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蓉蓉 張婭婷
摘? 要:隨著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各種思想爭相涌現,文化多樣性、包容性不斷提高,沖擊著處在“拔節孕穗”時期的大學生。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為引導大學生成為民族復興的“生力軍”,高校要把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大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想,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但目前紅色文化教育存在一些與高校不相適應的地方,文章將分析其原因并研究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5-0162-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various thoughts have sprouted out,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clusivenes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improved, impacting on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receiving education for accumulating knowled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active dynamic"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consciously resist wrong idea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unsuitable places exited in red culture education are not adapt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study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red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path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新時代更需要發揮好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斷實現紅色文化的創新發展,用紅色基因補鈣壯骨,弘揚社會正能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向前。大學生是未來的接班人和建設者,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1]。紅色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的教學資源和強大的教育力量,將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為其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其教育形式,營造富有革命精神和厚重歷史文化內涵的教育氛圍,從而達到鑄魂育人的作用,激勵大學生砥礪品德修養,從而行穩致遠。
一、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紅色文化汲取中外優秀文化的精華,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優良品質,是一種重要的匯聚中國力量和社會共識的精神動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是特定社會群體運用政治觀念、思想觀點和道德約束對特定成員進行有目標、有計劃的規范,使特定對象的思想與實踐符合當前階級或者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標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范圍內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對象是大學生,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當代階級或社會的思想道德觀念保持一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紅色教育,有利于紅色文化繼承與發揚,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程度。大學生正處在“拔節孕穗期”,讓大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大力發揮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育人功能,接受正確的文化教育,了解歷史,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智慧,接受熏陶,步入正確成長軌道,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開拓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感悟愛國主義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以多種形式開展,其中更多是以理論形式向學生傳授,輔之實踐教育。但是目前一部分高校理論教學占比較多,實踐教育基本缺失,這樣容易造成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感到乏味,喪失興趣,致使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唯有持續不斷地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學情要求。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紅色文化資源,正當其時,加強實踐教育。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紅色文化中存在的人物、事情及事物無一不體現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然而,伴隨著各種思潮的不斷涌現,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出現凸顯不明確的傾向,而且大學生身處和平年代,對戰火紛爭的年代不甚了解,對愛國主義的情緒難以完全表達。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通過一定的實踐方式,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感悟精神力量,銘記先烈事跡,感受當今生活來之不易,潛移默化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增強當代大學生為國奉獻力量的信念,積極拼搏,將自我融入大我,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中。
(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樹立正確“三觀”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在全國范圍普及,涵蓋內容豐富,但是各地思想政治教育課所用教材有較強的重復性,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相關理論興趣度降低,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紅色文化中的各種革命精神與理想信念蘊含的豐富內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例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的紅船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長征精神和在建黨一百周年形成的建黨精神,每一種精神背后都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支撐,這都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運用一定的方法將紅色文化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分析,把紅色文化蘊含的豐富精神力量和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百年歷程融入課程中,挖掘紅色文化背后豐富的教育資源。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處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下,對過往的艱苦歲月所知甚少,缺少磨煉,如果遭遇挫折容易出現信念不堅定的情況,對人生發展造成一定阻礙作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不論是建黨時候的艱難時刻還是建國之時的危難時刻,或是處在時代變革的機遇時代,中國共產黨都能始終如一為實現國家富裕、人民幸福這一目標執著追求,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艱苦追求,才有了百年奮斗爭取來的美好生活。大學生在學習百年奮斗史中,能生動地感受到百年偉業產生的真理力量,在關系到中國主權和意識形態問題時,能堅定地做出正確判斷,堅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塑造環境育人良好氛圍,提升大學生道德品質
