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涵淇
(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 江蘇徐州 221116)
音樂治療作為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于1944年在美國初次建立,近幾年來不斷地快速發展,衍生出了多種流派。國內確立該學科的時間較短,但也形成了很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并被廣泛運用在各種醫學領域。在這幾十年的研究過程中,中醫及西方神經科學研究均表明,音樂能夠影響腦內的眾多區域并對其進行有效刺激,從而緩和情緒感受或緩解病情。這意味著,除了運用音樂治療技術進行一些精神類疾病的治療以外,音樂治療師還能使用音樂療法對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及其他的疾病進行一定的干預和幫助,比如對阿爾茲海默癥肢體僵硬、腦卒中后的失語癥的治療等,效果都較顯著。從音樂治療目前的臨床實驗發展來看,這門學科仍存在有待挖掘的浩大潛能,并可以出色的利用進大學教育中。
近年來,我國對新世紀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而當代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尋找、充實自我以及即將踏入社會的雙重壓力,調查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部分學生會因為心理問題表現出抑郁、社交恐懼、狂躁等癥狀,這些心理問題大都來源于人際關系、學業技能、家人希冀、就業等。若是不對其進行正確引導,部分學生可能因此休學、退學,更有甚者還會放棄生命。音樂治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高校中被更加快速的發展及推廣,各心理治療中心甚至學校都展開了一系列的音樂治療的應用,并針對大學生目前心理健康問題,實施了許多值得討論的音樂治療方案[1]。
從古代起,音樂治療就一直存在于人類活動中,如早在舜帝部落時,人們就將音樂及舞蹈融進超自然手段中,以驅趕病魔;據《皇帝內經》記載,古人將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對應進中醫傳統所說的五行理論中,以五音來調養身心、治療疾病;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均認為音樂有治愈和改造的力量,還能夠促進智力的發展。音樂治療技術不需要配合藥物進行治療,過程中也不會感到疼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沒有副作用的治療手段,音樂作為一種不需要語言就能夠建立關系的獨特表達方式,更容易將患者帶入輕松、愉悅的氛圍里,如果與患者語言交流失敗,音樂可以幫助醫生更好的了解患者,通過音樂搭起與患者的良好橋梁。它的受眾人群也十分廣泛,因為它不需要患者完全理解音樂,就算你沒有學習過音樂,也可以很好的接受音樂治療。同時,音樂能在潛意識中影響人的品格,也能夠矯正一些生活中的不良行為,而品行的培養對人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這種音樂性的心理治療,助于大學生協調身心以及建立優良的人際交往關系。也正是因為如此,音樂治療在眾多的心理治療方法相比更容易被接受。
這幾年來,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積極進行學生心理健康評估,設立心理健康中心,配備了資歷深厚的心理醫生,并且開展了非常多的關于音樂治療的沙龍及講座。音樂治療的干預治療方法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即接受式音樂治療、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再創式音樂治療[2]。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校內的治療形式大多為以下幾種:
這種聲勢療法可以通過跺腳、拍腿、拍手和捻指四種基本的聲勢動作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性,也可通過聲勢療法中需與群體互相配合的特點加強集體觀念以及注意力。除了通過身體的律動尋求統感的平衡外,學生們還可借助奧爾夫音樂療法中的歌唱、朗誦等形式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培養良好的認知力。
鼓圈是目前在音樂沙龍活動中運用的最多的一種音樂治療手段,它要求參與者坐成一個圓形,并在治療師引導下進行有節奏的互動性打擊樂器演奏。鼓圈音樂治療通常按照熟悉訓練、成員互動、即興表演、再創造四個步驟進行。
