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黎黎
(重慶市萬州第一中學 重慶萬州 404000)
隨著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習到的往往是“活”的知識,學生可以審視生活,可以感知生物知識的價值,從生態化的角度來解讀課本上的案例,能夠不斷地參與探究活動。在這樣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科學性,他們能夠有效的解決自己個性化的問題,生物學習活動變得有趣、有強吸引力。作為高中生物教育者,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教育局面,是因為學校教育的目標已經從“應試”逐漸的轉變為“核心素養”養成,學生的個性化問題可以得到有針對性的解決,此時學生會成為“學習環境中的中心”。在反思課程改革的本質時,我們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其中會有很多的共識,最突出的就是“發展”。在掌握基礎知識、基礎技能、豐富的情感,豐富的活動體驗之后,高中學生會同時實現多元化的目標。他們本身正處于發展的巔峰期,以這種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角,他們必然會在后期的成長過程中、在社會發展中展現出更大的個體價值。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分析[1]。
為什么應試教育在學校教育空間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是人們卻一直想要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呢?為什么高中學生一方面有強烈的求知欲、也在其中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和心力,但是另一方面學生在離開學校教育空間之后,參與高考之后,他們又會認為自己所學毫無應用價值呢?在我看來,就是因為學生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空間中,一直都在“勤學苦練”,但是卻很少“想”“做”。在高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為學生展現自然科學,引領學生從生命、生態的角度來探究,進而讓高中學生能夠擁有思維能力、科學態度、創新能力。在開展課程改革活動之后,我們會讓高中生物教學回歸生命科學的本色,進而讓高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科學知識的社會價值,生成創客意識。例如:在對“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相關內容進行學習時,依據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會在課堂上先為學生普及生長素的定義,接著講解生長素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最后講生長素的具體應用案例。這種方式看上去最為直接有效,但事實上,學生在這種學習活動中的收獲很小。高中學生有信息的搜集能力,有行動的能力,他們可以“苦學”,但是,卻不愿意進行機械化的“苦學”,他們即使能夠參與這種“苦學”活動,往往也只是停留于表面。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能夠“苦中作樂”,進而始終保持積極學習的心態。把思考與探究的權利歸還給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進行積極地規劃設計,進而讓學生能夠在獲得課題之后,積極地參與信息的搜集與探究,能夠生成個性化的想法,進而為后期的探究活動奠定基礎。期間教師應多讓他們進行獨立探究和思考,在講解生長素相關內容之前,先讓他們買一些生長素(生長素無毒無害,且因技術成熟,價格十分低廉),自己養一些植物,多設置幾組對照組,定時噴不同劑量的生長素,從植物的生長情況總結生長素的作用。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僅實現了“想到”“看到”,還實現了“做到”,此時學生與科學領域之間會無比的接近,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有了這樣的基礎他們才能夠深刻的解讀科學知識,并且能夠生成行動的習慣和能力[2]。
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在多個角度嘗試著進行了課堂教學的優化,期待借助高效化課堂的構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夠生成能力和素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面對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學生存在差異性,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有極大的局限性,如何才能讓學生個體實現最大化的發展呢?在經過一系列的探究與實踐之后,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為學生設計優化的問題,為學生構建合作平臺,讓學生能夠在共享的過程中,實現多個方面的碰撞,進而促使學生能夠用最小的時間成本、資源成本獲得更多的學習成果與學習體驗。
在當前的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實驗教學的比重不斷地提升,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到生物屬于科學學科,即使是有了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生能夠“背熟”“會做”相關的知識點、相關的習題,如果脫離了科學色彩,生物教學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在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在這一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延伸,我們不僅僅會繼續優化實驗教學,我們還會不斷地向課外拓展,促使學生能夠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應用多種方式完成探究活動,進而在應用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感知,不斷地提升綜合素養[3]。如教師在教學“群落的演替”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設計讓學生就“人類活動如何影響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這一問題搜集一些相關的實例,由學生在課堂上總結,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還加強了學生對生態環境的了解。學生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信息的搜集與整理已經成為了常態化的活動,讓學生以這種方式完成生物知識的探究必然也需要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活動。如在“3.12植樹公益行”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通過自己動手勞動將課本上的生態規律運用到實踐中。學生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對生物知識靈活應用的能力。讓學生進入現實生活,他們才能夠感受到生物知識的生活價值。生物是研究生命奧秘的學科,一味地解讀書本上的案例,學生顯然無法生成生命意識,而在進入現實生活后,學生才能清楚的感受到生命、生態等相關的知識。
綜上所述,在落實高中生物教學目標時,課程改革的推進會引發一系列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會讓學生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審視生物知識,會讓學生在生成能力、素養的基礎上,擁有科學的態度、探究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