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 571158)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文件明確規定,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改革"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不能太過分注重講授教學的方法,應該減少課堂上主要由老師講授,學生被動地吸收教學知識的情況,減少講課時間,增加學生自主性的學習空間和時間;積極地探索具有啟發性、討論式和研究式等新的教學方法[1]。在本科教學中,應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自教高1號文件公布以來,國內各大高校都開始了對各類課程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這些課程包括通識教育和大部分專業課程[2]。基于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實踐在各個專業課程上取得了一定效果,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這種教學模式加強了老師和學生的互動討論,激發了學生自主的學習性和創造性,有助于他們的個性發展[3]。
概率論課程是理工科專業的基礎課程,對于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概率論是該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這門課程主要是研究隨機變量及其分布、數字特征、極限定理等內容,注重于培養學生的經典概率思想,用概率的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為后續的課程奠定基礎。該門課程的主要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會計算還要會在實際的生活中去運用所學的概率知識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這門課程例子豐富,所研究的問題大多都來源于實際生活,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靈活,大多數學生對理論部分內容掌握很好,但是從純粹的數學思維轉到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是有一些困難[4]。
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模式之間的融合也變得更加重要。大多數老師認識到,要將多媒體與傳統的教具融合起來進行授課[5]。傳統教學方法大多依靠PPT演示和板書對學生進行講課,雖然可以直接向學生展示知識,但卻對他們的學習、思維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在21世紀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學生們對新事物也越發好奇,他們愛好去嘗試新鮮事物和方式,傳統的被動教學、填鴨教學已經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沒有讓學生體驗到概率論課程的特點,也無法培養出學生自主的學習興趣,更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本文以海南師范大學2017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在概率論課程的實際應用。教學的實際效果證明這種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質量。本文主要從課程組織現狀、課程改革內容、教學改革實踐效果分析等進行闡述。
本次概率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實施對象是海南師范大學2017級數學與應用數學本科生,主要涉及三個教學班共188人。“大班授課”采取三個班集中上理論課,“小班討論”將每個班分成10個小組,每個小組平均6人。課程總課時為55課時,其中大班授課共45課時,小班討論每個小組10課時。學習完每章的內容后會安排一次小組討論課,每次討論課的內容由教師根據本章節所學的內容從實際的問題中去尋找主題,再結合所學的內容進行篩選并確定主題。小班討論的過程組織和引導、學生演講的評價由任課老師負責,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進行團隊合作完成資料查閱、原理和方法的探究、PPT展示和匯報等內容。
課程的考核方法:傳統課程教學的考核主要有三個部分:平時考勤,期末測試和平時作業。本次教學模式的考核主要包含四個部分,除了傳統的三個部分,還增加了小班討論課的成績。以這四個部分的成績作為該門課程的最終成績,其中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50%,小組討論占35%,出勤和平時作業占15%。
基于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方式,概率論課程的教學實踐包括:大班授課和小班分組討論兩個部分。
教學改革實行后,教師按照概率論課程的特征,要有針對性的開展大班的理論教學。教師僅負責對學生的主要基礎理論及知識點進行講授,針對學生的質疑問題及教學目標,要重點分析,扣住困難點點撥,幫助他們的思想向教學目標發展。在大班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概率論的基本理論知識,不應面面俱到地講授,除了講授理論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以外,應著重講授學習知識的方式和途徑。把基礎學習和深入學習的任務交給學生課后完成,從而鼓勵他們自主學習。教師應善于在大課理論教學中提出問題,指出矛盾,激發學生好奇心;強化對基本概念的直觀判斷,突出分析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思考能力,讓學生自行得出結論。雖然有時候學生會得到一些錯誤的結論,老師應對學生做出正確引導,使他們能夠找出錯誤的根源并最終獲得正確的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不能替代,更不能完全抹除學生的思維;對課程設計中的每個例題、習題都要進行精選,例題、習題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精練,選題應當具有啟發性和靈活性,可以觸類旁通。不能為了讓學生應付最終的考試而出例題和習題,而是要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進一步深入了理解和掌握基礎概念,基本理論和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引導他們積極地思考。
小班討論首先要確定每次討論課的題目。根據大班授課的情況,結合課本中的實際例子,教師要以實際應用為背景,選擇問題的過程中要確定將概率論的基礎知識融合在應用中。每次的討論課以5~6個題目為益,在討論課之前將問題發給各個小組。