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較多在校園中開展,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潤物細無聲”中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各種影響。校園文化建設面向的對象是大學生,所有教職工參與建設,以校園為實施場地。校園文化建設作為群體文化體現校園精神,伴隨著時代發展,社會中的多元文化與不同思想不斷傳入高校,導致大學生接觸的思想觀念多而雜亂。當下高校也存在一些不當現象,對大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道德品質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要利用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塑造保駕護航。校園文化需要紅色文化的融入,大學生處在充滿紅色文化元素的校園里,能夠自覺地接受紅色文化,進而充盈內心、提升境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助力成長成才。
二、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高校作為思想文化的聚集地和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陣地,肩負著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光榮使命。高校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對青年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堅定理想信念、深化理論認知、豐富實踐路徑、培育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社會的不斷演變與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方式有待創新和多元化、對紅色文化的內涵挖掘不夠深[2]等。
(一)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存在一定弊端
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取得一定實效,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探究其原因,首先,從內容上來看,紅色文化教育較為空泛,從形式上看,紅色文化的教學方式單一,受制于教育傳播主要依靠教師對大學生進行單向灌輸,較多以課堂或者講座為主,有些內容與實際生活脫軌,致使課堂缺乏創新性、鮮活性和感染性。大學生被動接受,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習目的較多以應試為主,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淺嘗輒止,不能對蘊含的深刻內涵進行深度理解與掌握,也未能與時代實踐同頻共振。其次,高校對升學率、就業率及各種直觀、可考量的事物較為注重。相對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性、不可視化決定了高校在日常運行中側重相對較少,造成還未普及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再開發,導致紅色文化無法完全發揮積極作用[3]。最后,紅色文化教育在高校經費支持中占比少,支出多用于人員支出、課題支出,設置存在不合理之處,致使紅色文化教育缺少經費和制度支撐,難以順暢進行。
(二)社會復雜環境對紅色文化教育產生不良影響
借用社會性力量對紅色文化教育進行承接與反饋,是當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途徑。但目前社會中有關紅色文化教育缺失,探尋原因,一方面,傳播弘揚紅色文化的手段較為單一,傳播路徑不完整,傳播平臺和實踐平臺較少。有些紅色文化教育簡單地被認為是紅色景點旅游,抹殺紅色文化蘊含的豐富內涵,降低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認同度。而且有些紅色旅游基地帶有商業色彩,受眾覆蓋面小,參與互動感弱,難以達到深度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近些年,歷史虛無主義有所抬頭,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幌子,歪曲中國共產黨歷史、革命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錯誤思潮借用新媒體技術肆意傳播錯誤價值觀,將西方多元文化中的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進行隱蔽傳播,影響大學生的正確判斷,造成思想意志動搖,對紅色文化認知不清,認為紅色文化對個人與社會發展沒有促進作用,忽視紅色文化的價值,一定程度上降低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影響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大學生難以認識紅色文化內涵
紅色文化認同“可定義為”社會群體認可與接受紅色文化蘊含的價值[4],紅色文化認同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榜樣示范、文化傳承、道德涵養的作用,因此,提升高校青年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水平,是新時代促進高校青年學生全面發展與文化自信培育的內在需要。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認識偏差與淡薄,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各種思想活躍,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三觀”的建立,另外,當代大學生對過去的革命艱苦歲月難以體會,對革命先烈艱苦奮斗、奉獻犧牲的精神缺乏共鳴,難以主動對紅色文化產生興趣。大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多用于應試,并且學習過程中缺少實踐,影響著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重視程度。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究
紅色文化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具有生動鮮活的特性,發揮著強大的鑄魂育人功能,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從高位對接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從思想理論教育與實際行動兩方面進行改進。課堂是第一陣地,將紅色文化融合到課堂里,搭建紅色文化教學架構。校園文化塑造良好育人氛圍,造就紅色文化育人生態,把紅色文化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中。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糅合,而是利用紅色文化中生動鮮活的革命歷史事實、中國共產黨人堅強的意志讓大學生自覺地理解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自覺地賡續紅色血脈,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明確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打通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的“最后一公里”,精準施教。另一方面,通過實際行動進行雙倍提升,形成學思用相貫通、知信行相統一。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教書育人規律,根據實際情況,為教育對象提供綜合優質的教育內容,又要通過實踐活動從紅色傳統中汲取前進力量,真正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堅定意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紅色文化傳播陣地。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搭建紅色文化教學架構
