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要兄
【摘要】解題能力是學生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邏輯思維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綜合能力,培養良好的解題能力也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途徑。本文分析了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現狀,就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展開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1—0088—03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也是學習其他課程的橋梁。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教學需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要求教師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好基礎。然而,目前小學數學教學良莠不齊,在培養學生解題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現狀,找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一、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現狀
(一)目標不明確,深度不足
調查研究發現,當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確定問題目標、方案時存在認知誤差,部分教師只重視問題解決的結果和解題的準確性,而沒有考慮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思維變化狀況,也沒有重視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導致學生的解題能力得不到實際有效的培養。新課標實施后,許多教師積極響應新課標理念與要求,努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多舉措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任務不夠明確、目標不夠清晰,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不甚理想[1]。
(二)刻意創設情境,欠缺提問氛圍
在培養學生解題能力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兩個必不可少的步驟。然而,經調查、觀察發現,小學高年級學生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普遍較低。而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未給學生創設科學有效的問題情境,難以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學生的提問能力得不到有效發展。
(三)培養方法不當,能力發展緩慢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常給學生總結解題技巧與要點,還會引導學生歸納整合某一類題型的解題通法。這樣能讓學生記住解題方法,快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測試成績,但也容易形成思維定式,改變題目條件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了。因此,在小學階段,應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領會解題思想而不是固定的解題模式,有效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與拓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2]。
(四)解題習慣培養不足,忽視反思解題過程
大多數小學高年級學生缺少檢查、反思意識,經常算出問題的答案就認為已經完成了任務,不會再去反思與回顧解題過程。這一不良解題習慣對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是不利的。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及檢查習慣,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反思解題結果與過程的合理性,反思解題方法的多樣性,反思解題錯誤的原因[3]。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優化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機制
傳統教學中,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的時間少,不僅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也容易損耗學生的數學興趣,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根據新課標要求,依據學生的能力發展現狀、需求,轉換“滿堂灌”的教授方法,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以有效的教學策略開展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親身參與、經歷、體驗、思考知識的生成過程,積累學習經驗和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除了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外,教師也需立足現狀,結合學生解題能力發展要求完善教學評價機制。教師改變以成績評價學生的做法,從多個角度、多個方位,采取多種方式評價學生,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口頭測驗、活動報告、習題測評、成長記錄等多種方式評價,依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方案,不斷提高數學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4]。
(二)立足學生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為了使問題情境發揮更大的作用,教師要善于運用問題解決情境調動學生思考與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與解題能力,促進學生素質能力的綜合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立足生活實際,選取生活中與問題相關的場景,運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事件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掌握基本的解決方法,為學生的知識應用打好基礎。如,在學習加減法運算時,創設一個商場購物的情境,將現實生活情境與教材提供的情境有機結合,以豐富的情境為依托,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加減法的實際含義,引導學生朝著需解決的問題思考,掌握知識的應用,逐漸學會舉一反三。另外,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還應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等方面出發,將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融入問題情境中,讓問題情境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思考與探究。
(三)營造良好的提問與質疑氛圍,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問題的欲望與需求也很強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天性,激發他們發現、提問的興趣。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將探究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思考、自主探究,大膽發表解決問題的新觀點。在不斷的質疑、探究、解決問題中,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點和解題方法,積累了豐富的學習經驗,開闊了思維,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解題能力[5]。
(四)發揮小組合作作用,提升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
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性格將學生合理分組,讓每個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相互協作,合理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6]。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對有困難的小組及時、有效地給予指導,確保學生的討論緊緊圍繞需解決的問題進行,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另外,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不應將關注點僅放在最終結果上,而應更多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點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維,使學生明白解題過程,準確掌握解題方法。
(五)摒棄教學弊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綜合解題能力,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會從不同角度運用多種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的綜合數學學習能力得到有效鍛煉與提升。但目前,小學高年級學生普遍存在解題思維固定、解題套用模板等問題。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適當調整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關注解題過程而不是解題結果,讓學生發現自己思維固定、模式單一、方法有限等問題,并做出針對性的調整,逐步積累更多的解題方法,為后續的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上教師也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檢查習慣,讓學生在做完題目后能采用科學有效的檢查方法驗證解題過程及結果,從而提高解題的準確率[7]。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解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新課標要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教學策略、豐富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坤.探析農村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21(23):67-68.
[2]劉春秀.小學高年級數學讀題和解題能力培養方法[J].名師在線,2020(22):65-66.
[3]張勛和.小學高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突破策略探討[J].教師,2016(36):50.
[4]陳克虎.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解答能力的培養策略淺談[J].考試與評價,2016(11):72.
[5]謝開云,郭玲.小學高年級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J].教育界,2021(36):8-9.
[6]李茹.小學數學中高年級學生運算能力培養策略[J].新課程,2020(24):208.
[7]張王.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J].甘肅教育,2020(22):76-77.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