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臣
(吉林省通化縣第七中學 吉林通化 134100)
通用技術作為培養設計和創新能力人才的課程,和大家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而且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教學理念的深入發展下,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模式也在發生著改變,同時對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通用技術課程教學中,寄希望通過課程技術教學提升學生技術素養,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基于此目標的實現,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的融入生活資源[1]。
以生活為依托開展通用技術教學,不僅可以保障教學質量,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總之,利用生活資源開展教學優勢盡顯,具體特點表現如下:
從本課程名稱來看,通用技術課程最突出的特征便是設計性。在社會的發展下,設計在大家的生活中很常見,而且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家現實生活中的很多設計都是通用技術課程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有利資源。
通用技術課程的名字“通用”體現了這門課程的普遍性。因此大家生活的諸多方面都與本課程的內容有關,因此通用技術課程便具備了實用性特征。因此,教師可以搜集生活資源開展教學,以訓練學生,強化他們的生活感悟和體驗。
技術的產生是為了滿足人的欲望而產生的。人們生活水平之所以會不斷的提升,是技術革新發展的結果。在通用技術課程教學中,強化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課程的創造性特征,通過有效方法的推動將課程的創造性價值發揮到最大。
實踐性是通用技術課程最顯著的特征,因此具備操作性特點。如若在實際教學中,一直停留在理論知識學習中,缺乏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最終只能“紙上得來終覺淺”,無法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但通過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作用于實踐,則可以輕松完成教學目標。
將生活化資源引入到通用技術教學中來,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通過課堂交流與互動可以深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可以將社會生活和大家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以助力通用信息技術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2]。基于此,文章對高中通用技術課堂中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運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用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實操性很強的學科,在完成基礎知識教學之后,教師就要帶領學生開展實踐,以提升他們理論作用于實踐的能力。因此,在開展通用技術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知特點,通過對生活事物運用到的技術開展教學,以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比如在教學粵教版知識點“模型和原型的制作”中,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展示學習用品的構造、制作過程,以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并在課堂交流中完成理論知識作用于實踐的教學,相信在靜態向動態轉化的過程中,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生活常見案例開展教學,通過立體化教學的開展,在顯而易見的生活事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開展分組,以小組為單位挖掘案例中蘊含的知識點,體會物體結構特征、屬性,以在實現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同時,提升學生認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比如在“控制與設計”本節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入“學校的音樂鈴聲”這一案例,通過對問題的研究和分析,指導學生做一臺可以自動控制鈴聲的“鬧鐘”,相信在這樣的教學中可以喚醒學生的探索欲望,可以最大的限度的激起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以助力學生探索能力、創造能力的提升。
任務驅動作為實現學生有效探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任務驅動下的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教師必須按照一定原則開展,以逐步的推進。尤其是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將教學目標有序的融入任務中。在這樣的教學中,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體驗,還能激活課堂氛圍,同時也拉近了師生、生生的距離,為學生通用技術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做好堅實的鋪墊。
另外,在高中通用技術學習中,教師還必須抓住本學科內涵特征,然后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進行深入挖掘。同時,教師還要鼓舞學生深入到生活中去,深挖生活中用到的通用技術,以讓學生認識到通用技術的實用性,最終實現學生對通用技術的感知。
利用生活化資源開展通用技術教學,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提升學生實踐力,并讓他們明白了技術和生活的聯系,對培養學生觀察力、生活實踐力有著積極的作用,以助力學生更加全面的提升與發展。綜上所述,在現代化教學理念引導下的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好生活化資源的引入,并將其和通用技術內容結合起來,以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提升學生設計能力與創造能力,并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希望文章的論述能夠給相關工作者以參考和借鑒,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實現高中通用技術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為學生日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