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常
【摘要】2021年9月的秋季開學季,是教育部“雙減”政策正式出臺并且全面實施的第一個學期。“雙減”政策影響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作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全面減少,中小學生獲得了更多自主學習與全面發展的空間。而毋庸置疑,“雙減”政策在對學校、對教師教育教學和作業設計布置提出更高標準,對校外培訓實施更嚴管控的同時,也對學生的家庭教育提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更高要求。鑒于此,筆者在本文針對“雙減”政策下,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家庭教育如何創新化開展進行一定分析和探究,以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雙減;家庭教育;創新策略
引言
“雙減”政策的全面實施與推進,讓各類校外培訓班被全面叫停,并且各學科教育真正意義上地回歸了學校教育。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講,隨著家庭作業量的全面“減負增效”,學生課業負擔開始不斷降低,自身閑暇與可支配的時間變得更加充足。然而不少學生的家長卻展現出一定焦慮性、不安感與壓力感:“雙減”政策會不會造成自己孩子“放羊”?“私教”盛行現象是否會風行?義務教育“內卷”能否真正意義上的停止?一系列的問題也讓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家長對于家庭教育在“雙減”視域下如何能夠更加高質量、高效率、創意化的展開加深了思考與研究。當前階段,“雙減”政策影響下,小學高年級學生家庭教育如何應用落地并且形成最佳的教育效果,已然成為全體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共同關注和重視的一個重要教育學術課題。
一、“雙減”政策下,家庭教育應完美“回歸”生活教育
“雙減”政策正式實施之前,家長與孩子都承擔著多重壓力。某種程度上來講,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必然延伸,而學生家長則在某些方面擔任著老師的“助教”。但“雙減”政策全面落實與推進之后,小學高年級學生自身的學習負擔與作業任務開始明顯降低和減輕,“分數”已經不再成為小學高年級學生唯一的衡量標準。家長自身的壓力得到極大程度的有效減少與大幅度緩解,必然會對家庭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家庭教育也應當完美“回歸”到生活教育的本源之中[2]。平心而論,家庭教育的最大本質就是“做人教育”。家長應當從小教會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堂堂正正的人。在家庭教育體系中,生活教育與養成教育堪稱為兩大核心內容。每個孩子都是從小在與自身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與事的交流、互動過程中,通過觀察、探索、思考、實踐,進而學會知識、形成認知、掌握技能、積累經驗。鑒于此,“實踐性”無疑是家庭教育的一個主體特色,同時也堪稱為家庭教育的一種巨大優勢。“雙減”政策全面實施背景下,作為小學高年學生的家長,必須要注重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說,借助日常各種游戲、生活操作方式、觀察自然現象、自我感知體驗等多種方式來拓展孩子的思維,開闊孩子的視野,教會孩子各種豐富的知識和優秀技能。與此同時,在“雙減”視域的家庭教育創新化落地實踐過程中,每一個家長需要積極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動手動腦、創新探究、勇敢嘗試,將在學校學的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并且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靈活運用。完美實現自我學習的實用性、趣味性、創新性與及時性。舉例來說,家長在培養自己孩子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需要創建規矩、設定底線,讓自己孩子對規矩和規則形成一定的認知理解能力與敬畏感。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尤其是在衛生習慣、生活習慣、日常學習和作息時間方面,需要做到遵守實踐規律,做事一絲不茍、善始善終、自律嚴謹。家長們也需要做好一個管理者、監督者、引導者的角色,進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自學習慣,以及養成欣賞藝術,鍛煉身體、綠色上網等好習慣。而此類優質的好習慣必然會成為小學高年級學生未來健康人生發展的一塊堅實基石。此外,家長們還必須要培養自己的孩子從小熱愛勞動的優秀思想,養成積極主動參加各種勞動的好習慣。客觀而言,小學高年級學生自身的許多技能和實踐能力往往都是從家庭勞動中以及學校勞動中習得。勞動,無疑能夠讓小學生手眼協調水平和能力全面發展,并且讓高年級小學生能夠更加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做到更具責任心與擔當感,還能夠通過勞動樹立自信心,讓自己變得更加獨立、更加自強。
二、“雙減”政策下,家庭教育應重視培養孩子審美情趣
