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磊
(哈爾濱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6)
生命是人最寶貴的東西,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載體。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也是正確的認識生命價值、探索生命意義的重要階段。然而,近些年我國高校大學生殺人、自殺事件頻發,這不僅充分暴露大學生對生命責任感認識的欠缺和對生命價值感的迷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大學敬畏生命意識缺失的嚴重性。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因此,強化和引導大學生敬畏生命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敬畏生命,既表達對生命的一種崇敬態度,又體現對生命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懼怕,敬畏生命意識就是把敬重生命、關愛生命作為人與社會關系中存在價值評判原則,作為處理人與社會、自然關系的基本立場和觀點。作為生命教育的核心,敬畏生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首先,生命本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類應對生命有敬畏之心。當今社會,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盛行,嚴重影響大學生對生命的正確認知。故生命教育應以敬畏生命為引導,培養大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其次,生命與社會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生命,以及各種形式存在的生命。生命教育以敬畏生命為指導,既可以幫助大學生認識和了解生命的過程,又可促進學生形成責任意識。最后,生命是一個輪回,有生就有死,正確認識死亡才會理解生命的意義,生命教育以敬畏生命為指導,可以扭轉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錯誤的態度,使其積極面對人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古有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也”,對身體的保護不僅是出于孝道的傳統美德,更是對生命的敬畏,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夠肯定自身生命現象,尊重生命,然而對生命的保護意識和能力仍然欠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大學生尚未走向社會,思想單純、邏輯簡單,缺乏社會經驗,不容易識別一些騙局或謊言。其次,大學生心理不成熟,溝通交流欠缺,喜歡特立獨行,一旦遇到挫折或困境,就會消極對待,要么做出極端的行為傷人傷己,要么沉溺于網絡中尋求心理寄托。最后,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學生都沒有系統地學習如何提高自身生命保護意識,如何積極應對生命險情。
人的生命是有價值的生命,價值是人生存的基礎和前提,人是社會性的高級動物,所以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但從調查結果中發現,在這個復雜的社會大環境下,很大學生深受多元化文化和虛擬網絡的影響,將物質財富作為了人生追求目標,忽視了人自身的生命價值,當突如其來的變故而無法實現其追求目標時,大學生就會迷失方向,消極看待個人價值[1]。2002年2月底,清華大學學生傷熊案震令人震驚的同時,也引起生命教育的思考。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屢屢發生,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大學生對生命的抗挫折能力有所欠缺,這些挫折不僅包括物質上的,還包括精神上的。2001年12月,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因學業壓力過大墜樓;2018年6月,河北保定一大學生因經濟不堪重負自殺等等[2],這些行為的背后都是對生命的褻瀆,對生命價值認識的缺失,挫折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存在且無法避免的。只有面對的挫折與坎坷越多,適應逆境能力就越強,人生的發展才會越來越高。由于大學生命教育缺乏,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無法選擇有效的處理方式,既不愿意與他人分享,又無法自我消化,當負面情緒達到極限時,就容易做出極端行為。然而,事物均具有兩面性,部分大學生既沒有看到事物積極的方面,也沒有認識到生命的美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都發生巨大變化,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然而,在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學生的心靈和思想很容易被物質方面所腐朽,泯滅了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將金錢利益作為衡量事物的標準,一旦在急功近利的利益中無法自拔時,大學生的心理就會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喪失了生命的尊嚴和生存的價值。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進程的加速,大學生也容易受到多元化文化思想和虛擬化網絡的沖擊,如影視、自媒體中對生命冷漠的情緒大肆渲染,都在不同程度上潛移默化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加之4G網絡的全覆蓋,大學時能隨心所欲地暢游虛擬網絡,但對于網絡中的精華和糟粕不懂得分辨,易在網絡中尋找鼓勵與安慰,與消極的思想產生共鳴,逐漸形成扭曲的生命觀念。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和發展的第一所學校,父母言傳身教,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性格、生活態度以及生命觀念都有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多誤區,不合理的教育觀念導致大學生對生命觀念的認識發生偏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家庭教育觀念不當,在競爭日益激勵與殘酷的當今社會,大多數家長花重金為孩子的教育投資,只為他們在未來獲得一份高收入、體面的工作,或者擁有較好的社會地位,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精神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失衡必然導致大學生未來生活、工作的價值觀趨向功利化,對生命的本質缺少足夠的認識和敬畏。