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英
(重慶市南開中學 重慶南開 400065)
國學大師、教育家任繼青先生說:“奠定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不是在大學學了哲學或政治課開始的,而是在中學時代,從十二三歲時隨著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積累、意志的培養平行前進、同步開展的。要養成關心別人、幫助弱者、堅持真理的品格,這是一個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條件……這樣的基本要求,起碼要有十幾年的系統培養……中學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幼苗打基礎的階段,只有語文課可以擔負這個責任,其他課程無法替代。”
在郭齊勇老師的《道不遠人》里看到這段話時,頓覺語文老師的使命感更重了。
目前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而最大的問題是:智育太過,德育不足;科技教育比重太大,人文教育分量太輕。
讀《大眾儒學》,真切的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強大的教化功能。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應該是我們每一個炎夏子孫都該繼承發揚的為人立世準則,但在當今社會卻被歪曲得面目全非摒棄得了無蹤影了。即使還沒踏入社會正值朝氣年華的青少年,他們的行為也令人痛心!
在學校里:
走廊,追打吵鬧,出口成臟。
校園內,看到老師,如遇路人。
辦公室,與班主任舌戰,謊話連篇。
……
在家里
“娃兒現在根本不和我們大人交流,除了吃飯,其他時間都關在自己的屋子里。”
“在家連自己的襪子都不洗,脾氣大,和老人大呼小叫。”
……
在大街上
吃完零食,隨手扔掉包裝袋。
遇到老弱者行乞,要么冷漠飄過要么流露出厭惡,避之唯恐不及。
……
不禁要問:現在的青少年為什么會成為物質的巨人精神的矮子?
做語文老師的該做點什么呢?
我思考,也一直在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強調語文課程必須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強化經典文化的熏染作用。確實,經典文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提升,以及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培養上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正處于三觀的形成時期,閱讀經典,能幫助他們對人生對世界形成正確的認識。
但是,很多學生平時接觸的大多是快餐式的讀物,對經典避而遠之。
該怎么辦?
于是我在“開學第一課”上用信的方式告訴孩子們:
“作家楊絳說:‘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的享受。’正處于花樣年華的你們,做好準備遇見更好的自己了嗎?
……讀書是唯一能讓人內心安寧而又有力量的事情。我們通過閱讀古今中外的好書好文章,和古今中外的大家交流對話,從他們身上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沒有閱讀,就沒有精神成長。”
于是我每周用一節課來解讀《三字經》,不是簡單的釋義,也不是講古代名人軼事,而是聯系現實生活舉事例、談感悟,讓孩子們知道作為一個社會的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該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什么樣的人。
于是我推薦《四世同堂》給學生,先告訴他們《四世同堂》中有一群日寇鐵蹄下保持民族氣節的普通老百姓,而這種氣節我們現在仍然需要;推薦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告訴他們去體會人性的懦弱與救贖的力量;推薦他們去讀張曉風的散文,去感受身邊一切細微的美好……
初中語文教材編排內容分系列,每個單元講一個方面的主題。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親情,第二單元是師生情……學這些課文,有一個方面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那就是品味情感,并讓學生結合實際去感悟、去思考。
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有關親情,所以特別適合品情感、思感悟。我希望學生面對書本和生活,去做一個探索者、思考者和實踐者。
講《秋天的懷念》時,我提前讓學生閱讀史鐵生的散文集《我與地壇》,初步了解史鐵生的不幸又不凡的人生經歷。上課時,從“不幸”和“堅強”入手,先講母親的不幸,再講兒子的不幸。接著講母親的堅強和兒子的“好好活”,再補充史鐵生的以及對史鐵生評價的資料。看得出學生們很受震撼,他們很快就能理解文中母親那句“好好活”的含義。并懂得面對人生中的不幸,要有一顆堅韌的心,要珍惜現有的生活。他們能說出現實生活中“好好活”的理解:“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每天充實的活”“愛親人,愛師友,愛自己”……這些話語很簡單、平實,但表現出了孩子們對人生健康積極的認識。
批改作業不僅能發現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能力大小,也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在作業本上留下真摯的話語,能很好的引導他們正確面對遇到的問題。
我的常規作業有一項是“每日摘抄”,目的是讓學生每天能讀點書,慢慢學會品讀好文,提高語文素養。要求是每天要摘抄不少于150字的文段,再做不少于50字的品析,內容不限制。
剛開始很多學生只會粗糙的感受文字表面的東西,而且往往無話可說,湊不齊50個字。經過慢慢引導,比如寫上“細細品味詞語感情”“你從這篇文章中能感受到媽媽特別的愛嗎?”“你不覺得文段中的她和你很像嗎”“讀完整本書后再來看這一部分,你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慢慢發現,有的孩子在品析時有話可說了,甚至有的孩子借這個平臺對我說心里話了,我也及時的在上面和他們交流,寫上“內心善良的女孩,世界會善待你的”,“世界就是這樣,不會因為你弱小而同情你,所以你必須自己強大起來。”……
老師的言行中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對學生的影響是很直接的,所以,我一直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這些言行被學生看到了記住了。還記得以前教過的學生的一些話(有的是寫在作文里,有的是家長的轉述):
上自習課或者晚自習的時候,其他老師都是看手機,只有我們某老師捧著書看。(一姓鄒的女生對她媽媽說的)
我們老師看的書都是些好書,你看看你看的什么書,一點營養都沒有!(一個男生“教訓”他媽媽,他媽媽給我說的時候又好笑又好氣)
我們某老師從來都很端莊。(一男生拿畢業照給家長看時說的)
我們某老師從不以聲鎮人,用眼神就可以hold住全場。(作文里)
我今后要做一個像某老師那樣優雅的女人。(一姓李的女孩寫的作文《我四十歲的時候》)
……
我想,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力所能及的讓學生內心逐漸豐富起來、安靜下來,由懵懂不知事慢慢的去認識生活認識人生,懂得分辨真假、善惡、美丑,慢慢的精神得以成長,能這樣去教書,就該滿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