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群
【摘要】閱讀名著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之一,而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的現狀令人堪憂。要真正落實《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使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得以正常開展,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農村固有的民俗、風情等激活名著與農村初中生閱讀興趣的情近點,引領其閱讀名著;在指導閱讀時要巧借名著睿智,開鑿鄉村特色“活水”,讓名著永放光彩。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興趣;開鑿活水
農村初中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相對于處在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科技先進、文化和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的學生來說,農村初中生由于地域文化、家長文化水平和教育環境等因素的局限,他們的名著閱讀現狀堪憂:閱讀興趣不大,自主性不強,閱讀處于被動狀態,存在著為完成任務而閱讀的現象。大多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絕大多數農村初中生成“留守學生”,家庭和學校的名著閱讀氛圍不濃,致使名著閱讀缺乏督促和具體的方法指導,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承傳名著文化結晶,正確引導農村初中生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取向,塑造其良好人格,陶冶其性情,有效地引領農村初中生走進名著的殿堂,無疑是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艱巨任務。筆者試作探討,坦陳陋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立足鄉村生活,激活名著與農村初中生閱讀興趣的情近點
古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迸d趣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的前提,學生一旦對名著閱讀產生興趣,求知欲就會高。雖然農村的文化氛圍不濃,加上名著時空久遠,令到農村初中生“望而生畏”,但是,只要我們學會“尊重學生學習的內部自然”,順應他們學習的天性,立足鄉村生活,找準名著與初中生閱讀興趣的情近點,就能親近名著,走進名著,就能有效地激活他們閱讀名著的興趣。
(一)用作家的艱苦生平,切近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的心理燃點
現在大部分農村初中生是“留守學生”,生活比較艱苦,平時除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外,還有家庭勞務等著他們,即使有一點空余的時間,也是忙里偷“閑”而樂于玩手機,對名著根本提不起興趣。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在上課時有意講述一些出身于農村的作家的艱苦生平,以此境怡彼境,以此情育彼情,相近或相似的周遭,會敏感地觸動他們蟄伏欲蘇的情感心理,強烈吸引他們對這些作家的關注,從而激發他們閱讀這些作家作品的興趣。例如,通過講述作家艾青兒時苦難的家境、窘困的生活、家境的變故等故事,再引導學生閱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循著路遙的生活經歷和情感心路,于路遙筆下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中,學生定會掬滿兩行清淚,暢浴情感的河。又如,老舍的《駱駝祥子》,祥子凄慘的生活現實、無比堅韌強大的內心、卓然屹立的精神,無一不在敲打著這些內心本就潛伏著涌動的農村學生們的心靈……一旦找準這閱讀的心理燃點,星星之火勢必燎原。
(二)用名著中描述的農村生活圖景,點燃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的情感
古今中外名著中描述農村生活的名篇美文數不勝數,這就為農村學生的閱讀情感消除了曠遠的陌生,拉近了心靈的距離,農村初中生容易將其自身的體驗、自身的情感投射在文本之中,進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與隱藏在書中的作者形成心靈交流,產生情感共振和審美情感。教師善于抓住這些情感共振產生的“火花”,總能鉆“文”取“火”,炊煙裊裊。例如,學習《昆蟲記》,作者法布爾不顧危險捕捉黃蜂、被黃蜂刺傷等片段,無疑是點燃閱讀情感的“火”,生活在農村的初中生誰沒有捕捉過黃蜂?誰沒有被黃蜂蜇過?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后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哲學家一般的思維,美術家一般的眼光,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將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融于一爐,以人性關注蟲性,又用蟲性反觀社會人生,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独ハx記》中真切的農村生活圖景,睿智和美妙蕩滌,怎不令到農村初中生熱切地觀照自身、反思自身?
