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鳳
【摘要】感受—領悟—積累—運用,這是我們的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僅只對語言材料的整體感知,還包括在情感上的感知,而在課堂中引入聽讀感悟的環節,既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又能在最短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提升他們的自信,讓課堂上不敢開口的學生大膽開口,所謂“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讓學生的語文學習進入這一良性循環,在課堂上根據文本進行聽力訓練的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的。
【關鍵詞】聽讀訓練;聽力;朗讀;感悟;積累
感受—領悟—積累—運用,這是我們的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僅只對語言材料的整體感知,還包括在情感上的感知,而在課堂中引入聽讀感悟的方式,以達到對文章感性習得為主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的一個很好的學習語言的過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的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以課文為范本,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聽讀課文既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又能在最短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提升他們的自信,讓課堂上不敢開口的學生大膽開口,所謂“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讓學生的語文學習進入這一良性循環,在課堂上引入聽讀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聽讀訓練包含聽和讀兩個部分,讓學生聽完后再讀,通過聽和讀這兩個環節來感知語言,領悟作者情感,感悟文字的魅力,最后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而聽讀訓練最重要的環節是聽,因為聽別人朗誦也是一個領悟作者情感的過程,而也為聽后的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聽讀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現在學生聽的習慣不夠好,上課聽講的時候容易漏聽或走神等等。實施聽訓練的班級學生,聽的能力提高后,課堂效率也提高了。同一句話,在沒有實施聽讀訓練的班級中,學生的復述正確率是35%左右,在一堂復習課中,老師講解完方法“答題時要注意聯系文中具體實例進行分析,才符合題目要求”后,分別請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復述,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復述為“答題要符合題目要求”,部分成績中等學生復述為“答題要認真”,而成績暫時后進的學生表示無法復述,因為沒認真聽。而實驗班的學生的復述準確率則達到80%,因為在聽的時候接受的程度高,所以在答題運用知識能力上也遠遠高出非實驗班級的學生。
二、聽讀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閱讀不應該只是局限于看,隨著中考科目的增加,學生能自主分配在閱讀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怎么樣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能培養好閱讀的興趣并提高閱讀的質量呢?課堂引入聽讀環節就是一個解決這些問題的很好的方法。對名著閱讀的激趣處理就是選取名著高潮部分,每次讓學生聽15分鐘左右,然后在下一節課的時候讓學生簡單復述,或者是模仿最有感覺的那一段,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就會提高,課后自己找書看的人也越來越多,當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學生閱讀的興趣自然也就越來越濃。
三、聽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自信
中學很多學生不敢開口說,不敢投情讀,很多時候也是因為看得少,聽得少,周圍沒有這種氛圍,他們對朗誦的認同度不高,以至于當有人大聲投入地朗誦的時候,往往換來的是一種哄笑,但他們聽得多了,自然知道朗誦的正確表達是怎么樣的,學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一篇文章,講通講透有時候還會失去了文章的原味,但是,聽讀一次,兩次后,學生再看文章往往會有很深的體會,因為朗讀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式的閱讀,而聽讀訓練,給學生們創造了一片欣賞觸摸別人思想的最好方式。所以,聽讀訓練的時候,教師通過篩選,給學生提供不同風格的版本,通過對比,能讓學生運用這種方式,在體會文章的主題思想的同時,于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對朗讀的欣賞能力。
聽力訓練要注意一個問題,觀看視屏的效果不如聽力欣賞。因為觀看視屏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聽力訓練只要按部就班,把學生聽的習慣培養好了,把學生聽的興趣激發出來了,那么這就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一種閱讀方式。