課堂是紅色文化育人的主陣地,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價值契合度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深挖紅色文化的深厚內涵,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能有效提升思政課與紅色文化教育效果。一是思政課教師要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理論功底與責任擔當。思政課教師不能單是一味的說教、片面灌輸紅色文化,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系統全面地掌握紅色文化的實質。二是思政課教師要注意手段和教學方式的創新,嘗試探索教育的新模式,如探究互動式、情景式教學等方式。尤其是走進現場體驗紅色文化熏陶,現場體驗式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內容與形式、感性與理性、講授與體驗、邏輯與情感等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是符合大學生認知與心理特點的。三是思政課教師應挖掘紅色文化的實質,大力打造蘊含紅色文化的精品課程,結合大學生實際講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問題,加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二)融入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營造紅色文化教育良好氛圍
校園文化具備潤物無聲、感染力強、覆蓋面廣等特點,是以大學校園為空間載體,以育人為主要目標,將學校辦學精神與傳統作為出發點,打造符合大學生成長特點的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能夠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等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一是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校園景觀建設中去,樹立革命先烈的雕塑,結合學校特點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共同設計紅色文化宣傳欄、展板等。另外,還可以設計紅色文化創意產品,提升師生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度、接納度。二是可以邀請專家學者舉辦相關專題報告,學術講座,舉辦一系列文藝活動,緊扣紅色文化主題,營造濃厚的宣傳教育氛圍,使紅色文化在校園內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另外,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利用藝術的手段發揮育人功能。打造紅色文化情景劇,挖掘具有震撼力的革命精神;革命人物英勇事跡展播,讓紅色文化結合美術、音樂等形式,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高雅的風格展示出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切實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
(三)融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紅色文化教育載體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從認知、情感、社會性、技能、責任感、道德等方面培養優秀人才,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搭建紅色文化實踐育人的架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紅色文化是百年來黨在長期奮斗建設中積淀的,本身就是從實踐中得來的,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實踐陣地,為探索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條件。一是制定紅色文化實踐教育機制,要加強學校對紅色文化教育的經費、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完善機制使紅色文化實踐逐漸規范化、常態化。在此基礎上,根據實踐活動的特點,建立可操作性強的實踐方案,使制度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協同教師的教學育人活動、學生接受程度保持適宜張力,使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標準化、制度化。二是要建立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開展紅色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充分挖掘本校與地方的紅色文化資源,嘗試通過高校與紅色教育基地簽訂協議等方式,構建涵蓋校內外的實踐教育基地,加強校地聯合,攜手共同發揮育人作用,挖掘紅色文化的根本和精髓,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精神內涵與革命先烈的熟悉程度,切身感受中國社會建設的艱苦歷程,是提高學生政治水平和社會認同的有效方式。利用當地紅色文化紀念館、新媒體技術,打造虛擬展覽館等重現歷史革命場景,還原真實革命故事,將學生與紅色文化的距離拉近。三是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成立學生紅色文化宣講團,大學生在宣講的同時,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會愈加清晰,提升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將宣講團打造成紅色文化教育實踐的重要組織。
(四)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紅色文化傳播陣地
高校要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方法,發揮網絡信息優勢,根據新時代的育人要求以及青年學生思想發展特點及現狀,充分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實踐,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高科技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有效性。一是高校要積極搭建紅色文化宣講網絡平臺,與網絡新媒體、“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相融合,利用“兩微一端”等手機新媒體,建立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公眾平臺,設置專欄,建立紅色專題網站。二是高校要豐富網絡資源內容,確保紅色文化優質內容的傳播,在融媒體時代,青年學生更期望以最短的時間獲取最有效的信息,因此獲取的信息要“快、準、精”,將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理想信念、優良品質等轉化為大眾化、通俗化的讀物,適當使用合乎青年學生胃口的“網絡語言”。加強提升利用網絡資源的趣味性,通過小視頻、紅色漫畫等多種傳播媒介實現文字、圖片、視頻的多元組合,充分體現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5],結合當下時政熱點實時更新網站信息,開設紅色電影展播、虛擬紅色展館、革命人物榜樣等,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情境式、體驗式、沉浸式創新。三是高校要建立專業的紅色文化傳播團隊。選拔一批黨政群干部、學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優秀人才開展宣傳工作專業培訓,學習創新傳播形式,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為青年學生提供了日?;膶W習載體,將紅色文化教育滲透進學生網絡學習中,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提升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度。
參考文獻:
[1]王萌.區域紅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路徑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0.
[2]張翔宇,郭紅陽.新時代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融合研究[J].思想政治,2021(2):44-45.
[3]龔濤,張小松.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綠色科技,2021,23(3):194-196.
[4]劉波亞.紅色文化認同的政治邏輯[J].甘肅社會科學,2016(4):168-172.
[5]秦在東,莊芩.論增強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實效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21(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