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葵
(長沙高新技術工程學校 湖南長沙 410000)
中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所以教學生活中,中職院校應該重視向學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應用型人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就是將德育教育和基礎教學工作融合起來,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教育的方方面面。[1]中職院校的英語課程既是培養學生英語素養的地方,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優良陣地,中職院校的英語教學要向學生展示多樣化的世界文化,讓學生在了解外國文化的同時,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吸取人類優秀文化,做精神文明和文化素養兼備的新時代人才。
中職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輸出基地,學校要將立德樹人貫徹到教學的方方面面。課程思政是2004年提出的德育教育方法,是指充分挖掘各學科的思政因素,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實現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同步提升的目標。[2]課程思政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當前已完成從中小學延伸至大學教育的全課參與、全員動員的格局。課程思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向,以培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為重點,打造德育、教學一體化的教育模式,以縱向銜接、橫向貫通、三位一體三個維度整體、科學地將德育融入我國的教育體制中。
在中職學校中,學生主要學習目標是提升專業能力,對德育課程的學習往往不重視,而且中職學校的學生本身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也不高,德育課程本身又不屬于重點考察學科,受功利主義心理的影響,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時比較松懈。[3]上課時,學生不認真聽講,存在在課上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交頭接耳、吃零食等行為,使得德育課程中教師唱獨角戲的現象比較多。而將德育課程與英語教學有效融合,利用英語的趣味性無形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一方面可以豐富課教育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對道德品質的重視,在無形之中提升德育教育的質量。
英語教學除了教學生掌握英語的閱讀表達能力,還包括向學生傳遞優秀的外國文化,外國文化中優秀的道德品質、民族個性都在英語課程中有所滲透。英語教學要讓學生養成高尚的情操和高級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品味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在對比中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英語教學通過優秀的國外文章傳遞世界人民在真善美感情上的共通性。總之,英語教學通過給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學作品,為學生塑造真善美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這與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有重合的地方。[4]所以,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既可以加強英語素養,又幫助學生提升品德素質。
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下,中職英語教學與德育教學的滲透要與時代精神同步,幫助學生培養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認同感、對祖國文化的自信感,幫助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養成健康的人格。總的來說,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一面是向學生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展示外國的優秀文化,另一方面也是要通過不同文化的對比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文化沖擊作為當前人們面臨的意識形態方面的重要問題,對學生方方面面的思想都產生了影響。當前,學生熱衷于過外國節日,傳統文化節日收到了不小的沖擊,中職英語肩負著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的責任,課程中有大量有關中外文化對比的作品,英語教師應該抓住機會,給學生滲透中外文化差異,深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理想與信念貫穿于一個人成長的始終,是支撐人前進的動力。中外文學作品中有數不清的勵志作品,傳遞正能量是文學作品的重要功能之一。當前,學生的學習壓力日益增加,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究其原因,是學生的理想信念過于脆弱,支撐不起生活中的挫折磨難。而英語教學中,有大量幫助學生塑造理想信念的機會。在英語學習中,學生通過世界各族人民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故事,汲取精神養分,學習主人公的精神,為自身打造堅硬的鎧甲。中職學生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任務,是祖國的希望,英語教學必須要重視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幫助學生樹立宏偉的人生目標,從而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中職階段是學生成長發育的關鍵年齡段,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學家將青春期稱為“最不穩定的時期”,也稱為“教育的第二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做事沖動、思想簡單,思想和行為具有反復性,時而成熟,時而偏執。人格素養作為思政教育的基礎內容,對于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成為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具有重要意義。這也說明在一時期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英語教學從外國文化入手,汲取世界人民在人格素養上的共通性塑造學生的人格,這與德育教育是重合的。因此,英語教師要從英語學科特點入手,抓住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機會,幫助學生發展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英語是以外國語言和文化為基礎,用外國優秀文化傳遞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中職英語教學要提高學生英語表達能力,讓學生認識、理解多樣化的世界文化,幫助學生吸取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格境界。在英語學習中,學生獲得人類基本的精神教育,養成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的品格。
課程思政視域下英語教學的需要明確培養目標,做好頂層設計。英語教師應基于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理念,明確指出英語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哪方面的品德素質,然后根據培養目標選取合適的文學作品。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只是讓學生閱讀一些優秀的外國文章,掌握一些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英語教學更重要的目標是讓學生欣賞作品中傳遞的情感。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帶給人正能量,中職英語課程要在“立德樹人”的德育觀念下,明確具體的德育目標,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讓學生養成各種美好的道德品質。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學作品具有強烈感染力、穿透力,中職英語教材中選取的文章更是從浩瀚的文學作品中篩選出的經典文章,教學要挖掘英文作品中的普適價值觀,將中職英語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德育需求相匹配。教學要以責任、情感教育為切入點,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內容,貫徹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譬如我們考試時曾選了一篇這樣的閱讀文章“How I Found My Voice”,引導學生討論“我”是如何從一個因口吃而膽小怯懦,不敢在公眾面前講話的孩子成長為一名小有名氣的優秀配音演員和播音員,心態又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基于課程思政的中職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將知識背后傳遞的普世性的價值觀滲透給學生,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培養德育素質,在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素養的同時,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養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樂觀的心態,要讓他們肩負起復興中國夢的責任。
課程思政下,各個課程的教師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德育精神和德育教學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揚優秀的職業素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知行并重,德業兼修,在言行上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樹立宏偉的人生目標,培養學生擔當民族復興偉大責任的勇氣和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言明了教師言傳身教的力量,教育的力量不只在于知識的傳遞,更在于教育者對學生在精神和行為習慣方面的滲透和影響。這要求授課教師一方面加強專業修養,另一方面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指導,發揚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在教學中將英語學科的知識性、審美性、人文性有機統一,關注學生思想,聚焦時代熱點,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核心,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正面指導、潛移默化等形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英語教學在不斷改革和創新,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意義。中職英語教師也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中,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積極滲透思想教育。教師還應該重視智能化教育方式,運用數字媒體、互聯網資源,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對英語和德育課程的抵觸心理,拉近師生距離,讓中職英語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滋潤學生的心靈。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軟實力,課程思政背景下,學校可以加強校園內化對思政教育的滲透,積極開展課外拓展活動,舉行例如主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通過這些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滲透優秀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向先進人物學習,傳播正能量精神,引導學生挖掘英語作品中的普世價值觀,幫助學生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效融合,提高英語課程的德育作用,培養當代青少年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育人先育德,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的本質,課程思政導向下的中職英語教師要針對英語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還要創新授課方式,提高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