作為每次討論匯報的基本單位,各個小組要形成一個系統,包含組織、代表發言人等角色。各個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資料查閱、原理方法探究、課題擴展應用等任務,學期結束要確保各個小組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
小班討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準備,第二階段是匯報展示,第三階段是提問與打分。首先在第一階段,教師提前2~3周將討論題目公布給學生,并推薦學生資料的收集方式與需要閱讀的文章,要求學生在課下根據自己的組內分工收集、閱讀、整理材料,完成討論前的準備。第二階段匯報展示,利用小班討論的課時組織學生匯報展示,每個小組派一位學生進行匯報,匯報過程中老師適當的介入,幫助學生進行完整的展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與思考,使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第三個階段提問與打分,在討論課上老師與學生進行提問,匯報小組回答。小組討論的成績由老師根據小組提供的討論報告和各組的匯報情況綜合打分。
概率論課程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具有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形式。本次教學改革實施后,三個班的期末考試卷面及格率分別為:73.02%,72.13%,70.97%;總評及格率分別為:96.83%,100%,96.77%。從考核情況來看,課程考核效果比較理想,卷面及格率和總評及格率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說明學生在新的教學模式下自己認真思考,很好的消化了所學的理論知識。為了了解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的認可情況,課程改革結束后對本次教學對象即2017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三個教學班18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15份,其中男生25名,女生90名。66名學生喜歡數學,45名學生對數學的喜歡程度一般,4名學生不喜歡數學。
關于概率論課程大班授課的效果的問題,115名同學中有15.65%的學生認為大班授課的效果好,40.87%的學生認為大班授課效果一般,有43.48%的學生認為大班授課效果不好。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學生不喜歡大班授課的模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本次大班授課人數較多,由于教室的限制導致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后排的學生反映聽不清看不清,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是學生對傳統課程的固定思維根深蒂固,使得我們教改實施后的大班授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對于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可以改進教室的設施,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大班授課的人數。另外也更要注重激發學生對理論的學習興趣。
關于概率論課程小班討論的效果,57.39%的學生認為小班討論的效果好,38.26%的學生認為小班討論的效果一般,只有4.35%的學生認為小班討論的效果不好。這項調查結果證明了新的教學模式確實能夠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
傳統教學模式和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之間學生們的偏好情況,58.26%的學生更接受傳統教學模式,41.74%的學生更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在于從小學到高中以來,學生都是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去改變這樣的現狀。并且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在小班討論階段付出更多時間來理解所學知識,應對老師和同學的提問,這些都會讓一些學生有抵觸心理。但也有近一半學生更接受新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更應該堅持新的教學模式,讓更多學生接受新的教學模式,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增加他們自主的學習興趣。
關于小班討論課是否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理解的調查結果中,79.13%的學生認為小班討論有助于加深知識點的理解,20.87%的學生認為小班討論不利于對知識點的理解。從結果顯示可以看出,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加深學生理解知識點,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合調查結果分析,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單向式灌輸的教學模式。與之相比,新的教學更注重提高學生的表達、自學和與同學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傳統教學模式向新的教學模式的轉變,不是簡簡單單的依靠縮減班級規模就可以的,新的教學模式不僅對教師的基本教學能力有要求,還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知識層面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同時也反映了學生們思想里傳統教學模式的根深蒂固,也揭示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堅持,一點一點的將學生的傳統思維轉化過來。但總之而言,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教學模式在概率論課程的改革實踐上取得了不錯的結果,有助于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知識點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改革絕對不是一件可以一舉成功的事情,需要長久持續不斷的堅持下去。概率論的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也是一樣。時代在不斷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在不斷改變,教學模式也當隨之不斷改變。要想改變學生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需要長期堅持的動態施行課程教學改革,這樣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