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剛
(重慶市萬州區旅游教育研究會 重慶萬州 404000)
通讀《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結合現代職業教育實際情況,中國歷代教育家、實業家對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研究,已有170年歷史。
魏源在《海國圖志·敘》中指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是中國近代史上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人,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據福建船政學堂研究文獻記載,中國近代職業教育,起源于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設立的馬尾船政學堂。船政學堂,分為前后兩學堂。前學堂為制造學堂,又稱“法語學堂”。后學堂為駕駛學堂,亦稱“英語學堂”。當時的開辦大臣沈葆禎、左宗棠等人,積極引進法國、英國等先進國家近代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聘請外籍教師,培養出了中國的第一批近代海軍軍官和第一批工程技術人才。
洋務運動時期,鄭觀應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張之洞興辦農工商學堂,強調“欲強中國、存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產生,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逐步成為潮流,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絕大部分照搬了西方的職業教育體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職業教育借鑒模仿蘇聯模式逐步發展,開展三段式教學培養技能型人才,即按順序學習公共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專業課,以完成理論課學習。教育實踐,包括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或實踐。隨著學習蘇聯模式辦學的深入,逐漸發現蘇聯職業教育的局限性。于是,中國結合國情,與廠礦聯系加強學生實踐訓練,開展半工半讀模式辦學。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與發展,企業被推向市場。職業學校轉交教育部門,與企業完全脫鉤,職業教育發展遇到了“瓶頸”。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刻,同時也發現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秘訣——發展職業教育。1969年德國《職業教育法》頒布,“雙元制”職業教育成為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最受中國學者歡迎,研究引入已有40年時間,但在中國出現“水土不服”,實施情況也是不盡如人意。
1986年到2005年,中國先后召開了5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不斷探索適合國情的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教育發展走上了快車道。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對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與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服務國家經濟體系能力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還需要深入推進。
201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發展職業教育工作做出批示,在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中,做出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走向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部署[1]。
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社會快速前進。中國積極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參與大國競爭。根據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國際化的先進經驗,在經濟輸出的同時,職業教育必須同步。中國工廠建到哪里,中國職業教育就應該辦到哪里。
中國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職業教育也面臨諸多發展機遇。只有推進開放辦學,加強交流合作,接軌國際職教,才能積極應對世界經濟形勢發展。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提出的要求主要歸納為:一是要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二是要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三是借鑒“雙元制”、“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經驗,實現校企對接發展;四是借鑒德國、日本、瑞士等國家經驗,探索創新實訓基地運營模式;五是培訓評價組織應對接職業標準,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
2020年9月,國務院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專項闡述實施職業教育服務國際產能合作行動,提出加快國際產能合作急需人才培養,大力提升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2]。
①可以深入推進職教改革建設教育強國。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一是可以深化辦學理念、辦學體制、育人機制改革;二是可以開展交流互動、師資培養、教學改革、教學資源、對比研究、實習就業等,積極促進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促進內涵發展;三是可以促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改變職業教育的落后狀態。
②利于大力助推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開放辦學,接軌國際職教,加強交流合作,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確保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③能夠快速提升職業教育國際競爭能力。深化國際合作模式改革,推廣辦學經驗,能夠激發職業院校辦學活力,走上國際化道路,優化育人成效,適應國家經濟體系建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世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