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瑜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育重點、評價及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認真貫徹執行《意見》要求,確保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做出實效,不走過場,就必須建立具有高職特色的勞動教育長效機制。當前學術界對勞動教育的具體實施提出了諸多有益探討,但長效機制建設方面研究不足,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長效機制建設,對推動《意見》落地,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1]。
高職院校培養定位是產業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取向、勞動精神面貌、勞動技能水準直接影響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升級,因此將勞動教育納入德智體美勞全面的培養的教育體系,通過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使學生在勞動中練就精湛的技能、培養敬業的態度、激發創新的精神,這既是新時代勞動者必備的職業素質,又是新時期國家經濟發展對勞動者提出的新要求。與此同時,勞動教育是促進高職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意見》中要求勞動教育的開展要緊扣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勞動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提升學生就業創業的認知能力,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具有先天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職業教育具有與勞動教育一致的人才培養目標。《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在于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勞動教育既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目標都是要培養“五育并舉”的時代新人。二是職業教育具有開展勞動教育的課程基礎。高職課程體系的學時設置中要求不少于50%的實踐學時,同時《意見》中明確要求“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由此可見勞動教育在課程內容、組織實施上與職業教育具有較高的融合性,為勞動教育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基礎。三是職業院校擁有保障勞動教育開展的基礎條件。高職院校有既懂知識又熟技能的“雙師型”教師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師資保障,高職院校豐富的校內實訓場所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等都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平臺[2]。
一是文件的出臺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政策依據。《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兩個文件都對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開展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二是學校的高度重視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自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來,各學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的講話精神,從勞動觀念的強化、勞動課程的設立、勞動場地的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三是高職育訓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高職院校的實踐課程、實習課程、社會實踐等都與勞動教育相輔相成。四是隨著勞動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出現了有關勞動教育的著作、教材、案例等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雖然高職院校具有開展勞動教育的先天優勢,但是也存在一些影響勞動教育成效的短板。一是缺乏勞動教育的多方協同聯動性。目前高職院勞動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以學校為主,家庭、社會、企業等作用發揮不夠,多方聯動的勞動教育機制缺乏。二是勞動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目前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主要由專業教師、思政課教師、創新創業教師及輔導員承擔,但是這些教師并未接受過系統的勞動教育方面的培訓。三是勞動教育的保障條件不夠完善。勞動教育的經費投入有限,勞動教育實施的場地、設備等不同區域院校差異較大。四是勞動教育的評價標準有待優化。勞動教育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未能發揮評價標準在勞動教育中的導向作用[3]。
新時代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應使師生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所蘊含的政治價值、思想價值、教育價值、社會價值等。價值認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構建:一是在思想上加強學習。采用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定期學習與不定期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勞動教育的理論學習,通過開展學習筆記評選、學習之星評選、微宣講比賽等形式強化勞動教育的理論學習成果,幫助師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二是在宣傳上注重引導。采用專家講座、實地學習、工匠巡講等宣傳形式,使師生既有理論上的引導、又有實踐操作的經驗,同時可以見到最終的成果,使勞動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進一步明確勞動育人的重要性。
建設一支專業水平高超、素質過硬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是確保勞動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目前在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缺乏情況下,建立師資培養機制顯的尤為重要。一是要建立勞動教育師資的遴選機制。從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創新創業教師、輔導員等教學隊伍中遴選勞動教育理論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作為師資培養對象。二是采用多元化的培養方式。做好勞動教育師資的培訓與培養計劃,采用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相結合,努力提高勞動教育課教師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做好師資培訓的評價機制。針對遴選的培養對象,定期開展評價,及時反饋培養成果,及時淘汰培養不合格的師資,做好勞動教育師資培養的出口關。
勞動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僅憑單方面的力量很難達到成效,因此建立多方聯動機制勢在必行。一是加強課程之間的聯動。《意見》中提出職業院校“勞動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于16學時”,要求“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這就要求勞動教育要與專業課、文化課、思政課加強聯動,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系統設計勞動教育目標,精心選擇勞動教育內容,充分發揮每門課程在勞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強化各教育主體之間的聯動關系。在勞動教育中充分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學校的主導作用和社會的支持作用,多方形成合力,確保勞動教育的成效。
堅實的條件保障是勞動教育開展的重要基礎。一是經費保障。強化勞動教育經費的投入機制,在積極爭取各級財政補助資金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特點,發揮行業企業力量,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建立勞動教育專項經費,加強經費管理,確保專款專用。二是場地、設備保障。校內建設一批勞動教育的實訓場地,結合新時代、新技術、新工藝對場地內設施設備及時更新;確認一批與學生專業緊密結合的行業企業作為學生的生產性勞動實踐基地,認定一批社會公益性服務單位如社區、博物館、福利院等作為服務性勞動基地。三是時間保障。高職院校需要將勞動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保障足夠的學時,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參與多樣化的社會勞動實踐。
有限的校內資源是無法實現對學生開展系統的勞動教育,因此加強區域內各學校、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加強場地、師資、設備、咨詢的資源共享,是加快勞動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建立勞動教育資源共享聯盟,成立相關組織機構,整合區域內現有的勞動教育資源,并將這些資源劃分為生活性勞動、生產性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個部分,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專業特色開發相對應的教學活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勞動教育機會,更多樣的勞動實踐平臺。
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對勞動教育的開展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考核評價指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制定。一是針對學校管理層、任課教師、學生等不同的群體制定不同的考核評價指標。對管理層面側重對勞動教育的政策執行與監督情況進行考評;對任課教師側重在勞動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進行綜合考評;對學生側重在勞動觀念的建立、勞動技能的提升、勞動習慣的養成、勞動實踐的成效等方面開展。二是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加強對勞動教育的過程管理,詳細記錄勞動教育實施的過程,及時發現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進行糾正。三是建立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在評價指標中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引入教師、家長、同伴、社會等參與評價,準確客觀評價學生的勞動成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