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鳳
(重慶市豐都第二中學校 重慶豐都 408200)
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做出改變,從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入手進行改變,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智能化時代,學生搜集信息的方式已經大不相同,我們再憑借一本書來吸引學生,或者說是“教”學生已經很難。再有,身處這一時代的高中學生他們需要成長為有能力、素養的人才,他們需要建設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在一次次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猜想,獲得自己想要的答案,擁有可以互幫互助的學習團隊。可見,學校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所發揮的價值已經發生了改變。那么,在高中歷史教學我們如何才能實現這種改變呢?我認為就需要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展現個體能力的過程中同時生成個人能力,進而從“求知者”、“學知者”轉變為“探知者”、“獵知者”。因此,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時,我們要展現出學科優勢,進而讓高中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生成探究的能力。
為什么應試教育能夠長時間的占據教師、學生家長、學生的心,即使是在我們推進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教育活動之后,我們仍然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其實在我看來,就是因為教師、學生家長、學生一方面已經習慣了應試教育營造的教育空間,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還是肯定應試教育存在著極大的教育價值。基于此,我們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推進探究性教學時,首先要做的不是行動起來,而要讓人們肯定探究性學習的價值。如應試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理論,是建立在圍繞提高學生的教學成績,教師教,學生被動地學的基礎上,以此產生的教學方法就是照本宣科,講解知識點,學生學習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歷史常識和問題答案。新課改背景下,突出素質教育理念的滲透,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注重自主探究式教學的實踐,對傳統的教學理論提出了挑戰,創新了教學理論體系,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和自主實踐,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觀念,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習能力。
在我看來,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就需要為學生制定一個目標,這樣學生才能夠有行動的方向和著力點。當然我們還需要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討論的時間。也就是說,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的自主探究教學需圍繞教學目的,創新嘗試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1]。比如,《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一課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形成、發展和歷史貢獻。圍繞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摒棄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討的學習方式,改為“研討會”的形式,讓學生針對井岡山時期、延安時期和建國后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的認識,發表看法,然后異議點評,進行歸納總結,強化教學效果。
信息素養是當前生活背景下的生活成員必備的能力之一。通過觀察與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新時代的人才與傳統人才之間最大區別就在于他們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自己搜集資源,自己處理信息,進而自主拓寬學習平臺[2]。其實,高中生處于少年向成人轉變的重要階段,正值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培養時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圍繞學生素質教育培養的要求,設置探究性問題,有利于提升探究性教學的水平。比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課的教學,旨在幫助學生通過學習鄧小平理論的誕生發展和歷史貢獻,讓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國情,懂得人類社會發展的曲折性。這一課探究教學的設計,教師要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關鍵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查閱資料,百度詞庫,通過解決回答問題,引起共識,體會偉大理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積極作用。在對問題的探究中,教師因勢利導,適當加強對問題延伸的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論,認識歷史事件和人物,對偉人的思想體系和理論成果的精神實質,能夠活學過用,全盤接受。
學生為什么要不斷地探究,其實就是因為他們需要構建一個不斷生成、不斷延伸的知識體系。就是因為他們需要在“源點”上實現全面的構建。學生學習的基本規律是溫故而知新,高中歷史教學也是一樣,課程教學內容一般按照發生、發展的順序編排,比如,教學內容中有一部分是從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開始,到近代科學和現代文學藝術的脈絡,從古到今地學習和掌握西方典型的歷史文化成果。在自主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這些歷史發展規律,結合學生認識和學習事物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從古到今探究,由個性向一般推廣,建立健全學習探究的方法體系,逐步提高探究效果。
綜上所述,在落實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純知識教學入手進行改變,進而讓高中學生能夠在一次次的探究過程中,生成探究能力,借助已有的教學資源,不斷地建設自主學習平臺,不斷地生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