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宿遷學院 江蘇宿遷 223800)
高校法學專業承擔著培養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的艱巨任務,相關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需要也極為迫切。法理學作為法學專業本科學生的基礎課程,具有教授學生系統法學方法論、訓練法律思維方法、提升學生法律職業道德和素養、塑造學生的法律人格等多種功能。該門課程純理論知識較多,部分內容艱澀難懂,學生接受難度較大,這給課程思政的推進帶來一定困難。
通過全國各高校四年多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情況來看,應將“課程思政”定性為一種新型的課程觀。在這種課程觀的指導之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所以,深刻發掘法理學中的思想政治資源,將其完美融合進專業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實現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是法理學開展課程思政的初衷和最終目的。
法理學一直以來被稱為是有關正義的學說,是對“法應當是什么”以及“正確法”的探討,是一門“法的一般理論”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大量涉及正義、秩序、自由、道德等基本的價值因素,對法治等基本理論的詳細講述,都使得該門課程能夠充分發揮其多方面的德育功能。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法理學課程將通過系統講述法治與民主、德治等的區別、關系,講述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等知識點,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為將來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一分子而奮斗。
法理學課程中關于法的價值、法律方法、法與社會等多個知識點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比如法律與道德關系部分,針對當下一些“見危不救”的現象展開討論,老人跌倒該不該扶?“見危不救”是否應該入刑?為何不能讓法律來規制該屬道德層面的東西?進而讓學生知道“法律是最低層面的道德”,法治社會更加呼喚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助。再比如講述法與自由部分告訴學生,自由是人類的最高價值追求,但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其邊界的,正所謂“法典是人們自由的圣經”。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雖然“正義是張普羅透斯的臉”,但通過法理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正義最低限度的要求,這是人類社會共同或至少是現代社會應該遵守的。比如正義與平等存在起碼的聯系,裁判者起碼的中立等。學生還能掌握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正義與法律的關系以及法律對正義的作用。“法是善良與正義的藝術”,這句話恰好可以通過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來向學生闡釋[1]。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年輕的省屬公辦高校,師資數量較少,年齡層次偏低,課程思政經驗不足,教學團隊在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中遇到了比較多的問題和困難。
自2016年12月我國高校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探索以來,四年多時間各地高校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課程思政教學范例,積累了不少的教學經驗。但法學專業課程特別是法理學課程思政范例較少,且各學科之間學科差異太大,特別是一些優秀的理工學科教學范例,可供法學專業學習的內容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是法學專業的示范課程建設,也多是部門法課程,而法理學因其在法學學科中的特殊地位,也不能過多借鑒其他學科的經驗。
①法理學課程自身特點
法理學在法學專業學科課程中地位特殊,純理論內容多,也更抽象更理性,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要去理解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外,還得記憶大量枯燥的知識點,比如西方法理學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等。學習難度大,學生畏難情緒重。筆者所教授班級曾有一位學生期末考試申請緩考法理學,申請理由是“法理學難度太大,憂心忡忡,夜不能寐,焦慮成疾”。教師在扶額的同時,也很無奈。與難度大不相對稱的是法理學在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中所占比重并不太大,分值遠遠難敵刑法、民法等部門法,大多數學生也不愿投入太多收獲太少,因而更沒有學習激情和動力。
②師資
教師自身對課程思政的正確理解和體會是法理學課程思政順利開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因而師資隊伍的各方面問題也正是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順利開展的主要攔路虎。首先是觀念問題:部分教師未能正確認識法理學課程思政的意義和必要性,在教學改革中存在些許抵觸情緒,認為耽誤了專業課教學時間。甚至認為教書和育人是分開進行的,我教我的專業課,育人是政治輔導員的事。主導思想跑偏,必然不可能真正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往往是應付了事;其次是方法問題:課程思政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從“業精”的角度來評判專業教師已經不夠了。法理學的專業教師都是長期從事法學教學和研究的專業人士,專業知識應對教學毫無問題,但大多數教師缺乏思政教育的經驗和方法,在課程思政開展過程中磕磕碰碰,不得其法者并不在少數。
深入挖掘法理學課程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讓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是法理學課程思政要實現的最高境界。這就要求課程思政要在“三度”上做文章,即政治高度、視野廣度和融入力度。
但由于前文提到的各方面原因,在法理學課堂教學中,思政元素和專業元素未能有機融合,如同糖融入水,真正實現“1+1>2”的效果。部分教學案例生搬硬套社會熱點,與專業內容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牽強附會。部分教師自己知識儲備不夠,談及相關知識不能信手拈來,不僅不能教育學生,反而讓學生反感,連帶專業知識的教學效果都大打折扣。所以教師一定要先在“三度”上理清方向,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上,先做到自己“明道”,再去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
法理學課程思政素材雖不能說是“隨處可見,信手拈來”,但可以挖掘的空間還是相當大的,教學過程中大致可以從法治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核心價值觀)、法律文化教育、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發掘思政因子。
