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娟
(渝中區鵝嶺小學 重慶 400014)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所以,每次上課,都努力為學生創設實實在在的生活場景,讓他們置身其中學習與同伴交流來往,體驗創造、協作、彼此尊重的快樂。
執教綜合實踐活動課六年級下冊主題活動六“創意制作——百變報紙”的第二課“百變報紙的創意制作”,出現兩個問題:
1.創意制作的主題完全來自學生。學生因小組設計主題一時半會兒統一不起來,花時過多,影響制作,基本出不了作品。
2.創意制作的主題來自老師的提示。學生分組合作,作品呈現,但沒有自己的創意,就是模仿制作。
1.“教學相長”“課堂共生”理念支撐。課堂上,老師和學生應該相互依賴、彼此信任,實現共同的生長。課堂上只有“讓學習深度進行”,思維共振、思想共鳴,師生才能實現真正的成長。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導論”理論支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以自主探究和合作式的學習方式為主;少做集體培訓式的指導活動;把握好指導的度,切忌包辦。
第一次試講后的問題:學生自主創意猶豫不決,造型拿不主意,設計方案用時長;方法運用不熟練,原生態的報紙變形制作費時又粗糙,作品無法于當堂課呈現。
課堂出現的問題,來源于老師解讀教材時對內容的難易把握不夠,造成教學起點不合適;學情分析不全面,缺乏換位思考,沒有充分操作找尋實踐過程容易發生的問題;教得多,講得細,沒有體現思維訓練和能力提升;評價沒有關注指導性、針對性,有些泛泛而談。
于是,糾結焦慮。
族長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但終究是沒有再說什么。在與神的溝通方面,天葬師有著絕對的權威,他做出的決定,沒人能夠阻止,族長也不例外。
反反復復修改設計,又一次次推翻。掙扎,徘徊。教學內容怎么取舍、整合?教學組織怎么引導、啟發,才能實現任務的落實,而又不局限學生的創新?每一個班的學生學情不一樣,怎么讓教學活動理想開展?
恰逢此時,參加“渝中區義務教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行動”學科工作坊學習。
“清楚執教的課程!”
“厘清師生的關系!”
一語驚醒夢中人。
趕緊學習,補課。
實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非學科性的,它超越了嚴密的學科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界限,是一門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問題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的課程。
總目標:通過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幫助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提高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意義: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應用學科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實際上就是把舊知識和已有技能應用于新情境,就是把舊情境中的舊知識和已有技能進行重組和改造,從而促進不同知識的融會貫通和技能的改進、提高?!?/p>
教學相長,課堂共生。課堂上,老師和學生應該相互依賴、彼此信任,實現共同的生長。課堂上只有“讓學習深度進行”,思維共振、思想共鳴,師生才能實現真正的成長。
綜合實踐活動中,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和實踐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及時、適度的指導任務兩個方面:一是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指導;二是提供活動條件。
于是,豁然開朗。
教材只是個例子,根據教學需要靈活使用。
于是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教學對象”五個方面思考教學設計變革,努力提高教學設計的精準度和有效性。于是重新完整地解讀整個主題活動3個課題的教材,追問自己作為學生最需要老師什么樣的引導和幫助。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成性”這一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把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形成“基于標準、學習中心、目標達成、技術輔助”的教學設計。
教學以服務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能力提升為目標。
“順學而導”“順勢而教”,老師的教學組織以學情為基礎。
于是,孩子們通過“情境導入,引出問題;學習方法,掌握技能;分工制作,解決問題;作品展示,分享評價;運用技能,拓展創新”五個環節,“重溫方法”“觀察分析”“討論研究”“分工合作”“展示評價”五個活動的實踐,運用報紙作品創作的基本方法“裁、折、搓、卷、編”等,小組分工合作嘗試著完成了報紙創意制作。整個實踐活動中,孩子們積極參與,根據學習要求合作、創造、表達、評價。老師關注課堂的生成,捕捉閃現的智慧,緊扣教學目標適時鼓勵、恰當點評,使之成為師生成長的新起點。
課堂,是生命化的課堂;教學,是生命化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師生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喚醒”過程。課堂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不能拘泥于教學設計,更要根據學情活用教材。課上捕捉師生、生生互動中生成的新信息、新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把師生、生生的互動學習引向縱深,讓師生、生生之間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實現師生新的成長。
教學相長,課堂共生,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