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怡
【摘要】在“雙減”背景下,引起了人們對美育的熱議。我們究竟該給學生什么樣的藝術教育?美育教育又該如何有效傳承與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基礎美術教育工作者,如何根據學校的實情及特點,構建科學的美育校本課程體系,發揮美育校本課程的育人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民間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是在美術新課程理論研究的動力和課程改革實踐的需要中產生的。本人通過主持市級課題“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研究”的研究實踐, 認為中國優秀民間美術是學校開展美育活動的重要資源,也是學校教育與當地自然和文化相聯系的切入點,是最有價值的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的教育資源。
【關鍵詞】美育;思考;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民間美術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20年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深化學校美育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不僅要“開足開齊美育課”(第八條),更要“統籌整合各方資源”[1](第十五條),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優秀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為代表的中國優秀民間藝術蘊含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民族智慧與人文關懷,傳遞著隸屬于地域與民族的精神魂魄,能夠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文化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是學校美育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在肯定優秀民間藝術具有重要美育價值的基礎上,對民間藝術融入學校美育活動進行深入調研與觀察。從民間美術的角度審視小學美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狀況,民間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能夠為美育工作的小學美術教學的深化發展提供重要參考與實踐邏輯支撐。
二、民間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在美育中的意義
民間美術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氣魄和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反映著人民群眾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解。它內容豐富、直觀、易懂,易為普通人所能理解接受,是樸素現實的美術教材。民間美術是人類最早的審美想象,它原始的質樸美非常符合對少年兒童審美的啟蒙,它易認識、易動手,有裝飾味、有情趣,符合當今小學生講求個性的心理,也符合他們活潑跳躍的欣賞角度,符合他們由單純到復雜的認識過程。把它與富有藝術創造力的小學美術教育融為一體,發揮學校教育在文化傳承方面的優勢,將民間美術引入到小學美術校本課程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民間美術的藝術魅力,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美術的傳承與運用具有積極的意義。
民間美術的民族的審美習慣正是我們素質教育的最佳素材,也是現階段小學美術課由淺入深的啟蒙教材。它在教學方面的吸引力也正是我們這些教師解決目前教與學、教與做,激發學生能動性的落腳點。將傳統的、單一的知識型的課程教學向生活化、問題化轉變,便于啟發式、研究性美術教學的開展,一定程度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民間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路徑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三級課程管理體系, 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其中, 學校課程是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這為民間美術作為多樣化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也成為小學生接受民間藝術教育的最佳切入點。現就《意見》所提出的導向性意見,就民間美術校本課程如何開發、運用,有以下相關路徑可供參考。
(一)引導學生對民間美術資源進行欣賞
我國的民間美術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欣賞實物,是最有價值的藝術欣賞博物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之中,對學生講解這些民間美術優秀作品的同時,應該引導學生怎么去欣賞和理解這些優秀的民間美術作品,使得他們能夠發掘自身的審美觀和欣賞能力。例如,在學習了解一種民間美術時, 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絡、相關書籍等途徑充分挖掘其民間美術作品的歷史、人文、藝術等知識,讓學生在課前準備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在課上解釋歷史上一些民間藝術家最好的作品,重點要說明這些藝術家是通過自己的創造力和審美觀點而創作出這樣優秀的作品,讓學生能夠理解創造力和審美觀點的重要性。