音樂漸進放松訓練是一種能夠通過音樂和治療師的引導,使人情緒逐漸穩定、身心合一的方法,這種治療形式吸收了佛家禪修、印度瑜伽等各種健身治療方法,是一種組合型的音樂治療手段。
音樂治療的手段也包括了多聲部合唱,合唱成員在合唱的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心理進行放松,更好的感知音樂情感中的因素,并能夠與其他的合唱成員進行和諧的情感交流。
有研究表明,冥想這種提高個人專注力和自我情緒調節能力的訓練方法能夠調節有關腦神經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經常冥想可以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態以及認知水平,預防抑郁、狂躁等精神病態癥狀。在輕柔的音樂的推進下,更能夠使冥想者的心率、呼吸等趨于平靜,明顯的改善消極情緒。
在一次由學校團委舉行的音樂沙龍活動后,筆者與組織者收集了參與者的評價與反饋。接近98%的學生均表示本次是第一次接觸到音樂治療,他們都表示音樂治療能夠打破同學們之間的隔閡,并在音樂中得到全身心的放松。但我們也不難看出在這些治療方式中發現目前高校中的音樂治療存在的問題[3]。
在活動中,主動參與的學生人數較少,該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校內師生對音樂治療認知度較低,部分師生對音樂治療存在錯誤的理解,他們認為音樂治療的治療過程過于簡單、娛樂化,只是隨意的聽聽歌曲,自己在家也能夠完成,但實際并非如此,每一個音樂治療師都需要了解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既要精通心理學,更要擅長即興演奏鋼琴、吉他、打擊樂等多種樂器,才能與患者進行良好的即興演奏,甚至為了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生活、溝通方式,治療師還需要對患者所學習或從事的領域有一定的了解。高校師生正是缺少對于音樂治療學科的認識,不夠信任該治療手段,進而放棄進行音樂治療。
在大學的音樂治療方式中,很多治療方法都偏向于團體治療,讓所有的學生都聚在一起,治療人群基數較大,缺少針對性,不能夠對于個人的情況進行一對一的音樂心理輔導。這樣的團體治療方式雖然能夠很好的推進學生們之間的互動,但是個體的治療方案更能夠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形成過程并進行科學的分析。相同的音樂對每個人是有不同的影響的,就好比一首歌曲在一個人身上確實會起到一些積極作用,但換一個人做出同樣的治療方案,結果可能會發生顛倒式的變化,所以音樂治療必須要提前了解來訪學生的病癥、以及背景信息,通過溝通來得到應該選擇的一切治療手段。
目前校內舉辦的音樂治療項目不具有階段性,更沒有對學生進行生理、心理、目前狀態的評估,只是一味的進行治療,更加不會“對癥下藥”,并制訂長期和短期的治療方案。這樣的“即時”治療,僅僅對于當下的情緒可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效果甚微,我們需要系統化的、有程序性的來制訂治療方案,并且在治療的過程中即時調整我們的治療手段,這樣才能達到音樂治療的目的。
國內的音樂治療發展起步相對較晚,與國外的前景及待遇不同,并且中國尚無音樂治療師正規管理機構以及資質體系,醫療系統不予認可,所以國內選擇音樂治療為主修方向的學生較少,醫師自然稀缺,許多心理治療師也都是沒有接受過正規培訓的醫生,這樣會讓音樂治療的效果大打折扣,讓師生對音樂治療留下負面印象。但我國的音樂治療正在以飛快的速度發展,許多人對這一領域十分關注,并且愿意投身進該行業中。如果普通綜合性學校沒有能力請到專業的音樂治療師常駐,可以通過邀請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的教授們展開講座進行科普,或者以學校為依靠,向周圍的音樂治療單位聯合,培養音樂治療人才,創建專業培養體系。
國內音樂治療學科在醫療方面的應用優勢是較大的,針對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接受音樂素質教育的水平相對較高,比起老一輩,他們更能夠適應、接受這種新型的心理治療方式。總的來說,高校內常使用的團體性的音樂治療形式能夠將學生們從信息化的虛擬世界中帶出,從而增強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交際能力,并且能夠讓學生的身心得到一定的放松。雖然目前音樂治療在我國的學科基礎相對單薄,認知度也有些許不足,但中國正在大力發展音樂治療教育事業,更快地促使這一門學科的發展、培養更多的音樂治療人才,相信在未來,音樂治療在大學心理教育中的應用能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