其二,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當今社會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溺愛中長大的孩子缺乏尊老愛幼的美德,缺少團隊協作的能力,對人冷漠,處事極端,一旦突發情況,容易做出可怕的行為。如2010年的藥家鑫案,敬畏生命意識的缺失是他們走向極端的重要原因,同時也給家庭教育方式敲響了警鐘。其三,家庭環境氛圍不好,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到,敬畏生命意識缺失的學生多來自于離異、留守、單親、再組建家庭,復雜的家庭對孩子的心理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感受不到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就缺乏,生活的幸福和樂趣就體會不到,對生活缺乏熱情就是對生命的冷漠。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生命教育已經被納入教育長期發展的規劃綱要中,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和推廣度還不夠,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生命教育大多是通過思想政治課程進行教學,往往被一筆帶過,鮮少有大學院校會將生命教育作為教育體制中的一部分,也間接導致生命意識的培養極其缺乏。其二,受部分教育工作者認識的狹隘性影響,生命教育往往被認為屬于生物醫學、倫理學等學科內容,選擇性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生命教育相脫節。其三,在大學幾乎沒有正式建立生命教育專門的講座或課程,沒有專一的教材,對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缺乏有效的操作性質。因沒有教育體系的支撐,易使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存在觀念上的誤區。綜上所述,高校對生命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是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失主要原因之一。
敬畏生命觀的本質就是敬重生命存在的意義,珍惜生命、熱愛生命,馬克思曾說過,全部人類的歷史都是以有生命的個體存在為前提,沒有生命,就沒有社會,更何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生命對于每個個體僅有一次,所以要珍惜生命,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逐步培養珍惜生命意識,遇到挫折、失敗時,不能隨便踐踏生命。面對困境,只有生命的存在,才會有機會享受困境后的陽光,同時,珍惜自身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生命,珍惜一切以生命形式存在的個體,只有具備珍惜生命的意識,才不會對自己、他人的生命產生冷酷的態度。加強學生的生命教育,需要校內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組織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感受生活苦難,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組織大學生到勞教所、戒毒所、監獄等犯罪關押場所,幫助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維護生命尊嚴。
生命存在于社會之中,生命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社會,大學生生命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離不開大學生生存成長的社會環境,因此,優化社會環境,使大學生在充滿和諧、友愛的社會環境中點燃青春的火炬、放飛人生的夢想、綻放絢麗多彩的人生。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轉型期,既要保證社會競爭機制的公平公正,充分尊重與保障大學生在就業、擇業中的平等權利,防止大學生走向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的人生誤區,又要營造和諧的人文氛圍,積極倡導和發揚傳統文化精神,增強社會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防止大學生的文化發展低俗化、極端化。此外,要積極優化網絡環境,在各種文化形態、思想觀念聚焦的虛擬網絡中,充分挖掘網絡生命教育的潛能,構建互聯網輿情預警機制,防止網絡負面文化的思想侵蝕。
生命教育是一項復雜的有機系統,構建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是增強大學生生命意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和途徑,也是解決大學生敬畏生命意識缺失最重要的方法。由于生命學科是一個復雜的邏輯體系,故生命教育課程應確保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教育活動,受教者能夠從課程中認識生命、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深刻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并在其基礎上創造生命的價值、拓展生命的意義,目前,我國高校生命教育課程多在思想道德課程中體現,理論體系尚不完善,教育需求與當代大學生生命發展狀態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是非常必要且有意義的。首先,應將生命教育課程納入大學教育之中,形成專有的課程體系,更多地關注學生個人的發展,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生命價值的意義。其次,應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從呼喚生命教育開始,探索神奇的生命科學、感知生命之初的美好,保持對生命最后的尊重,理解生命的意義,形成生命教育課程基礎體系。最后,在展現生命主題系統的基礎課程上,兼顧生命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并在實踐課程維護生命教育課程內外的動態平衡,最終形成多樣性的課程體系[3]。
大學生生命教育要以敬畏生命意識培養為核心,引導大學生珍惜、熱愛生命的同時,激發生命潛能,進而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生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