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
(重慶市九龍坡區第一實驗小學 重慶九龍坡 400050)
如果說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標志,那么智慧校園就是學校現代化的高地。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要快馬加鞭搶占教育高地,建設智慧校園。
什么是智慧校園?智慧校園是指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有機銜接,使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便捷地獲取資源和服務。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級形態[1]。
根據黨的十九大繪就的宏偉藍圖和重慶市九龍坡區教育“五名工程”的藍本,我們應著重抓好智慧校園“一十百千萬”建設。
如何來落實“五名工程”中智慧校園“一十百千萬”建設?我認為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
利用各種智能技術和方式,整合社區現有的各類服務資源,為社區群眾提供包括教育在內的多種便捷服務。
創新思路,積極推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的示范引領作用。
實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線上+線下培訓,集合學科特點,培育一批有底氣、有信心、有方法實施智慧課例的智慧教師。
組織智慧教師,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在一流的教育管理下,打造豐富多樣、獨具特色的智慧課例。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使命擔當的小創客、智慧學生。
這個社區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街道、居委會。幼兒園、小學、中學、成人教育、社區教育一應俱全,通過5G網絡和IPv6,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近年出臺的國家標準GB/T 36342-2018即《智慧校園總體框架》規定,智慧學校應該包括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校園管理、智慧校園服務和信息安全體系等的系統架構與基本要求[2]。
把家庭建設成為聯通學校、聯通教師、聯通班級、聯通社區的智慧教育樞紐。
智慧班級包括有形的物理空間和無形的信息空間。通過各類智能裝備輔助教學內容呈現、便利學習資源獲取、促進課堂交互開展,實現情境感知和環境管理功能[3]。
利用校內外優秀師資,組建開展創新活動的學生社團,挖掘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與創造力,用實踐點燃他們的創造熱情,讓小創客們開展“大創造”活動。
做好智慧校園的規劃,設計好智慧校園建設的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
實施綜合督導與專項督導相結合、過程督導和結果督導相結合、日常督導與隨機督導相結合、明察與暗訪相結合的督導方式[4],充分發揮其在智慧校園建設中的監督和指導作用。
組織學科教研員,加強智慧校園的組織實施、教育科研和專業培訓。
參與建設、維護、升級和智慧校園的協調,讓學校更多精力投入到使用中去。
組織專家團隊,對智慧校園建設的硬軟件水平和應用以及發揮的效應做出評估。
K12教育跨越學生3~18歲,需要分為普通高中、職高、初中、小學和幼兒園5個樣板建設。每種類型建設1~3所智慧校園,為全區中小學(幼兒園)立標。
提升學生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提升學生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的學會學習,提升學生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的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5]。
一方面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2.0得以發展,另一方面是學科教學以及跨學科教學能力得以提高。
學生、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活動,成績斐然。學校在智慧校園特色建設方面成效明顯,成為重慶市智慧校園建設示范學校。
按照智慧校園建設中的不同板塊,成立各類聯盟學校。學校納入不同的聯盟,互幫互學,共同進步,在重慶市智慧校園建設各自領域成為領軍學校。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關注民生,讓社會滿意我們的教育,滿意我們的學校,滿意我們的教師!
為了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目標,為了實現《重慶市智慧教育五年工作方案》,為了實現重慶市九龍坡區“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好新時代教育強區”的美好愿景,讓我們一起努力,搶占教育高地,建設智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