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萍
(吉林省通化縣第七中學 吉林通化 134100)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老師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明確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與當下教學的不適應性,要及時做好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工作,為學生預留充分的探究與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在深入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過程中,促使學生生物學習能力和素養的提高。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的生物教學經驗,對新課程背景下生物教學的優化策略進行說明。
生物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該學科的教學中,老師需要具有延伸教學的意識,但是,實際高中生物教學中,老師對于生物知識的講解以及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存在局限于課堂的問題,這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范圍狹窄,缺乏對知識深入理解與靈活應用的意識和能力,最終會影響學生核心素養以及綜合素質的發展。
目前,部分生物老師由于教齡長,教學經驗比較豐富,所以在教學中會缺乏對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學習意識,這就會導致這部分老師在沿用傳統教學理念的過程中,出現了在課堂中機械講解教材內容的方式,此種教學方式的應用過程中,雖然部分學生可以快速理解,但也有部分基礎差的學生無法理解,容易拉大學生之間的差距[1]。另外,由于此種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會影響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最終影響了生物學科教學的持續發展。
上文關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物教學中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下面就從學生生物學習和發展視角入手,提出以學生為主體,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多媒體教學等策略[2]。
傳統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具有老師主導與學生被動接受的特點,不僅會增加生物教學的難度,影響生物教學的效果,還會抑制學生生物能力和素養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老師必須要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進行研究與響應,這樣老師才可以做好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進工作,從而促使學生生物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提高。日常生活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才會對課堂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探索與創造興趣。如在課堂導入階段,老師要善于利用學生趣味的方式進行導入設計,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生物教學活動更為順利的推進。
比如在教學“酶的研究與應用”一課時,為了讓這節課的內容更貼近實際生活,老師可以設計生活化的導入,先由老師提前做好果膠酶的制作準備,并在該節課教學中讓學生品嘗果膠酶,在學生親自品嘗之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會更加感興趣,會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對知識進行有效理解。如果情況允許的情況下,老師還可以與學生共同進入到果膠酶的制作之中,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對于果膠酶的價值以及實際應用會有更全面的了解。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高中生物教學策略優化的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應用十分重要,因為在這一種教學方式的運用過程中,老師會將全體學生分為多個小組,并且會讓各組之間處于“組間同質與組內異質”狀態,讓全體學生都進入小組合作學習之中,進行積極思考與討論,可以更好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保障全體學生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教學“細胞的增殖”一課時,老師可以設計細胞增殖過程的討論任務,而在各小組針對此進行討論的過程中,老師就要做好對各組討論與互動情況的觀察與指導,確保各小組的合作學習都能夠順利進行,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再如在教學“人類遺傳病”這部分內容之后,老師可以向小組提出一些問題,如生活中的遺傳病有哪些?哪些遺傳病是染色體遺傳病?讓各小組圍繞問題進行討論、總結與答案分享,而針對各組之間答案不一致的問題,老師可以與全體學生共同進入討論之中,以此來幫助學生消除學習中的疑惑。由此可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靈活應用,不僅可以提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還能夠提高生物教學的質量。
生物知識的抽象性較強,在學生生物學習之中,老師要注重對信息技術的靈活應用,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簡化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力支持。
比如在教學“細胞的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一課時,老師可以將細胞分裂的過程制作為Flash,以形象的方式進行呈現,并在呈現的過程中輔以有效的講解,以便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進行透徹理解。
另外,老師還要善于利用微課進行教學,也就是課前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微課視頻,由學生對知識進行提前學習。課中根據學生的疑惑內容讓學生通過合力的方式化解,在課內完成對知識的內化。而在課后階段,由學生利用微課復習、拓展學習等,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效率和質量。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的優化十分重要,老師要對生物教學的問題進行了解,并提出更多符合學生生物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生物發展的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學習中獲得綜合學習能力和素養的提高,這樣在學生學習效率提高的同時,生物教學的質量才會獲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