二、巧借名著睿智,開鑿鄉村特色“活水”
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迸nD說的“巨人”就是書,就是名篇名著。我們閱讀一篇優美的文章或一部出名的著作,便是在與一顆睿智的頭腦進行思維的碰撞,甚至是與許許多多睿智的頭腦進行思維的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升華我們的智慧,提升了我們的能力。教師在引導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時,可以巧借名著睿智,開鑿出具有濃郁鄉村特色的源源“活水”:
“活水”1:平凡醞釀偉大,愛家更待美家
閱讀名著要學會聯系生活中的相似相反現象,進而對生活的理解。農村那閉塞、落后、貧窮的生活不能為農村初中生所理解,他們覺得生活在農村沒有幸福感,希望將來能走出農村。這是何等的可悲啊。為此,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引導農村初中生閱讀反映農村人改造農村、振興家園的農村題材作品,培養他們熱愛家園的情感,指引他們認識農村、理解農村,樹立堅守家園、振興家園的理想,增加他們作為農村學生的幸福感。例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的重點人物孫少安,他只上完了高小,雖然以第三名的成績考上了縣初中,由于家境困難不得不放棄學業,從十三歲開始就幫父親撐起整個家庭的重擔。他的內心不同于一般的農民,有一定文化意識,在農村里敢干能干,在不同的時代也能夠適應社會,不斷地為家庭開創更好的發展,從擴大豬飼料地,到試行社員分組,乃至到后來的開辦磚廠。孫少安默默地為著自己的家人,為著自己的理想,堅守奮斗在農村的道路上,在農村揮灑著汗水,在農村書寫著堅毅,最后他憑自己勇氣和氣魄取得了成就。農村初中生閱讀到這樣的情節和人物,在他們的內心定會掀起層層漣漪,對于農村的理解定會更深一層,建設家鄉、振興家鄉的情感也會自然形成。
“活水”2: 借名著“慧眼”,繪就鄉村意蘊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這是活水清流之功。語文教師在指導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時,要教他們學會背誦、摘抄、圈點勾畫、批注、做讀書筆記等形式閱讀名著、積累知識,借助名著這雙“慧眼”,練就書寫鄉村意蘊神筆。例如,指導農村初中生閱讀柳青《創業史》這篇小說時,教師就要有意引導他們練就“慧眼”——源于鄉村,又高于鄉村。在指導學生閱讀此文時,引導學生把文章中心理描寫精彩的語句圈點勾畫出來,讓學生仔細揣摩、品味,充分積累心理描寫的“源頭活水”,以后在描寫起心理來也就得心應手了。又如,《白洋淀紀事》中優美語句:“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闭Z句中,雖然沒有對水生嫂進行直接描寫,但是優美的意境已經將水生嫂勞動美的形象和純潔的心靈襯托了出來。農村初中生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的人、農村的事比較了解,經過教師這樣一引導,他們自然會想到水生嫂的美是一種生機勃發的勞動美,一種青春煥發的健康美、自然美,這種美是完全區別于只會針線活、女兒紅、涂脂抹粉的美。如此側面的烘托渲染,源于鄉村,而又藝術著鄉村。因此,在引導農村初中生閱讀名著的時候,教師尤其要教會學生具備名著的“慧眼”,善于發現鄉村的趣味趣事,取材于鄉村,又要寫意于鄉村。
“活水”3:憨厚里流淚,淳樸中崇高
名著閱讀需要感性,但是一味感性,很難真正理解作品,更需要與理性相結合?,F在的農村初中生在看名著時與鄉村的老太太看悲劇沒有什么區別:讀《水滸傳》,只知道為林沖抱打不平,為英雄好漢招安后無為的犧牲而痛哭;讀《駱駝祥子》,只會為祥子的悲慘命運淚流滿面……這時,教師就要像黑夜中的明燈,引領學生走出模糊的、不明確的黑洞,指導學生進行理性的思考,將學生個人尚且微弱的思維閃光,加以理性的火種,讓它真正熊熊地燎燃起來。比如,學生讀完《水滸傳》后,讓學生思考林沖的悲劇是如何產生的?林沖為什么不可以像今天的人們那樣上訪呢?其悲劇的根源是什么呢?學生讀完《駱駝祥子》后,讓學生討論“祥子的生活態度算是積極了,為什么還是有這樣悲慘的命運呢?悲劇能避免嗎?”完全可以想象,當鄉村固有的憨厚遇上理性,他們的流淚必然是深刻的、雋永的。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討源?!泵喿x過程是讀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過程,是探索人生、探索心靈的過程,更是美好的人格的塑造過程。閱讀名著就是在與他人進行人格的溝通,與他人的人格相碰撞、相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一種精神境界。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道德、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比如,從《紅星照耀中國》中可以讓農村初中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和紅軍的軍事策略;從閱讀《簡·愛》中,讓農村初中生明白了面對命運并不友好的安排,要繼續用信心、有勇氣活下去,不向命運低頭,勇敢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通過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農村初中生懂得,即使再度陷入艱難困苦的絕境中,也要堅強意志和堅定不移地堅守本心,始終保持對知識求知若渴的態度,對國家敢于犧牲奉獻的精神品質等。
理性的憨厚之淚是深刻雋永的,我們相信,千百年積淀下來的淳樸,一旦遇見名著人格的熏陶,同樣會變得崇高。
名著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農村語文教師應該把握新時期農村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具體的教與學的情境,以養成與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為著眼點,對名著進行整體化系統化梳理,發揮語文學科天然優勢、落實鑄魂育人精神使命的實踐。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