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晟云
【摘要】教育裝備正在支撐和引領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和變革,作為教育技術的實際載體,它是推動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關鍵動力;作為基本辦學條件,它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手段;作為核心育人要素,它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和關鍵支撐。本文通過分析教育裝備與教育教學的內涵及聯系,探究兩者深度融合的呈現方式,提出今后教育裝備在教育教學中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教育裝備;教學;內涵聯系;深度融合;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G48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020—02
目前,教育形態正在被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技術不斷重塑,教育事業迎來重大挑戰。教育裝備作為構成教育事業的三大基礎建設之一,為教育教學提供配套的現代化裝備和教育資源,例如教學儀器、器材設施、功能教室、場地配置等。近年來教育裝備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各地更加關注教育裝備工作,多種多樣的裝備廣泛應用于各類學校當中,其功能滿足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及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需求。
一、教育裝備與教育教學
(一)聯系
從教育教學長久的發展歷程來看,教育裝備和教育教學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一是從工具、載體、資源、情境走向教學文化;二是技術裝備在不斷積累創新,對教育教學的影響處于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三是數字化技術裝備尤其是以信息計算方式支撐的自適應學習和深度學習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新方向[1]。
1.教育裝備作為內容豐富課程資源。社會的需要、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知識創新體系促成了教學內容的變化,技術裝備的發展正在引發新一輪教學內容創新,不斷豐富課程資源。例如,數學學科中利用信息技術求和,物理學科中傳感器的原理、觸摸感應技術、數字投影機與平板電視的成像原理通過教育裝備予以形象展示。
2.教育裝備作為工具支撐教學過程創新。運用信息技術裝備實現課程建設管理,實現教學資源多媒體化、教學方式多樣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認知水平。例如,在創新音樂工坊中開展音樂課程,教師根據學生現有音樂知識和音樂創作靈感,應用信息技術裝備,創建工程文件,通過電聲樂隊形成一個音樂作品。
3.教育裝備作為思維改變教育形態。新時期教育裝備與教育教學的關系發生著變化,教育裝備從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入手,賦予教育裝備新使命和新內涵[2]。一是利用大數據思維推動教育教學精準化。通過記錄和分析學生學習行為、學習過程和學習表現,支持教師實現精準的學情分析、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二是利用極致體驗思維改變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中心轉為以學為中心,從以線下講授為主轉為線下線上相結合,從知識傳授為主轉向以學生自主探究和建構為主。三是利用開放民主思維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在大數據、互聯網環境下,管理將從傳統的政府單向管理走向多主體協同共治,由垂直管理走向扁平化管理,從經驗型管理走向數據型管理,有效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水平。
(二)現狀
“十三五”期間,甘肅省教育裝備經費投入共計46.19億元,年均投入資金9.24億元,教育裝備經費投入資金相比之前翻了一倍。一是教學實驗設施配備齊全,滿足學生基本學習需求。二是傳統教學裝備實現網絡信息數字化。三是加強圖書館建設,學生閱讀能力逐步提高。全省中小學建有圖書館(室)的占比從2012年的86.35%提高到2019年的96.81%;閱覽室數量從2012年的6251個(其中電子閱覽室752個)增長到2019年的7490個,學生借閱數據顯著提高。
二、教育裝備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呈現方式
(一)基本教學裝備支撐知識學習
各類學科功能教室作為知識呈現和傳遞的媒介載體,主要為學科知識的教學服務,豐富知識內容,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及認知效率[3]。例如,在當今的化學學科教室,不僅具有專業的學科情境,滿足常態化課程實驗需求,而且具備對學生實驗操作過程進行視頻采集和存儲的功能,方便教學評估。
(二)創新裝備支撐創客學習
近幾年,我省在中小學校逐步建立創客教育試點,建設創新實驗室。例如,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實物模型,在數學課上,打印出一個幾何模型,通過學生觀察到的結果,發現線與線之間的平行、垂直、相交等多種位置關系,幫助空間想象能力薄弱的學生搭建直觀感受和抽象思維的橋梁,提升認知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三)探究裝備支撐個性化學習
創新型實驗室通過技術對知識的傳遞進行個性化處理,使之更好地適應特定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4]。例如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倡導建立物理學科專用教室,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重視情境的創設,使每個學生真正進入“物理世界”開展學習,形成較為寬厚的物理思維。
(四)數據分析裝備支撐自適應學習
基于數據分析的教育裝備通過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算法構建、模型架構、資源推送和精準評價,推動教學管理變革、課堂變革、學習變革和評價變革,實現學校的智慧教育。例如實物化學元素周期表第56號Ba元素,以往學生只能根據課本內容掌握及背誦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名稱,數字化裝備的出現不僅提供了實物圖像,而且展示了將其應用在電子管和顯像管中去除痕量氣體的過程。
三、今后的發展方向
(一)增強學習驅動力
教育裝備為學生提供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賦予教育教學活動較高的趣味性。例如,可以讓學生利用圖形化編程軟件、模塊化電子積木以及激光切割設備,將自己的奇思妙想和所學知識轉化為充滿創意的作品,激發學生興趣愛好。
(二)提高學生認知水平
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知識的建構過程。這樣的過程需要有合適的載體來支持。教育裝備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工具,重現知識的發生過程,優化學習內容和方法,提供高效認知,幫助學生建立容易理解的路徑并參與復雜的認知活動,提高學生認知水平。
(三)改變教育供給方式
教育裝備要通過不同技術來支持不同類型的學生,為按需學習搭建關鍵性的橋梁,有條件的學校可開設選修網絡課程,將多種形式的微課資源共享,給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自己所需的學習資源與平臺。
(四)提升教師能力
教育裝備為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升創造了空間,信息時代的教師不僅要能夠利用技術裝備開展教學,而且要能夠應用技術創新教學活動[5]。目前教師僅靠工作經驗和自學自修遠遠不能滿足這樣的要求,下一步要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增加教師學習的機會,構建教師教育裝備技能與學科技能結合的課程體系,通過組織相關賽事及培訓,提高教師應用水平。
(五)推動教育教學精準化
精準化教學是指基于大數據技術和思維,通過算法精準分析學生的學情特征和學習行為,了解學生的潛能特征和最適宜的學習方式,并匹配以個性化的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教育管理部門要實現教育基礎數據的動態和可視化,實現教育大數據的集中存儲和有序共享。
進入新時代,日常教育教學邏輯從側重課程、教材、教學、考試、成績與經驗,轉變為側重技術、裝備、方案、活動、實踐、評價、作品與數據,教育裝備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夠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教育裝備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為教育教學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施建國.促進教育裝備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6(10).
[2]王永華.教育技術裝備產業簡論[J].中小學電教,2018(09):48-51.
[3]任建鵬.淺論教育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重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上),2016(06).
[4]王彥如.淺談教育技術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5(6):190-191.
[5]楊剛.淺論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16(035):134-135.
[5]劉麗娜.有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完善裝備實驗教學的探討[J].中外交流,2017(15):03.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甘肅省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技術裝備配備標準的制定》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4113)
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