無論是“雙減”政策實施之前還是實施之后,絕大多數的家長在家庭教育實踐過程都希望孩子能夠擁有藝術特長、興趣愛好、某些專業能力,進而在未來獲得一定的“加分項”,這種功利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高年級小學生自然、健康、無憂無慮的成長。現階段,“雙減”的進一步全面實施與推廣,特長生等加分政策已經被逐一取消,各種“捷徑”不復存在,并且藝考門檻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高。與此同時,教育部結合當前國家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按部就班地將“音體美”納入中高考范疇之內,在某種程度上也為義務教育中小學生的全面化、綜合化發展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指引方向。客觀而言,音體美教育對于培養高年級小學生自身的藝術素養、審美能力、身體素質、智商情商等具有極為重要且關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在“雙減”政策全面落地的背景下,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家長完全可以擁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關注自己孩子的天賦、愛好、興趣與特長。這就需要家長能夠結合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與不同喜好,創設一個優質化、個性化的教育空間,幫助小學高年級學生發現和發展自身的興趣愛好,并且讓孩子能夠在從事各項興趣活動中獲得幸福感、愉悅感與成就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各種藝術美,進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舉例來說,針對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培養孩子自身的音樂素養教育實踐,“雙減”視域下,孩子家長必須要重新思考并且認真審視一件極為關鍵的事情:“學音樂≠學樂器”。因此,家長可以創新化地引導孩子進行視唱練耳、唱唱跳跳,或者接觸一些節奏感強、韻律生動的打擊樂等方式讓孩子對音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與此同時,在引導孩子進行與音樂有關的游戲、玩耍、聆聽以及欣賞各項活動中,讓孩子能夠自身與音樂完美融合,激發對音樂理解力、感知力和想象力。接下來,倘若孩子自身有學習樂器的意愿,家長可以再根據家庭經濟條件為孩子購買音樂教材和各種樂器,鼓勵和支持孩子的愛好。毫無疑問,這種培養模式和策略下,能夠徹底杜絕和避免“一練琴,家里就雞飛狗跳”,孩子不開心地學了一門音樂特長技術,同時也“恨”了一門音樂藝術的尷尬現象發生。小學高年級學生則能夠發自內心的感受與體會到音樂之美,并且將音樂作為自己未來一生的愛好。
三、“雙減”政策下,家庭教育應讓孩子獲得更多自由空間
近幾年來,熱播電視劇“小”系列給每個家長想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小別離》《小歡喜》《小舍得》之中,最為常見和經常呈現出的就是新時代社會發展大環境下,父母對自己的子女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愛。結果導致某種程度上,家庭教育變了“質”,沖破了“愛的邊界”,甚至導致眾多青少年學生從小承受著巨大的思想壓力和精神壓力,抑郁、焦躁、自卑、憤怒的情緒日漸增長,心理問題比比皆是。結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中、美、日、韓四國青少年學生對比分析,不難發現:中國家長對于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最為關心和重視,最不關注的就是孩子的自身情緒以及交友態度。然而“情緒”與“交友”往往也是孩子自身最為容易把控不好且容易出現問題的兩大情感因素。“雙減”政策全面實施過程中,小學高年級學生能夠從應接不暇的各種課外輔導班中“逃離”出來,從各種繁重的練習題、考試題和作業任務中解脫出來,這也讓親子教育擁有了更加充足的時間和最佳的環境。在家庭教育創新化開展過程中,家長們所要做的一件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能夠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溝通與交流,能夠高質量地陪伴自己的孩子度過課余時間和節假日時光。例如,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游戲、一起參觀博物館、一起參加體育運動、一起走進大自然……只有家長與孩子不斷加深理解與溝通,多聊孩子喜歡的話題與知識,與孩子共同做喜歡的各種事情,才能夠真正意義地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并且分享孩子們單純的快樂。與此同時,在家庭教育創新化的實踐過程中,每一位家長也需要高度重視和關心孩子的不解與困惑,進而能夠幫助孩子來分擔各種痛苦、郁悶與傷心,給予孩子鼓勵、引導、幫助和支持。顯而易見,在這種與孩子共情的良性互動與融洽交流氛圍中,小學高年級學生自身的喜怒哀樂都可以獲得正確的引導與正向的釋放,家庭教育的含金量必然會得到迅速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也會在未來人生中形成正確的人際關系理念,在把控情緒與建立友誼等方面加強合作意識與溝通能力,讓自己更加樂觀、開朗、活潑、健康。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全面實施與深入推進大環境下,家庭教養必須要全面創新化的轉型。小學高年級學生家長應當遵循科學、合理、嚴謹的家庭教育方法論,進而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的整體效果與質量。與此同時,家長也應當注重優質的家庭家教的家風建設,從小教會自己孩子如何“做人”,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完美滲透和貫穿到家庭教育每一個環節、每一處細節之中,讓“雙減”政策下的小學高年級學生能夠真正獲得快樂、健康、無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李修國.全面落實“雙減”政策著力優化育人環境[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10):7-8.
[2]本刊編輯部.“雙減”政策讓我改變了子女教育方式[J].工會博覽,2021(26):25-29.
[3]鞏閱瑄,陳濤,薛海平.愛的邊界:家庭教育焦慮是否會增加課外補習投入?[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Z2):82-92.
[4]范一斐.做“兒童友好型”家庭里的“智慧型家長”——“雙減”政策下的家庭教育[J].杭州,2021(18):66-67.
(責任編輯:伍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