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美花
(重慶市武隆區江口中學校 重慶武隆 408500)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在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解決數學問題。而對于數學課堂中一些枯燥的學習內容,運用情境教學的方式最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充分掌握,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初中數學在學生數學學習生涯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初中數學基礎打得是否牢固,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日后發展,初中數學成績的好壞也將直接影響學生的中考水平。因此,在現實教學中,很多初中數學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仍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認為把數學知識講得越細,越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而實際教學效果卻與之相反。學生對教師枯燥無味的講解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厭倦的心理,學生不愿意、也很少有機會參與課堂互動中。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教師做了一定的情境創設,但是其內容和形式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導致課堂互動情況不理想。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初中數學教師由于能力和精力有限,在情境創設上缺乏創新,內容和形式陳舊老套,對初中生沒有吸引力。數學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時過分拘泥于課本,忽視了知識的呈現方式,把情境創設變成了知識的“照搬”,難以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初中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反復使用同一種情境創設模式,而不對其進行變革和創新,學生經常受相同的情境刺激,就會產生厭倦感,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因此逐漸降低。還有些初中數學教師對其他教師的情境創設方法照搬照抄,忽視了學生間的差異性,使創設的教學情境成了無效情境,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1]。
情境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教學手段,但它終究只是眾多教學方法的一種,并不是開展數學教學的唯一手段。很多數學教師過度夸大了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在教學中過分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一味追求情境創設的新穎性,忽視了情境創設的實用性。很多數學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脫離了教學主題,導致初中生的思維和課堂教學糾纏于無意義的情境中,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有些數學教師的情境創設過于深奧,超出了初中生的認知能力,使初中生很難融入,缺乏實用性,不能啟發和激勵初中生。
在新課改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該占有主體地位,而不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應試知識,引導式的教學才是新課改背景下的核心與關鍵?,F在的學生接觸的東西比較多,理解能力也會相對較強,應用情境式教學能夠極大的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情境式教學能夠彌補當今形勢下應試教育的一些不足。在這一方面上,教師要去改變自己,要從過去的應試教育向現在的靈活教育轉變。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若教師一直都是應用應試教育模式進行教學,那么學生掌握知識內容的難度就會加大。除了教師要主動改變教學模式之外,學生自己也必須提高課堂互動性,這就與我們所說的生生互動課堂不謀而合[2]。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做好問題備案,在課前就本章內容結合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本節課的基本內容,這樣可以使學生將本章內容牢記于心,透徹了解。
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立足于課本內容,創設一個最佳的教學情境。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根據學科的具體內容進行選擇。針對數學具有抽象性這一特征,教師在設計情境的時候,要化抽象為具體,這樣能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識。必要的情況下,在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開展小組合作討論。因為每個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不一樣,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小組合作模式可以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嚴格掌控教學節奏,不能把所有的時間留都給學生,那樣會浪費時間,而且對于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必須當場指出。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應該經常走下講臺,深入學生的討論,以便學生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幫助其解決[3]。
我們需要了解,一切數學知識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并且現實生活中許多的問題都需要用數學知識去思考解決。如買菜、買零食要算錢找錢的時候,就要應用到數學知識,雖然這個數學知識每個人都會,但在一些比較復雜的情況下,就需要我們更深入地去學習知識。對于初中生來說,難度要上升一個層次,要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使這個方法能夠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學生經常探索未知的領域,會逐漸成為一個善于發現的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大有益處。
綜上,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教學,運用數學知識為學生設計生活情境,讓學生快速進入數學課程中;運用數學問題來營造問題情境,使學生具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運用模型制作為學生創設合作情境,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制作數學模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