學生在學習、體驗民間美術的過程中,可以受到民間美術家豐富、深遠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了解廣大民間藝術家的情感及藝術價值觀,可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認識人類社會的豐富性,認識民間美術表現的多樣性。這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認識藝術、發現藝術和動手動腦的藝術創作習慣及克服困難的勇氣。如在民間美術教學案列《年畫》里,讓孩子通過對“年畫”的學習,認知我國歷史名城蘇州,物產豐富,文化茂盛,手工藝美冠天下,名家輩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教學文化底蘊豐厚,年畫,深受其影響。明代時,出現了木刻年畫,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塢一帶作坊達50多家,盛極一時,作品不但遠播海內外,還對日本“浮世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太平天國時,山塘街一帶毀于戰火,年畫紛紛遷至桃花塢一帶,遂以桃花塢年畫命名之。隨著國外石印年畫向我國的傾銷,桃花塢年畫深受威脅,歷經坎坷,幾起幾落。解放后,桃花塢的年畫重獲新生,成立了年畫社,新社址在蘇州觀前街宮巷藝石齋內。桃花塢年畫的文化內涵及獨特的制作方法獨樹一幟。從而用身邊的藝術來教學,使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產生情感,擺脫以往教學中空洞的內容和思想品德與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在欣賞民間美術作品的同時會擴寬到歷史、人文、藝術等知識面。
(二)充分利用當地的民間美術資源
中國有著比任何國家都豐富而獨特的民間藝術寶藏,民間藝術變化萬千,風格多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甚至于說起繡球就象征著靖西,說起織錦就象征著云南,說起花饃就象征著陜西,等等。這一種種民間資源,象征著一個當地的民族文化,傳承出當地的地方特色。進入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民間美術資源,如果僅僅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個民間美術資源的存在,并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需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根據各地的民間美術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民間美術資源,邀請一些本地民間美術藝術家來學校進行指導和教學演示,或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一些民間美術資源基地和集中地區。這些舉措會使學生在最大程度上受到美術的影響,這些影響是在書本中無法達到的。
我市是硯都——肇慶,我們的端硯在中國名硯中排行第一。弘揚端硯文化,培養學生進一步淺識到端硯藝術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一朵亮麗的奇葩和中國文房四寶的瑰寶!民間美術的課程內容開發責無旁貸,如在民間美術教學案列《端硯》系列課程里,首先通過誠邀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當代嶺南文化名家50人之一、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黎鏗大師進校園傳授端溪石硯的悠久歷史,介紹端硯的手工藝術及其欣賞和使用的藝術價值等傳承端硯文化。同時,倡議家長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到市端硯博物館參觀,親身體驗端硯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回校后,運用“拓片”方式將端硯上的紋理拓在紙上成品裝裱。讓學生通過撲墨、擦墨等拓法,感受已有1000 多年的歷史拓印技術的魅力,并了解拓片傳世的重要意義。從而使當地歷代傳承下來的優秀民間美術與美術課堂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多渠道地體驗學習樂趣時逐漸體會認識民族藝術的價值,更能通過探索活動,主動地在生活中發揮傳承、保護和發展民間美術的作用,實現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活態傳承。
(三)鼓勵學生勇于嘗試民間藝術
民間美術種類繁多,如扎染、皮影、編織、粵繡、剪紙面塑、石灣公仔等享譽全國。在民間美術課程開發研究時, 教師應該重視小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不僅能夠欣賞美、感悟美,更能夠傳遞美、創造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民間藝術創作,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這里,我重點探索一種傳統民間工藝——扎染。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染色工藝,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折疊捆扎,或縫絞包綁,然后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捆扎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其中針扎用線縫制而成,可以形成較為細膩的圖案;捆扎則是用線繩緊系,在染制的過程中可出現對比強烈的紋樣。由于扎染作品捆扎的方式與染色的深淺不一樣,最后所呈現出變化多樣、風格獨特的作品,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使學生在創作中自由表達情感, 感受制作過程中帶來的輕松、愉快、情趣的氛圍,從作品的制作中獲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釋放緊張和消極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調節心理狀態,促進心身健康,形成良好的心身狀態,使學生懂得愛自然、愛社會、愛生活、愛自己,形成健康人生。
四、反思:民間美術課程開發研究美育的價值歸向
民間美術是來自于勞動人民最鮮活、最具 生活氣息的藝術樣態,對民間美術的認識、理解、體驗與表現得以讓學生站在數千年民族文化血脈的基礎之上,回歸人類之“本”、回歸文化之“根”、回歸生活之“真”。站在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新”起點上,民間美術所堅守的美學精神與學校美育所面臨的多元困境指向了相同的價值歸向,那也是美育最終目的,即“人”的全面而均衡發展。就小學來講,學生的審美方式與價值取向如何在美育中得到重視與認可是下一階段學校美育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