①法治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核心價值觀)
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治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是要讓學生認識并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學課程特別是法理學在傳授法學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忘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因為法理學現有知識結構是在西方法理學的研究基礎上架構起來的,所以教師在講授這些知識的同時,要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西方法治理念的區別詳加介紹。
比如講述法治與德治、人治三者的內涵、關系時,告訴學生所謂依法治國,就是要努力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正確處理好政治和法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法與秩序、法與正義、法與自由、法與人權,這些知識點中都可以挖掘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內容。另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已經走過了七十多年的不平凡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法治建設領域成績斐然,這些成就中的思政素材也是信手拈來。
②法律文化教育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法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法律文化教育首先可以從法制史及中國法律傳統思想文化中找尋素材。比如在法的本質部分,必然涉及“法”字的含義、辭源,教師可以通過分析《說文解字》對“灋”字“氵”“廌”“去”三個構成部分的含義的解釋,讓學生理解古人關于法律這種社會現象的傳統認識,認識傳統文化之美。同時也初步了解古人如何看待德治和法治的關系,對中華法治文明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③法律職業道德教育
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對培養優秀的法學專業人才至關重要,職業道德教育素材尋找應該是伴隨法理學課程教學始終的。榜樣的力量很重要,從老一輩法學家身上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是讓學生很容易接受的教學素材。在講授法律方法中價值判斷時讓學生明白法律的理性離不開符合社會常情常理的價值判斷,作為未來的法律人,不僅要是法律專家,也要是“社會學家”。還有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也是貫穿法理學課程教學始終的,這也是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為中國特色法治建設培養專業的法律人才是法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法律人才的職業素養不是僅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和技能就足夠的。“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其中的“德”,包括高尚的職業倫理道德、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職業信仰等,要具備人性的良知,并能做到理性、客觀和公正。在法理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對學生進行這些方面素養的培養和教育。在制定法理學的教學目標時,要圍繞上述人才培養的目的進行,將法律專業知識的教授與培養馬克思主義的法治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結合起來。在課程德育目標設置上做文章,增強法科生對中國法治道路、法律文化的自信,堅定其投身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決心和理想信念。
不論是法理學專業知識還是思政教育內容的講授過程,都有兩個通病,一是內容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二是重理論輕實踐,忽視學生的動手能力。二者的結合過程中,可通過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等方法將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無縫銜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案例分析是法學教育的傳統教學方法,在課程思政過程中,要在傳統中融入新意,不為分析而分析。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是案例選取要符合課程思政的導向,選取典型、真實、時效性強、針對性強的案例和熱會熱點事件。適當的案例可以讓具體生動化抽象的理論,例如“孫小果案”在講解法的實施、法律程序、法與正義時都可以使用;與“瀘州小三繼承案”相似的2021年的“深圳小三接受遺贈案”則可以在法與道德、法律原則的適用、法的作用等章節展開討論。新鮮的社會熱點事件和案例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放式的案例分析結論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也讓學生更加關注國家、社會,了解中國法治化建設的進程。
二是案例分析的方法,不必局限于公布案例,討論結果,分析法律規則。教師可以首先將學生分組,然后把案例的基本情況和結果告知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結果為基礎運用逆向思維將案例的細節完善。各小組會“描畫”出不同的細節,最合理、最合法的小組獲勝。完善案例的過程,也就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過程。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課程思政教學引導。
此外,還可以開展專題教學法、以思政教學內容整合相關知識點進行專題教學單元,也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效率。還有開放式討論教學法,更適合法理學中一些思辨意味強的內容,可以和自主學習法結合起來使用。課前給學生一個主題,比如法與文化,給一段自學和準備的時間,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體會,其他小組可以發問、展開討論。其中的思政元素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效果必然強過灌輸。
法學專業開展課程思政任重而道遠,法理學課程教師應該結合該門課程和法科學生的特點,從思政元素的尋找入手,重新制定教學目標、革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進行法治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文化教育和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觀、良好的職業倫理素養,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