那么,怎樣的課堂聽讀訓練才是最有效的呢?筆者認為,針對不同文體,課堂環節可以運用幾種方式交叉進行。
(一)在學生剛開始接觸聽讀訓練的時候,在素材上我們可以選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的文章進行,在培養學生聽的興趣和習慣的同時,幫助學生積累詞匯
比如,《丑小鴨》就是一個很好的聽力訓練材料。聽的時候,筆者把文章切分為四大板塊給學生聽和讀,因為全文聽下來需要的時間長,學生容易分神,而切分板塊聽后再讀,效果很最好。所以,在聽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進行剪切,把文章變成幾個板塊給學生進行聽讀訓練。
比如把情節切分,筆者把《丑小鴨》分為四個環節,“丑小鴨被驅”——“野外歷險,僥幸逃脫”——“再次被驅”——“頑強求生”——“等來美麗的春天,丑小鴨變成美麗的天鵝”。在課堂上讓學生聽某一個環節,然后再讀,這樣,長篇的文章閱讀的速度可以縮短。而且,也解決了語文預習中的字詞問題,這對部分學生熟悉拼音字形的知識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學生開始讀時是不盡如人意的,但是通過聽這個環節,他們有了可以模仿的版本,悟性較好的學生很快能在聽的過程中體會出作者的情感,再把這方法運用到自己的朗讀實踐之中,這對以后他們的朗讀創造打下很好的基礎。
同時,在聽讀過程中,還可以要求學生除了聽停頓,輕重音之外,還要尋找自己最喜歡的詞語或句子并在聽的環節結束后加以運用,以達到積累字詞句的目的,美文靠的也是積累,聽多了,讀多了,積累就多了,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也能獲得相應的提高。
(二)針對學生的背誦篇目進行聽讀訓練,可以運用“熟聽成誦”來提升學習效率
初中學生需要背誦的古典詩歌的數量逐年增多,引入聽讀訓練后,學生可以在早讀,正式上課前幾分鐘時候進行熟悉文本,達到“熟聽成誦”的目的,很多學生還爭相把文件拷入他們的mp3里面,一有空余時間就拿出來聽。
在指定古典詩歌聽讀內容之前,教師要引導他們關注詩歌之前的閱讀指導。一是聽讀熟悉后要提醒學生關注課文前面古典詩歌的導讀,二是完成“熟聽成誦”這一環節后,要求學生結合課本注釋理解古詩文,將古詩進行再創作,這樣可以避免默寫的時候出現錯別字,也為未來古文閱讀打下堅實基礎。對于詩歌,筆者發現聽讀的方式比單純的讀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在一個獨立的環境之下,學生必須集中注意力,往往是邊聽邊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竭力勾畫這古詩的畫面,所以印象特別深刻。同時,對聽讀古文中的易錯字,筆者也是運用聽讀拆字的方法來減少錯別字的。比如,在聽《天凈沙·秋思》的時候,學生是聽完兩遍之后,欣賞朗讀者對這首詩歌的傾情演繹,在聽的過程和后面自己仿讀,誦讀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學生體會了這一情感,再來感受“枯藤老樹昏鴉”的時候,自然就容易了。
(三)聽文言文的誦讀是很好的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更好地還原場景的方式
初中的學生接觸的文言文不多,他們對這類文體是比較陌生的,更談不上欣賞文言文之美,而反復給他們播放文言文的誦讀錄音,學生對文言文由陌生到熟悉,這就像是一首歌曲,人們從不知道到知道,往往就是運用反復播放的方式讓人們有不會到會,熟悉之后再聽到這種歌曲開頭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跟隨吟唱,培養初中學生熱愛文言文的興趣也是可以從這部分入手的。
從聽讀到熟悉,到學生模仿著自己讀,再到自己能朗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熟悉文體,培養語感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我們強硬灌輸下去的,而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之后形成的。筆者認為,學習文言文,從聽讀入手,讓學生學有抓手,仿有模板,就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非常好的入門方式。
如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筆者就是從聽讀入手的。先讓學生專心聽了兩遍,然后再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給文本注音,朗讀,然后再聽,此時,學生能跟讀的跟讀,不能跟讀的先聽,學生聽清朗誦者在不同情景之下的停頓和輕重音。
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能從朗讀者的語速、語調、停頓變化中感受文章內容的變化,比如,當學生聽到鄒忌逐一問妻、妾、客“吾與徐公孰美”時,莫不嘴角翹起,微微搖頭,表達對鄒忌如此發問的疑惑;當學生聽到鄒忌以自己經歷的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之間相類似處進行類比,讓威王納諫除弊時又露出了贊許的微笑。
總之,在聽讀訓練環節,學生是非常投入的,聽的過程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的同時,還很好地還原了文章的場景嗎,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課堂更有品質。
綜上所述,根據文本特點來選擇訓練聽力的模式,可以打造更有品質的課堂,學生的興趣給激發出來了,學習也多了一個很好的抓手,朗誦也有了很好的模仿的范本,讓我們的學生的語文學習之路越走越輕松,越走越有味!
【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初中語文聽力訓練模式的實踐”成果(課題編號:GDXKT28187)】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4.
(責任編輯:劉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