學生的創作過程,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幫助。小學階段的學生愛玩、愛鬧,教師課前要做好安全教育,讓其正確地使用剪刀、刻刀等工具,防止危險事件的發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領略當地的剪紙藝術,學習基礎的剪紙技法,并讓學生加入自己的創作完成具有特色的剪紙作品,利用作品的成果,提升學生繼續學習剪紙的欲望,增強傳承剪紙的興趣。
四、走進傳統藝術,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當今教育的目標導向之一,是每個學科都應深入挖掘的學科內涵。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傳統藝術,了解傳統文化、傳統繪畫意象,利用多彩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的向往,讓學生在美術的課堂上可以更多地了解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學會通過造型、色彩、明暗等方面來欣賞傳統藝術之美。
例如,在進行《精彩的戲曲》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帶領學生系統地了解京劇藝術,用我國京劇的美與成就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帶領學生了解中國戲曲人物的臉譜特點、譜式等內容,提升學生對戲曲的賞析能力,培養學生對中國臉譜藝術的感情,增加學生對戲曲藝術的了解。為了吸引學生,教師在上課之初先出示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戲曲片段,并提出問題:“戲曲中的人物是誰?講述的是什么故事?”學生回答完成后,教師繼續帶領學生了解中國戲曲的產生、流派、發展以及表現形式。在這過程中教師重點帶領學生走進京劇藝術,通過戲曲人物的形象帶領學生認識生、旦、凈、末、丑等行當,體會臉譜藝術在戲曲中的作用。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組織學生結合已有知識,以及給出的人物臉譜來總結不同顏色代表的意義。
又如,在進行《中國龍》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注重利用中國意象,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本節課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感受中國龍的文化魅力,促進學生自覺地傳承傳統的精神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責任。在這樣情感目標的指導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龍文化”的分享,讓學生說出自己了解的關于龍的故事或成語。學生表述完成后,教師又組織學生結合這些詞語來總結龍在中華文化中所表現的精神。之后帶領學生進行龍形象的繪制,在學生繪制的過程中教師強調要注意龍的造型與氣勢,表現出龍的精氣神。學生完成后,教師進行評價,并總結道:“龍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形象代表,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由簡單變得華麗起來,表達了人們對力量、對自然的敬畏與向往,也表現了中華文化豐富發展的過程。希望同學們可以學習龍的精神與氣勢,滿懷信心、滿懷熱情地度過每一天的學習生活。”
在這兩個案例中,教師運用視頻、音頻等多種元素為學生提供多感官的沖擊,讓學生體會到京劇藝術之美、龍紋之美,提升了學生的藝術感受性。同時,教師還通過對戲曲文化、龍文化的介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認識與文化感受,增強了學生對民族精神的了解,帶領其領略了中華文化的詩意、浪漫,提升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總之,小學美術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可以更多地了解傳統藝術以及其背后的歷史與故事,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為學生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供充足的現實動力。
? ? ? ? ? ■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