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富
(重慶市石柱民族中學校 重慶石柱 409100)
在落實高中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筆者建議,我們要積極地推行新課改。借助新課改這一背景促使教育者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展現自己的個性化感悟,進而不斷地成熟起來。再有,因為新課改的實施,教師、學生家長、學生自身對于學校教育的價值都會進行新的審視,此時,教育才能回歸“本色”,學生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基于此,筆者認為,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可以實現教學相長的共贏局面。數學對于學生而言雖然“難學”但卻不再是“高不可攀”。高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基于此,筆者建議,即使我們仍然需要面對應試教育的壓力,即使我們會受到數學學科“難學”的影響,我們仍然要“保持初心”不斷地推行新課改。本文中筆者就對此進行了分析。
不僅僅學生需要科學化的三維學習目標,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同樣需要科學化的目標。畢竟,我們是教育空間中最關鍵的節點,所有的教育元素都需要由我們來激發。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遇到的問題最多也最復雜,所以,教師的教育價值也最令人期待,一線的高中數學教育者更需要呈現出自己的主導性。基于此,高中數學老師在開展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數學教學目標有一個深刻地把握。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高中數學老師在開展課程教學之前一定要仔細研究高中數學的教學大綱,把握高中數學的課程標準。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教學的要求來開展高中數學教學[1]。
情境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教育價值也是有目共睹的,不過,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最適宜的情境創設方法是提出“適宜有效的問題”。畢竟我們面對的是在數學學習方面“小有所成”的學習者。他們在長期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已經生成了科學化的認知,他們不僅僅希望能夠戰勝“應試考驗”,還希望將自己打造成為可以適應科技化時代的數學型人才。給予他們有價值的問題,可以讓高中學生展現出自己的個體價值,構建可以自主學習的空間和平臺。基于此,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高中數學老師開展課程教學一定要積極創造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問題來把握數學的理論知識點。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是關鍵,學生思維的開始是伴隨著問題的提出的,通過問題的思考可以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在數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數學老師一定要合理的設計一連串的問題,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這樣可以緩解緊張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促使學生可以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自己總結出相關數學理論。
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都是主體,既然數學問題眾多,那么,我們之間的關系必然是“互幫互助”。再有,高中學生仍然是處于叛逆期的大孩子,此時“嚴師”未必可以帶出“高徒”,他們希望得到的是我們的肯定與支持,進而在合作、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接受指導和建議。基于此,在高中數學課堂中,老師一定要積極構建一種和諧的課堂,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再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也需要老師在高中數學課堂開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之中。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數學老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積極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實現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平等對話,這樣有利于和諧課堂的構建。通過和諧課堂的構建,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價值,讓學生能夠在課堂開展的過程中主動思考,積極提出自身的疑問,這樣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2]。
在高中學段的教育實踐中,人們最關注的就是“應試”,這一點很難進行改變,而筆者作為高中數學教育者,認為,我們不必糾結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在積極地推行新課改的過程中,借助多方面的改變來實現“應試目標”,通過拓寬人們的視域來改變人們的認知。
在筆者看來,新時代的學校教育者,要不斷地提升個人能力,還需要不斷地“武裝自己”,不僅僅是獲得思想方面的“武裝”,還需要獲得物質方面的“武裝”。如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高中數學老師一定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在數學理論知識講解時將數學理論知識與多媒體教學方法有機結合,這樣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具體化,實現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多媒體技術開展數學教學,可以為數學教學提供更多的資源,豐富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為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創造可能。新時代的到來雖然為學生成長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平臺,但是,教師在其中的教育價值無法取代,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促使教師的教育能力能夠和時代發展接軌,必然可以更為有效的引領學生實現專業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數學學習也在發生著質變,而這種質變不僅僅落實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還落實于我們的教育理念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通過不斷的新課改,使我們的教學實踐活動,越來越貼合科技創新的教育大環境。將學生培養成為可以擁有會學能力的學習者,讓高中學生對于數學學習充滿信心,對于未來充滿信心。帶著能夠提升自己的方法、能夠融入社會的素養離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