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翠芬
【摘要】本文從小學高年級微型活動課程的內涵入手,結合微型活動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詳細闡述在微型活動課中采用的基于“做中學,學中做——活動實踐”教學策略的過程,以及在評價過程中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實施方法。
【關鍵詞】微型活動課;微課;翻轉課堂;驅動教學;多元評價方式
小學高年級微型活動課程旨在從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認知及動手能力出發,讓學生通過實際勞動操作與勞動意識教育,增強生活實踐與創造意識,培養綜合素質與知識運用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小學高年級的微型活動課程的重點體現在“微型活動實踐”,課程的教學策略從課程內涵、培養目標出發,采用不同于傳統的講授型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成長。
一、微型活動課程的內涵 ——“短、小、精、悍”
微型活動課程是一個有控制的實習系統,是一個為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簡化了的、細分的教學。其特點:從內容上來說少,一般只安排一個知識點的講授;從教學過程來說,它不在乎教學環節的完整性,但整體上仍包括:引入課題,內容講授和總結三個步驟,是一堂完整課教學過程的濃縮精煉。微型活動課程雖小,但強調“短、小、精、悍”。
二、微型活動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
微型活動課程,通過一系列的微型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通過與教師一起活動探究的實踐過程,為學生養成社會責任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度奠定基礎。
1.培養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在仿中學,在學中創,在實踐的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在研究中探索新的知識。
2.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會合作、尊重和欣賞他人的勞動,為共同目標的實現而團結互助的意識與態度。
3.培養勞動實踐的能力:通過觸摸生活、探究學習和親身實踐,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獲取初步的烹飪知識和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初步的勞動意識和基本的烹飪技能。
4.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掌握觀察方法及正確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從多視角提出問題,并比較恰當的解決問題。
三、采用靈活多變的“做中學,學中做” 活動實踐教學策略
區別于傳統的小學課堂教學,微型活動課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系列實踐活動的學習,通過在做實踐任務中學習,在學習中做。在教學策略上采用靈活多變“做中學,學中做——活動實踐”教學策略。
1.設計課前、課中、課后教學環節
從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角度出發,針對課前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自主測驗等內容設計課前教學環節,做好資源的準備;課堂重點完成學生成果展示、討論與交流,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課后以答疑、測試與評價內容為重點形成閉環式教學環節。
2.“實踐性——全程實境”教學策略
從小學高年級實際出發,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建立以實踐任務為載體、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力培養的真實環境,學生在模擬的真實環境中,角色投入更充分,在實踐中成就感更強。
3.任務驅動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創設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實際學習場景,引導學生帶著“任務”進入課堂,使學習更加形象化。激發學生的想象,喚起學生原有認知,使學生利用已知知識與經驗去消化或適應所學的新知識,發展自身能力。
(2)確定任務:在創設的真實情境下,選擇一個與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實踐操作任務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解決的實際問題。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以問題為線索,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進行解決。學生之間在討論和交流過程中,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集,互補以及修正,共同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案。
4.“微課——翻轉課堂”開放式教學策略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即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將回答、提問及思考等活動納入課堂教學流程中,以此展開授課,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形成深入理解。
以我校的“小學高年級美食制作微型活動課程”為例:
(1)課前,錄制短小精煉的美食制作教學視頻,供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掌握的知識進行及時反饋,教師掌握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產生的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指導。
(2)課上,圍繞教學目標,教師也會展示相關問題的發生、發展以及相互關系,再讓學生自己進行歸納整理。進行小組任務考核,讓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教師帶領學生,將“實踐性”課堂落到實處。強化學生合作意識和課堂意識的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效率。
5.體驗式教學策略
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進行各種形式的全新體驗,獲得生活經驗與成功感。使學生的生活能力獲得充分的發展。總的來說,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一些烹飪的技巧,學會使用烹飪工具。
四、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教師的評價在小學教育教學中十分重要,評價不但是要從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效果整體性考慮,還要在各個學習環節中呈現,這樣才能夠實現多元化評價。
1.評價內容:評價內容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實踐能力、觀察能力、態度與表現,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小組合作、創新、進取等行為、情感的表現;盡最大能力爭取學校質量保障運行的有效度。
2.評價方式:教學評價要以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為最終目標,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取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能做到的就是關注學生學習態度,重視對學生能力整體發展的評價。評價方式多元化、多樣化。關注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重視學生多元化能力的培養。
3.評價實施: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特長,又要發揮評價體系的診斷、反饋和激勵功能。教師根據學生的成績和評論進行定性評價。運用定性還是定量評價,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在潛在領域中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曾文雄.任務教學法研究及在中國的應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5(1):36-41.
[2]高佳樂.淺析微課程支撐下的翻轉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0):93-94.
[3]方虹.新課程評價方式的實施體會[J].山西體育科技,2004, 24(2):47-48.
[4]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