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蔓 薄 彤
(天津中醫藥大學文化與健康傳播學院 天津 301617)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會通過微笑來鼓勵學生,用眼神交流來啟發學生,使用手勢來傳遞思想,甚至可以根據課堂需要用體態語代替語言展示新的教學內容。總之,教師體態語的準確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教學重點,豐富教學形式,增進師生感情。
體態語,即體態語言,又稱體勢學、態勢語或身體語言,是一種非語言交際形式,是在傳遞交際信息時,所使用的表情和動作等。它涉及到人身體的各部分動態變化及表現,如表情、動作、體態姿勢以及身體空間距離等。體態語與有聲的語言相對,是一種沒有聲音的語言。它可以作為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或感情的非語言符號,輔助或代替語言進行表達。
教師體態語是體態語中的一種,強調教師使用,一般用于課堂上。它是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包括面部表情、手勢、體姿、動作、身體接觸等一系列既能夠展現教師風貌,又能傳遞信息和表達情感,最終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的行為。這種直觀且形象的體態語能夠有效減少外部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干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體態語的使用能把教學內容簡單化、具體化和形象化,使學生更容易感知和產生共鳴,加深學習印象,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進而實現語言教學的目標。對外漢語教學與體態語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體態語作為一種強有力的課堂教學輔助措施,可以幫助教師補充言語信息、強化語義表達和傳播中華文化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體態語都會傳遞出有效信息。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在介紹中華文化時,要使學生了解漢民族的體態語,避免發生文化沖突,適度、準確、簡練地使用體態語完成教學任務。[1]
相比其他內容的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體態語使用得更多,因此課堂效果受其影響也就越大。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我們要更加重視體態語的運用,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體態語時,不僅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還要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及學習水平設計出適用于他們的特殊體態語,為整體教學服務。
教師體態語要簡單、直觀,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聯想能力,將學生已有的圖式與新課內容相呼應。例如,講解基本句式“一邊……一邊……”時,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動作展示來表達例句“一邊吃飯,一邊聽歌”。在設計練習時,教師可以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讓一位學生上臺表演具體動作,讓其他學生猜并使用所學句式進行描述??傊?,通過體態語的展示,學生會加強理解、加深記憶。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新的內容,也能帶領大家復習和鞏固已學知識,使學生學習得更扎實。[2]
學生的國別、年齡、性格差異很大,對體態語的認知也有很大差別。教師在使用體態語時,必須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使用適合大多數同學的體態語,因人而異,尤其避免使用學生本民族禁忌的動作。比如,針對泰國學生,一定不能摸學生的頭,因為在泰國摸別人頭是禁忌;針對穆斯林學生,注意不用左手遞東西,因為左手在其看來是不潔的。[3]
教師使用體態語傳遞信息時,要讓學生熟悉教師體態語的習慣和體態語的含義。體態語與表達內容應該是固定的。比如,中國人通常是豎起大拇指來表示稱贊,在通常情況下,只要豎起拇指,學生就會明白老師是在對自己進行稱贊,進而增加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像這樣被普遍應用的體態語有很多,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提前感知和理解,師生之間要有默契。這樣的體態語應用在教學中才會產生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教師用一種體態語表達某種含義時,意義要固定,不能這節課適用,下節課隨意更改,避免體態語意義不明確。
教師在使用體態語時,要注意自我控制,凡事有度,不可以過度使用,更不能隨性而為。教師的教態要做到自然大方,動作不宜過大,頻率也不宜過高,表情不宜太過夸張,要避免習慣性無意義動作,如經常摸鼻子、眨眼睛或點頭等。
教學組織和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大約在課堂剛開始的10分鐘以內。組織環節是為了讓學生盡快歸位,集中注意力,讓學生意識到已經開始上課了。導入環節是教師帶領學生復習舊課,并引入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該創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在走進教室時,面帶微笑、親切地向學生打招呼,并問好。教師在傳遞有聲語言信息時,伴隨以和善的目光環視教室里的每一位學生,與每一位學生對視,使每一位同學都感覺到老師對他個體的關注,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可以從教師的微笑及關切的目光里感受到教師的用心和愛護。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可能因此對這位老師印象很好,甚至期待再次見到這位老師,喜歡上他的課。這樣,課堂上的氣氛就會變得輕松又愉快,班級凝聚力就會更強。[4]
在新課開始前,我們通常會采用提問、圖片、實物、話題討論等形式引出即將要學習的內容。這時,教師可以伴隨恰當、大方、自然的體態語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比如,講解天氣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雙手環抱輕微發抖來表示天氣很冷,雙手扇風來表示天氣很熱。
漢語知識的講練是一節課的核心。無論是初級還是中高級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伴隨必要的體態語都是至關重要的。
語音教學處于零起點班,教師與學生很難使用漢語進行溝通。這時,體態語教學就成為了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比如,在講授難以區分的n和l時,教師首先指導學生舌頭應該抵住上齒背,然后捏住鼻子發聲,發不出來的是n,可以發聲的是l。在z c s與zh ch sh時,教師可以伸平一只手掌,掌心向上,把手掌當做舌頭,將另一只手同樣伸平,當做口腔上部,進行發音的示范。在示范時,教師不僅嘴部發音要清晰,同時也要用手掌來表示相應的舌位。
詞匯教學中,在初級階段,由于學習者的漢語水平不高,對于詞義的理解大多是靠體態語的表意作用來實現的。到了中高級階段,雖然學生漢語水平較之前有了進步,但是漢語詞匯在意義和用法上都相對復雜,要想讓學生明白某些詞語的意思,形象生動的體態語是必不可少的。經常使用的詞匯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表情類,如“笑”“哭”“憤怒”等;動作類,如“蹦”“跳”“打扮”等;數字詞,如“一”“三”“九”等;事物類,如“鼻子”“耳朵”等;成語“興高采烈”“拔苗助長”等。[5]
進行語法教學時,語法意義和語法規則具有抽象性,教師要通過使用體態語來將復雜、抽象的語法理論形象化,讓學生對語法點有更直觀的感受。比如,教授“把字句”時,教師可以利用水杯、筆、書等道具來進行位置移動,引導學生說出“把……放在……上”等;教授趨向補語時,教師可以走到門外再走進來,引導學生說出“走出去”和“走進來”等。[6]
一節課在快要結束時,教師要進行總結,并通過提問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表情、手勢和姿態來展示本節課學過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輸出,并對學生的表達進行評價。表示贊同、表揚和鼓勵,可以用柔和親切的目光、點頭、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表示懷疑、需要改正,可以用皺眉、側頭等;表示批評、不滿和制止時,可以用嚴厲責備的目光、搖頭、擺手、表情嚴肅等。
總之,體態語具有形象化等特點,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效果更好。因此,我們要合理利用好體態語,使體態語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當然,由于不同民族在體態語的使用上有文化差異,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班上的每一位學生,設計出合適的、有針對性的、貼合教學內容的體態語。同時,教師也要大方、得體、自然、適度地使用體態語,避免使用不恰當的體態語。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培養其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還要使學生對中國的文化、歷史、社會情況等有一定了解。教師只有恰當、合理地使用體態語,才能感染學生,使學生正確、全面地感受優秀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