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玲
摘要:閱讀是幫助學生積累生活常識、認讀常用文字、培養語言能力,以及拓寬眼界的重要途徑。伴隨著學生的成長,閱讀能力也有所進步。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教學策略,提出了合理化的改進建議和應對方案,更加強調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以及閱讀方法的共享,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文本細讀
一、推敲字句,細讀文本感受語言的奧妙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側重點放在了解文章大意上,對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道德品行等教育有所欠缺。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的組合可以產生千變萬化的意義,能夠選入課本的,或者被列為名著的,其在語言的運用、文字的表達方面也必然有所長。教師可以利用文本細讀的方式,對閱讀資料的內容進行細致的推敲,這對幫助學生認識、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規律,把握語言文化的奧妙有很好的效果。在推敲字句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做一些示范性閱讀,幫助學生掌握文本細讀的竅門。
如在教學《山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白云生處有人家”這一句來細細品味。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白云生處會有人家?難道有人的家會安在白云漂浮的空中嗎?”顯然,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學生生活認知的。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嘗試畫出幾朵白云,然后問學生:“怎么樣才能讓人們住的房子跟白云相接呢?怎么才能讓房子和白云做鄰居呢?”有的學生想到,必須讓房子搭建在非常高的地方,高到可以接觸到白云。于是很自然地,教師畫出了一座高山,在山上畫出了一棟小房子。這樣一來,云彩和房屋就處于一個相同的高度,這個情景在無形中和詩歌的意境契合在一起。通過這樣的斟酌品味,學生會意識到,原來“白云生處有人家”這看似不可思議的句子,其實描述的正是實實在在的山中景色,是對真實場景環境的一種合理描述。
二、有感情誦讀,在細讀文本中催發真情實感
在文本細讀中,學生不應該只關注字詞使用和文章構思之精妙,還要深刻地感悟和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而不是空洞乏味的閱讀。因為每一份優秀的閱讀資料都蘊含著飽滿的人文精神和情感,都是作者情感的表達。
如在閱讀《狼牙山五壯士》時,為了讓學生受到觸動,教師可以播放一些革命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視頻片段。通過這些片段,可以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對革命戰爭的慘烈、革命戰士的英勇、斗爭的艱難等有了更加深刻真切的感觸。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文中描寫革命戰士英勇就義的句段,學生的體會就能更加深刻,也為愛國主義教育做好了鋪墊。
三、問題導向,深挖文本內涵提高思想認識
基于深化閱讀教學體驗的考慮,教師在文本細讀中會特意安排一些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而不是簡單地對字面意思進行閱讀品味。
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從諸葛亮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中,你們能感悟到哪些道理,受到什么樣的啟迪?”這個問題具有開放性,并不是直接從文本中能找到答案,學生要分析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形象和個性,并思考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起因發展,最后對整個故事和人物細節做出評價。
四、結語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對文本細讀的教學方式可能難以適應。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教育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細讀文本的有利條件和良好氛圍,讓學生在細讀文本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獲得寶貴文化和珍貴思想的熏陶。隨著文本細讀活動的持續開展,語文課堂一定能更加異彩紛呈。
參考文獻:
[1]王洋.簡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9).
[2]郭玉紅.強化文本細讀,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中國高新區,2017(14).
[3]周朝陽.文本細讀,催生教學智慧——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思考[J].教育科研論壇,2010(7).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官田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