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潔玉
(江西省南昌市立德朝陽中學 江西南昌 330100)
隨著《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意見》的頒布,各中小學紛紛將研學旅行活動納入教學計劃,研學旅行的開展拓寬了我們的教學范圍,讓孩子們可以在親近自然、社會中完成學習、獲得更深的感悟。文章以初中地理知識為基礎,組織同學們開展了研學旅行方案,讓學生們在實地考查、親身感受中獲得知識、解決問題,進而提升自身的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力是人們在實地考查、模擬地理活動中具備的一項能力。地理實踐力強調實踐,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過程便是他們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過程。以水資源這節知識為載體,要求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并能夠根據調查的資料、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提升學生的歸納、推理等地理思維能力。提升初中生的地理素養,其基礎知識的夯實、地理技能的提升可以為學生的研學旅行打下堅實的基礎,加之一定的動機可以促使地理行為的形成,這一過程的開展便是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國務院在2013年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提出,學校要逐步推進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鼓舞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這已經成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渠道。研學旅行是增強學生實踐力的一個重要方法,研學旅行以真實環境為依托,以地理知識為主題,讓學生在實際活動參與中強化認識,進而實現探究式學習。開展地理研學旅行對初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可以總結為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生活實踐力。研學旅行中需要同學們獨立完成,可以提升他們的自主生活能力。二是專業實踐力。研學旅行中地理儀器、設備是考查地理事物的主要工具,要求學生運用地理工具完成自主操作、數據分析,進而提升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三是合作探究能力。研學旅行的目的就是基于地理問題,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解決。所以研學旅行是師生、生生交流的有效途徑,可以推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1]。
本地是一所歷史文化名城,同時融合了豐厚的自然環境,所以研學旅行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基于此,我們根據地理教學需求,將地理資源劃分為了如下幾大類:一,歷史和文化民俗。比如“歷史博物館”、有著豐富民俗文化的怡情山村,都保存完整,體現著本地區的建筑特色。二,自然環境的考查。比如植物種類多,集科研和旅游于一體的植物園;農耕和自然環境相協調的“竹壩”實踐基地。三,科技創新類。比如科技館。研學旅行是立足本校特色、學生特點、地理教學需求組織的一場集體課外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視野。結合地理教學需求,我們以初二學生為教育對象,開始了一場為期三天兩晚的研學活動,研學主題為探索本地區農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進而提升學生的實踐力。文章對其進行了如下的精心設計:
1、基地考查
研學旅行是一場有組織、有計劃、有準備的旅行活動,是基于教育目的安排的研學。學校組織教師和學生代表對本地區的各大研學基地開展了實地考查,最終以投票的方式明確了“竹壩”這一研究路線,“竹壩”研學基地有著豐厚的農耕、植物和水資源,基地的兩條河流可以從水渠穿越而過,將水資源輸送到農業模塊。
2、制定旅行手冊
本次研學旅行活動方案目標由教師組設定,活動方案在師生的評選中最終確定,最后制成了下冊子,發放給每一位參加研學旅行的教師和學生。
生活即教育。研學旅行作為知行合一教學理念的重要體現,可以在學生的實踐中獲得成長。在開展研學旅行之前,同學們已經對書本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會帶著問題進入到研學旅行中,進而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的轉變,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研學旅行是一種開放性、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初中地理教材有著豐富的實踐內容,鄉土地理作為地理教材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生開展區域地理學習的基礎。本次研學旅行的開展從前期準備、研學旅途進行中、行動后的思考,都融入了文化知識。為了推進研學活動的開展,地理教師首先對地區環境開展了分析,并從學生地理學情出發,精心設計了鄉土地理專題課,以希望通過此次的研學之旅可以擴大學生知識儲備量。在研學中,同學們基于鄉土地理專題,直接進入到了氣候、水資源對農業發展的調查中,以強化他們的認知[2]。
研學旅行是一場以自然為依托、以旅行為手段的課外實踐活動。初中生好奇心強、探究欲望重,所以本次研學之旅方案的設計以初中生身心、認知特點為基礎,讓同學們走進自然,在活動參與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同時通過趣味活動的設計,強化了學生的體驗,而且在同學們的積極調查、數據分析中知道了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通過此次的研學之旅發散了學生思維,提升了學生實踐力,而且將學生身上的潛能充分挖掘了出來,進而為他們日后的成長打下基礎。
地理實踐力是連接理論和現實的一個有效支撐點,從學科認知能力過渡到地理實踐力,對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研學旅行不單是理論向實踐的發展,同樣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地理的參與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