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苑蕓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 福建泉州 362000)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需要在教師帶領下對歷史事件開展全面、客觀的分析,以打開學生局限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進而為他們的長遠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中生的歷史觀已經初步形成,思維表現異常活躍,但他們依然以形象思維為主,容易被感性認識占領思維領域,容易將歷史事件和人物分裂開來,以至于無法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歷史現象,無法用辯證思維探尋本質。另外學生在分析歷史資料的過程中,由于邏輯思維能力薄弱無法建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無法對歷史做出全面、客觀的分析。
縱觀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教師依然采用照搬照抄的模式,在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師在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授課的過程中,只是單純的利用平臺開展教學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挖掘歷史的辯證思維內容,也沒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對其進行有效引導,進而阻礙著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形成,降低了初中歷史教學效率[1]。
第一,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之前,教師利用網絡平臺發布任務、基于不同類型設定不同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和整理資源,以對知識進行分析和思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基于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教師還可以和同學們開展在線互動,以形成良好的氛圍,推動學生的有效學習。第二,促進學生思維發散,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利用網絡平臺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可以讓學生從大量歷史現象中發現規律,可以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發展學生問題意識,讓學生運用發展眼光看待問題,從全局分析歷史現象,進而形成思辨的思維習慣。學生的思辨能力一旦提升便會對歷史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進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循環。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初中生心理、興趣構建歷史情境,以強化學生歷史情感,調動起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探索欲望[2]。歷史是遠離我們真實生活的一種真實現象,為了實現歷史和當今的時空結合,教師可以構建歷史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知歷史、分析歷史事件,并對歷史做出合理的解釋。網絡社交平臺的應用,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優勢構建直觀情境,可以讓學生在直觀感知中思考問題、對歷史人物做出科學評價,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比如在教學《全民族抗戰》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同學們播放《四世同堂》的片段,并提出問題:大家知道這部影視劇是根據哪位作者的小說改編的嗎?大家知道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嗎?巧借影視作品構建學習氛圍,自然的吸引學生對作品創作背景的探究,進而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現北平淪陷普通民眾參與抗戰的小說,關于全民族抗戰你還了解多少?由此教師指導學生對文章開展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有對底層人物參與抗戰交流的,有對中國各地對抗戰開始討論的,總之教學情境的構建可以強化學生感知,可以在直觀情境下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之情。
縱觀初中歷史教材,其中有各種性格的人物,但基于教材內容的限制編者無法將更多的資料呈現在教材中,如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基于教材搜索資料,通過網絡銜接拓寬歷史內容,可以促進學生辯證思維的發展。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合和分析以形成自己的歷史觀點,并運用觀點評判歷史人物。
教師除了利用課堂為學生提供思辨史料外,還要鼓舞學生開展以某個歷史事件為主題的研究活動,并通過整合教學資源開展歷史事件。在課題研究中,教師要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研究小組,基于同學們的探究興趣為他們明確研究方向,并鼓舞學生利用網絡搜集、整理、整合資料,并提出有價值地信息,進而讓學生學會辯證利用材料。在小組討論中,同學們將大的課題分為細小的課題,并一步步的化解,可以深化學生對問題的認知,可以在深入分析中形成分析技能,而且通過有價值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以及匯報可以提升學生的歸納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史料證實素養。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同學們開展實地調研,以激活學生思維,鼓舞學生的創新和發展,提升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做好堅實的鋪墊。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是打開學生思維的窗口,利用這扇窗口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面對當今社會,而立足學生歷史是引導學生開展歷史學習的一大原因。因此,教師要善用興趣因素調動起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讓學生學的輕松、愉快,進而感受歷史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并為初中學生的有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